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轉職但不想窮三年?你可以用「投入度思維」避開風險

想轉職但不想窮三年?你可以用「投入度思維」避開風險

前幾天碰到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朋友,在知名的設備商擔任售前規劃顧問的角色,每天跑客戶釐清需求、溝通協商客製技術、向客戶提案講解方案內容…等,在公司剛滿兩年,但工作內容已經熟門熟路,自己還利用下班時間準備金融證照考試,閒暇還會學一點基礎程式開發。我們聊了很多,其實說起來,我覺得以他的條件和現況來說,他要選擇其他工作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只要開始去執行就好,可是他卻很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走下一步。

進一步聊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在一個思緒點上卡住了,他認為自己現在在A工作,只能學到A工作的事,對於其他選項的B工作、C工作,都只是透過旁人間接了解,在不夠深入了解的情況下,無法決定往哪一條路走比較好,才導致對職涯的困惑,而我認為會產生這種困局,就是因為腦海中存在著一個假設:「我要不就留在A工作,要不就換去B工作,這中間沒有任何模糊地帶」

回想起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當時因為連續兩個月出差、加班,體力跟精神都受到了嚴酷的挑戰,每天都充滿負能量,面對客戶強顏歡笑,但心裡卻是各種不滿,對於同事的言語更是容易過度緊張、敏感,硬撐到最後就是忍無可忍憤而離職,從頭到尾只做了半年。那時候的我也是抱持著非黑即白、全有全無的概念,認為我要不就是在這份工作,要不就是沒有工作,沒有任何灰階地帶,這是一種「二元思維」的表現。

採用這種二元思維的方式,職涯的轉換看起來會像上圖,你會先結束手上的工作,產生一的斷點,然後利用這個斷點的時間找下一份工作。有一些人會給自己一個Gap Year,或者出去玩一趟,又或者選擇進修,如果這個斷點本來就是你計畫中的事情,有明確的停損點,那麼這就是一種人生選擇。

可是如果你是因為實在忍不住,公司或同事剛好又踩到你的地雷所以憤而離職,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你很可能就會在這個斷點期間產生焦慮,最終因為銀行存款越來越少,在急於有收入的情況下,只好隨便找一份你也不愛的工作。

另外一個狀況是,假如你已經打算轉職,可是採用二元思維 ,你認為自己不是留下來,就是辭職馬上到下一份工作,只能二選一,萬一下一份工作有一些缺點,很可能你會開始產生各種疑慮無法做決定,這個斷點就會不斷地往後推,造成遲遲無法下定決心離開一個不喜歡的工作。

所以我認為,用二元思維思考職涯時可能帶來的壞處有兩點:

A. 忍不住痛苦而離職之後才開始思考未來方向,但是眼前的選項都不夠好,時間又一天過一天,焦慮感必然持續增加。

B. 想要的工作沒能力爭取,或擔心換工作之後卻不喜歡而退不回來,最後只好停留在現在的工作中,既不開心也走不了。

一旦進入這種思維模式,通常很難想得透徹清楚或果斷選擇,容易在工作中忍受痛苦,不斷找理由、藉口推遲轉換點,直到哪一天真的受不了才辭職不幹,又因為沒有事前準備規劃,頭一兩週可能還很輕鬆,但當時間過了兩三個月都還沒有下份工作的消息,就開始病急亂投醫。

所以我認為面對轉職,改用「投入度思維」會更加有利

所謂的投入度思維,就是調整投入時間精力的百分比,用過渡的方式來轉職,職涯看起來比較像上圖的狀況,這兩個工作的交界不是一條垂直切開的線,而是一個逐漸減少原工作投入,逐漸增加下一份工作投入的過渡狀態,也就是說當你對現在的工作開始不滿意,你就必須要分出精力、資源開始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

若把交界的部分放大看,在投入前期,你可能還不確定新的領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的投入度可能是:現職90%,嘗試新工作10%。這時候的你,最多就只是上網蒐集一下資料、看一下人力銀行的內容、了解一下這個行業粗略的樣貌。隨著你看的資訊變多,你發現這個領域還真的有一些好東西、好玩的、自己想要的,於是逐步增加投入,從20%、30%到40%。這時候你開始花錢買書、去上課、參加活動、主動連絡相關行業的人聊一聊,甚至直接爭取實習的機會。

我認為,只要你對新領域的投入度還沒超過20%,這時候都還不能確定這個領域適不適合自己,因為你才剛接觸,等於只是剛打開大門踏進去,還有很多關鍵事件尚未真正碰到,這一個時刻就決定是要或不要,風險太高。但是當你對新領域的投入度超過20%,將近40%的時候,你對該領域應該已經形成一個具體的認知輪廓,你約略知道有哪些優點與缺點,如果你評估要付出的代價還是大於你期望得到的收穫,這時候退出其實也都還不算太晚,千萬不要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投入了資源就捨不得,這時從新領域撤退,你對原工作都還有60%的投入度、掌握度,還不至於影響你原本的人生太多。

若當你持續的投入,過程中出現的困難也沒有把你打倒,最終投入度超過40%,這時的你已經清楚知道未來你可能還會碰到那些困境與風險,但你仍然願意付出代價去換取想要的東西,那麼就可以合理的推測新領域可以投入,而且因為你的投入佔比已經不少,相信也累積了一些人脈、能力,這都會讓你轉職時更加容易,所以這個時機點轉換,你就能更加游刃有餘。

這就像是你去麥當勞,A套餐是大麥克漢堡+薯條+可樂,而B套餐是麥克雞塊+沙拉+無糖綠,如果服務生告訴你,只能選A或B,不能混搭,你一定會陷入兩難,你可能明明想吃大麥克+薯條,但想要配無糖綠,或是覺得很想吃麥克雞塊配薯條和來杯可樂,最後你只能站在櫃台前猶豫不決或是隨便找一個套餐,吃得心不甘情不願,但是當你知道可以混搭,你可以隨意去搭配你真正想要吃的食物時, 會發現眼前出現了多種可能性,忽然之間心情上整個就豁然開朗。

所以,如果你現在處在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套餐思維),覺得眼前的發展都不夠理想時,或許改用「投入度思維」(混搭思維),就能夠從夾縫中找出更多條發展道路喔!

如果你也有一些關於職涯的問題想問我,歡迎填寫下方連結的表單,我會陸續在這裡分享我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喔!

https://goo.gl/forms/CqWSbSwTeWsrVXhH2

Photo by Alex Radelich on Unsplash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