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局來談:媒體為何沒下限? 明明人人大罵,為何不見改進?

從局來談:媒體為何沒下限? 明明人人大罵,為何不見改進?

中午在公司附近的小餐館吃飯。

隔壁桌的客人感覺是附近大樓的上班族,其中幾個人是邊看電視新聞邊起勁的罵著。 聽起來那桌的每個人都覺得新聞內容很糟糕,深感媒體沒救了。 但有意思的是,罵歸罵,每段新聞大家還是看得目不轉睛。 然後才邊搖頭、邊付錢的離開餐館。

我自己雖然是已經有十年不再定時收看電視新聞了(Joe的時間管理術09 – Push VS Pull的電視策略)。 不過,早幾年跟別人講說自己不看新聞,別人還會覺得我是怪人。 非要到這一兩年開始,「新聞很糟糕」才終於變成人人都認同的議題。 網路上也會看到很多人寫文諷刺電視台記者每天就只是上PTT、Mobile01、Facebook找文章、主播小模化、新聞廣告化、記者刻意找受害者家屬問:「爸爸死了會不會難過?」之類的調侃。

確實,打開每一台新聞,大部分的內容還真都被網路趣聞,消費糾紛或是社會案件所占滿,不然就是監視器或是行車紀錄器的看圖說故事,當然更多業配新聞充斥其中。 往往只有一小段的時間,是會講講比較像新聞的內容… 但這些內容也有絕大部分是煽情,或是斷章取義希望挑起觀眾怒火的暗示在其中….

一定很多人在疑惑,既然網路上罵聲連連,為何電視台都不改變呢? 而且,不要說不改變,還變本加厲越來越沒下限了?

其實,只要我們從電視台(新聞台)整個「商業結構的局」來理解,就能理解它們這樣做完全是「理性」的(可惜這理性是短期的理性就是)。 而且,這趨勢恐怕還沒到盡頭呢。

怎麼說呢?

這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理解。 第一,先理解誰是電視台的客戶。 第二,理解電視台到底想「取悅」怎麼樣的視聽者。

電視台的主要客戶並不是看電視的那群人,這應該不是甚麼讓人訝異的事情。 當然,你若還有持續訂購第四台,並付有線電視費,你當然還算是客戶。 但問題在於訂戶對電視台的營收貢獻比例不大,每月NTD500-600的收視費真正進到頻道商的微乎其微。 在 有線電視系統 掌握言論市場入口 這篇文章講到:頻道業者私下表示,台灣頻道的版權收入佔整體收入的15%至30%,剩下的都必須依賴廣告收入。 所以,廣告才是電視台主要的收入來源。 再來,這幾年廣告資源陸續遠離傳統媒體,所以新聞台其實努力開源,「置入型新聞」開始越來越多。

當然,視聽者在這個局裏頭,其實還是很重要的。 因為若節目都沒人看,廣告主是不會繼續下廣告的,置入性新聞就更是要有人看才行,所以電視台確實要有一群視聽者!

可是尷尬的地方在哪裡? 尷尬的點在於有網路能力的族群,重心大多已放在網路上了。 有地震發生,你我的FB馬上有一群人在講。 有甚麼大事發生,比方誰闖入了政府大樓,FB上的好友群早就先談起來了。 等記者收到消息、跑去當地、拍到畫面,肯定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你我的網路能力早取代電視新聞的即時性了。

根據 NCC調查:不看第四台16%剪線 這篇文章寫到:「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調查顯示,有16%的用戶剪線不續訂第四台並轉移預算到數位影視。 有15.8%近半年沒有訂閱第四台。」

這表示甚麼? 這表示有些人「已經」陸續從傳統電視媒體上轉移。 而這個族群具體是誰? 我沒找到明確的數據,但合理推論就是你我身邊那些罵電視媒體罵得要死,並抱怨電視新聞都只是無腦抄襲「網路」內容的那群人。 這群人普遍都有上網能力,電視台從Youtube、Twitter、Facebook轉錄過來的這些訊息,這個族群有能力自己找到,所以自然覺得新聞內容很無聊。

既然比訊息控制能力及速度,電視新聞怎麼樣都比不上FB或Twitter來得快,而且網路族群又陸續從傳統媒體上遠離,所以電視台也明白,自己其實已經很難靠「即時性」還有「畫面」吸引住網路族群。 但要開發新節目需要時間與錢,而且做了也未必有人看。 與其冒這風險,不如先想想有沒有更簡單又更穩定的視聽觀眾可以維持? 很直接的腦筋,當然就放在缺乏網路能力的那群人身上。 既然他們沒有簡單的途徑看到這些網路趣聞,那讓他們可以簡單看到,不就是快速取悅他們的方式?

