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三)誘惑如何才會成立?

前篇提到, 當誘惑對象出現時,一般人會依循一個可被模型化的思維步調來考量該接受還是該否決。 若誘惑對象的預期報酬率呈現合理的價值時,一段關係可能因此展開;但若預期報酬率呈現不合理的價值時,這段誘惑恐將被否決。 那上次只把模型推導出來,並沒有詳細談論其中的評價方式。 但我也提到,如果各位觀看此文覺得有趣,其實可以共襄盛舉的把計價方式建立出來的。 不過我得老實說,這模型就算之後我們能建立出計算方法,卻恐怕無法是「客觀的評價方法」,最多只會是主觀且定性的評價規則。 但這也還好,因為就算透過主觀的定性分析,倒也還不至於不能用。 畢竟評價的只要是同一人,用的

事關志向、無關文化

前幾日無意間看到某友人在其部落格的抱怨。 他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大公司文化 在大公司待了有一段時間,發現與小公司的文化價值觀差很多, 在小公司,因為人少,很多事情都必須互相支援, 可以說較沒有制度,但是感情都會比較好, 有人一摸魚打混,馬上就可以被察覺出來, 因為人少,所以事情都會分給所有人一起支援。  

對自己仁慈,是對自己殘忍

朋友Z君前段時間失戀了。 讓我訝異的是,年紀好歹也一把了的他,居然為此落寞低潮了很長一段時間。 據說一直有著不甘心的情緒,反覆的跟我說了好多次:「當初如果怎麼怎麼…. 現在應該就不同了吧?」這樣的對話。 我也只好不斷的跟他說,「何必呢? 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 你也不是沒碰過這種事,也不過就是她最後發現並不喜歡你罷了! 既然已經不能做甚麼了,就別再失望吧。」 只是成效不怎麼好,他還是持續低潮了滿長的一段時間。 這點倒是傷腦筋,人有時候突然岰起來就是這樣。 他不是笨人,不是不知道不能幹嘛了;也知道對於那種不能轉圜的事情一直難過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二)誘惑成立的公式

繼續之前,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前篇的幾個重點: 1.TAM模型的基礎假設在於選擇互斥(非A即B) 2.既有關係中的對象屬於無風險標地 3.潛在新關係中的對象屬於風險標地 4.兩種標地的價值應以定性分析的方式評價 5.TAM模型雖然受CAPM啟發,但其實在細節上是彼此無關的 那在前文中我們探討了 Step 1 對象條件差異所產生的風險溢酬,接下來這篇要討論其他的變因。   (若沒看過前文的,可以點選這裏先翻翻)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一)誘惑評價模型

前幾天聊面試經驗時有談到CAPM,後來想到在投資學/財務管理這領域理頭,也有個稱之為CAPM的東西(不過這兩個縮寫代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就是),而開啟了這篇文章整串的胡思亂想。 不過嘛,雖然自己對這段胡思亂想的結論還滿得意的;但我得說,這篇多少有些惡搞的味道。 (所以幽默感不夠的人請別看完對我丟雞蛋) 這篇原則上也算是「男人、誘惑」、「只有自己才是敵人」的延續;是把那兩篇對話更加以理論化的總結,所以沒看過的倒可以先去瞧瞧那兩篇。

寫自傳是畢業生很重要的技能...

前段時間想找幾位參與專案的人員。 一開始面試了幾個有PMP證照的,但發現台灣真是個重視考試的環境。 碰上了幾個有證照但專案的概念卻滿薄弱的人。 排程不會排程、監控不會監控,考試考了半天就會幾個單字名詞;程度大概只跟有張CAPM差不多。 甚至還有人當場承認自己其實根本沒有專案經驗,考試填的資歷根本是半真半假的。 (昏倒) 老實說,這種履歷其實對當事人來說根本不是加分。 對面試者而言,花了錢花了時間考了證照,自己覺得應該有鍍些金,薪資福利的要求自然會想高些。 但對我們這樣的用人單位來看,這種PMP找來既然沒辦法立刻用,一些觀念不太對還要花時間改正。 與其

一段感情中,其實只有自己才是敵人

「能維繫一段感情的關鍵是甚麼呢?」在喝著咖啡的同時,我問出了這問題。 一起吃飯的女性友人有點遲疑,『Passion?』她問說。 我搖搖頭,接續的回答起來,「我覺得,搞不好是沉沒成本吧。」   她露出一個,喔?的問號表情。 「雖然沉沒成本是一般經濟決策時不該被考慮的東西。 但我總覺得,在男女關係中,這搞不好才是大家決策時最主要的依據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