職場生涯

開心上班必備的三個想法

有次和前同事吃飯時被問到,自己創業沒有平日假日的差別,幾乎隨時都在想工作的事,會不會懷念起上班族生活規律的日子。其實這問題我還真不只一次問過自己,我的答案是,創業和打工各有各的好處,差別只在於角色不同罷了。真正的重點還是,是否喜歡自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畢竟不論喜歡或討厭,我們都得把一生中最精華的一段人生奉獻給工作,既然要做,不如找個讓自己開心充實的工作,否則真是太浪費生命了。

有錢能使鬼推磨?談「金錢獎勵」背後的真相!

前陣子在TED Talk上看了一場職涯發展專家Dan Pink關於激勵的演講,頗有感觸,如果你跟我一樣,在慵懶地炎炎夏日想被激勵一下,不妨花個10分鐘看看。

1945年德國有位心理學家叫做Karl Duncker,他設計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叫做蠟燭測試(The Candle Problem)。實驗的內容有點像腦筋急轉彎,卻挖掘出人類思維方式的奇妙之處,你也可以測試一下自己:

找不到理想與熱情?你需要第二次的「抓周」!

去年寫了一篇【三個圈畫出你的領域】討論如何運用三種思考方法,幫助自己收斂生涯規畫的方向,獲得不少網友回響,一直到今年都還陸續接到讀友的email詢問一些細節。可見大家越來越認同我的觀念:一味地尋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是不切實際的,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因為「熱情」才能帶來長期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才是我們努力不懈、樂在工作的動力。如果一個人能夠努力不懈、樂在工作,就算想要默默無名、餐風露宿應該也不容易吧!

與計程車司機的閒聊 : 沒有老闆的工作就是自由嗎?

前幾天搭了一趟計程車。

一開始我是沒打算特別要跟司機聊天,不過他看我一個人在後座看著窗外,自己就跟我聊起了社會亂象,然後從各大黨派逐個點名的罵了一輪。

我是一向抱持不在外面聊政治的原則,所以一看到他的話中有個空隙,就趕忙丟了一個問題:「現在開計程車好不好賺啊?」 因為根據我過去的經驗,每次這話題都會讓司機激動起來,只要巧妙的引導,都能把對話從政治問題引開。

投入公職:追求穩定還是一場豪賭?

台灣有大半上班族有報考公職的意願,畢竟這幾年的經濟狀況讓大家很有危機感,公職人員似乎是個很好的職場避風港,我想今天就來談談投考公職在策略面的好與壞。有些朋友可能聽我說過,布萊恩的老爸老媽都是標準的公教人員,所以我自己絕對算是「鐵飯碗」的間接受益者,首先就從我自己的觀點來列一下擔任公職的好處,有些點正在考公職的人還未必想到喔!

沒過五十歲的你,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

在一個「自己才是品牌」又將重現的時代,你花多少力氣準備了?

----

之前我們曾經請網友票選出最想聽的生活講座議題。 貼出之前,我們本以為創業應該是個熱門議題,結果票選出爐後,跟【創業】有關的主題,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們就很好奇原因何在? 分析後發現,那主題談的是創業「後」該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現實而言,很多人雖然都討厭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為自己做些事情。 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會繼續深度規劃的人終究還是少數,所以創業後的知識,自然不這麼受到大家青睞。

因為大家都對創業沒興趣,所以我就寫這篇文章,來煽惑大家離職去創業嗎? 那當然不是! 一來並非人人都已經做好獨立的準備。 二來創業要承擔的風險相對較高,若有妻有子有貸款的,就算心有餘、實質卻無法馬上承擔這樣的風險波動。

但雖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創業,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品牌」,卻是大家該開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還在50歲以下,甚至是35歲以下的讀者,更不能期待會有長期安穩直到退休的環境了。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二):迎接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上一篇【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困境背後的原因】我們聊到20-40歲這兩個世代人的幸與不幸:所謂的幸運,是在前人的努力經營之下,台灣從一個貧窮的戰後殖民地逐漸走向繁榮的民主社會,我們可能是台灣(甚至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生就豐衣足食的第一個世代,我們不需要冒著生命或是傾家蕩產的風險來求取溫飽。至於不幸,也是來自同一個原因,成熟的經濟市場、完善的基礎建設、先進的教育制度都已經建立好擺在那裏,我們很自然地踏上前輩們鋪好的軌道循序前進。曾為生存吃過苦頭的父母們也孜孜念念要我們走這條平順安穩的路:努力用功、考取學校、進大公司。這一切原本沒啥不對,只不過我們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當我們離人生盡頭還很遠的時候,這條「黃金軌道」卻已開始腐朽變形。我們突然驚覺就算唸到博士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大學畢業薪水連房租都付不起更別說買房,連公務員的福利也日益縮水。我們這一代的人開始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