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策略

三年前那個故事的後續

之前寫過一篇 粉絲、時間差、與人生的責任感。 沒想到這故事沒終結,過了3年9個月的時間,她居然又出現了!

雖然這篇跟大部分的讀者可說是毫無關係,完全只是我個人驚悚的遭遇。 但這長達四年的經歷,實在讓人傷腦筋、就是忍不住想寫出來。 (好,我承認我不是好人;但(聳聳肩),那又如何 XD)

----

早上我還在睡夢之中時,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迷迷糊糊的聽著電話震動了四到五次,心裡想說這一大早的,是誰會打來呢? 起來把手機拿起來一看,螢幕上大大的顯示了一個「X」的代號。 這個X呢,是我給前篇這位小姐的暱稱;畢竟之前她電話打得實在太勤勞了,要是沒把她加入電話簿並特別標註,有時候忙起來還真會不小心誤接。 把她加入電話簿,每次她打來就「剛巧我都沒接到」,次數多了後,總算後來就沒再打來了。

聊聊磨合這件事

這篇又是一個違反世間價值的偏見言論,請小心服用。 XD

最近聽到這麼兩個案例。

一個案例是有網友寫信來談到跟男朋友價值觀不合的問題。 男生跟其他異性出去,她覺得沒安全感,所以試著跟男朋友溝通。 可是男朋友的反應卻讓她很生氣。 因為男朋友覺得自己跟另一個女生坦蕩蕩,所以無法理解她在生氣甚麼。 甚至還努力解釋他的觀點,不斷證明自己沒錯。 雙方花很多時間試著想說服對方,可是也顯然都不成功。

為何會拿好人卡(六) 敢要、IKEA情節、與自我實現

前一篇談到調情。

男人若透過力道不斷調整的調情,即可在不給女方壓力下量測自己與對方的距離。 她若對你的調情有正面回應,你強化力道以繼續拉近兩人的關係;若對方有所抗拒,你則減弱力道並稍稍退後,改變步調後重新接近。 這是一種不給壓力、攻守兼備,且對女方體貼的接近方式。 就算女生不喜歡你,你也不至於讓她困擾;但若她對你有好感,你這方式則可以在輕鬆的狀況下強化兩人的關係。

可是呢,若只是不斷調情,僅是知道你與對方的距離。 與調情必須同時進展的,是你還需要提升對方的「涉入度」。

「涉入度」雖然在這系列已經提過多次了,可是到底是甚麼呢?

聯誼的優勢策略

這時代,據說相親聯誼跟以前大不相同。 我們父母那年代,往往是一對一的相親。 你只要把重心放在對方(以及一同來的親戚家人)身上即可。 但現在的聯誼相親,一方面大家注重效率,不太是一對一的認識。 再來,婚友社怕大家太無聊,往往也都盡量多湊些人好熱鬧。 而這樣一堆人聚在一起,往往也不單只是聊天,常還要做各類遊戲與活動。 這可就難度高囉! 因為當不是一男一女拚比時,你除了要對付異性,更要與同性競爭。 如果出牌策略不對,很容易參加了一堆這類活動,卻完全乏人問津。 浪費時間還其次,對自信心的打擊才是大問題。

所以好的出牌策略其實很重要!

為何會拿好人卡(五) 調情、第一道門檻、觀測與跟隨

上一篇最後提到,男人該透過「力道正確」的持續調情,在「自然且不被察覺」的狀態下鞏固關係。

不過,很多人看到「調情」兩字,可能眉頭一皺。 因為在中文裡頭,這個詞通常都帶有負面的印象,有點玩弄或是勾引的味道。 但我這裡所謂的「調情」並沒有任何下流的意味,不是要你去拍人家屁股或是講黃色笑話。 (喂~想也知道做那些事情不會讓你成功的吧)

中文雖然缺乏一個精確的定義,但「調情」在英文倒有一個很精確的用字叫做Flirting。 Flirting指的是男女之間眉來眼去、開玩笑、打情罵俏、互傳訊息、輕微觸碰、甚至肢體上有曖昧含意的各類行為。

為何會拿好人卡(四) 共謀、涉入度、阻力最小的路

一段好的關係到底該有甚麼要素?

有人以為是承諾、有人以為是誓言、也可能有人覺得是有肌膚之親。 但以我而言,我覺得唯一的關鍵點在於「彼此對於這段關係投入的力道是否接近」。 以朋友關係為例,你之所以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會挺你、可以信任、可以守密,並非因為他曾經說過:「我願意當你的好朋友」。 而是因為你們之前有足夠長的時間歷練,有一起經驗過一些事情,並因為這些經驗,兩人構築了信任感以及親密度。 你有這感覺,他也有這感覺,以至於兩人會變成換帖兄弟。

男女關係也是一樣,一段能走的長且遠的關係,必須兩人在能量上是接近的;男女兩方應該要「勢均力敵」。 若以網球來比擬,需要的不是一方很強、能一直殺球,而是兩個人能力相同,能把對方發過來的球穩定的擊回(雖然沒輸贏,但才能打最久)。

為何會拿好人卡(三) 最佳演化策略、篩選、與門檻模型

很多人以為女性面對愛情時是根據感性在做反應。 但我得告訴你,這是錯的。 其實女人選男人的整個過程比你想的理性得多,篩選的方法也非常的邏輯分明。

當然,這並不是說她們在看到男人時會拿出一個小計算機,加加減減對你品頭論足一番。 而是人類的很多反應,其實是深植於基因的,是幾千年來物競天擇所產生的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簡稱ESS)(意指策略不好的都被自然淘汰了,而策略好的得以存活下、也會把此策略寫入下一代的潛意識中)。

所以很多人類的「選擇」往往不是隨機性的,背後其實是有複雜的驅控機制。 我們若願意花心思研究,這些選擇背後其實都有清晰的規則,更可找出嚴謹的衡量架構。 而當了解這些規則,人在特定情境下會傾向的選擇分支也常是可被推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