當你理解這概念,你就能理解為何現在電視新聞爭先恐後地在網路上找各式趣聞,比方說好玩的YouTube、誇張的鄉民言談、藝人FB上的發言、Line的貼圖等等無聊雞毛蒜皮的小事 - 目的其實是讓那些不太上網、不會上網、不習慣使用網路的人,能黏在電視新聞旁。

這招發現好用,於是各家都搶著用,網路趣聞占的比重也就越來越高。 換言之,新聞台營運的目標已經大幅擺在取悅不能上網的族群,讓他們每日留在這頻道上,以便廣告主有足夠的視聽基數來驗收。

至於能上網的族群,也未必人人都看過別人行車紀錄器的事情、未必會知道所有的誇張趣聞。 只要新聞內容夠聳動,比方說很扯的翻車意外、某某政治人物又講了甚麼無腦的話、某某大老闆又講了甚麼匪夷所思的論點批評年輕人、主計處又發表全國幸福指數是多少,你會吃驚而想整篇看完。 這份「吃驚感」,就足夠讓你能多看幾則廣告或多看幾則置入性的新聞。 換句話,留你的目光,目的也就達到了。 你看完相信也好,要罵也好,反正也不會改變你看了的事實。

這也是為何新聞台會跟你我的期望越走越遠的原因。 因為你我想要的東西,無法跟新聞台的商業模式有所交集。

當然,新聞台也有他的焦慮。 我前幾個月跟一個在新聞台工作的人聊過天。 他們長官也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沒能力接觸網路的族群,通常年紀也都是中年以上了。 若只針對這族群,隨著時間增長,終究有一天會完全失去視聽者。

但問題在於,趨勢成形已經一大段時間,要扭轉要花的心力很大。 所以新聞台已經卡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 在網路找找YouTube,抓些行車紀錄器的內容,錯置名人的話,確定會有人看、而且很輕鬆。 但大家也都知道這種「好日子」不可能一直這樣下去。

可是,難處就在於,若要改一些知性、深度訪談、認真研究的專題、或是更符合年輕知識分子想看的內容,既有視聽族群搞不好會覺得無聊。 要是新觀眾沒培養起來,既有觀眾又流失了,最後豈不是變成兩面不著? 更慘的是,新族群要凝聚過來是需要時間的,可是公司KPI可沒這容忍度。 那位在新聞台工作的朋友也說:「我們電視台也有嘗試想要做一些比較不一樣的議題。 可是只要一兩天沒收視率,長官就會喊卡。」 你知道的,大公司看績效最長常常也不過是年度績效。 今年要是都過不了關,誰有餘力去想五年後的狀況呢?

不過現在不動作,電視新聞搞不好最後只會慢慢廣播化。 我相信會看這篇文章的,應該已經沒人定期在收聽(除非你是開車順便聽)廣播了吧?

廣播目前就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很多南部電台,因為視聽族群完全只剩老年人了,能受歡迎的節目就只剩名嘴罵政治或是賣藥的節目。 就算想轉型,因為已經沒年輕人聽了,有心也無力了。

換言之,電視台現在還有機會變。 可是,不變卻很可能會是主管的決定。 因為,變不知道能否帶來效果;但不變卻最少能保住今天、明天、這個月、今年的收視率。 以人性而言,大部分的決策者恐怕還是會希望維持現狀,或是想靠繼續加重新聞內容的「驚奇度」來吸引視聽者。

但等到哪天發現繼續下驚奇內容都沒人看時,轉型的機會恐怕也失去了。 所以,當你看懂這整個趨勢脈絡,你會發現現在恐怕才在山腰。 電視新聞會不會更沒下限? 如果十年之後有新聞台開始放置入性的新聞在賣鹿龜二仙膏,坦白說我是不會太訝異的…

所以,救贖就在新媒體囉? 但可惜,新媒體又有新媒體的問題,下次我們再來聊聊新媒體也將走入崩壞的另一個局…..

--

附帶,上週今夜 - 原生廣告與業配文 這則影片對於置入性新聞有更多的討論。 對此議題有興趣的,也建議花時間看看。

另外,瑞祥兄這篇 媒體還能怎麼活? 從《蟻人》的湯瑪士小火車談起,也很值得一讀。

 

圖片來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