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生產力提升 50% 的 3 個基本觀念

讓我生產力提升 50% 的 3 個基本觀念

我覺得這 5 年在證券投資業工作的最大收穫,倒不是投資技巧的精進,而是怎麼妥善運用自己的時間,將生產力最大化。

跟法人金融相關的業務,一天平均來說工作的時間是 10 個小時跑不掉 (已扣除午休時間),如果做的事情是跟投資相關,那大概 24 小時都得在想工作的事情 (對噢,我就連作夢都會夢到)。

以證券業為例,一個普通領薪水的社畜除了要應付 1) 自己手邊和組織內部的工作; 2) 來自外部客戶的需求,比起其他上班族來說,我們有滿大一部分的壓力是來自於 3) 金融市場的高度波動,而這點又會去影響前面兩點。

所以即便平均來說,金融從業人員的所得可以輕鬆排在全台灣 PR90,但如果把工作時間和壓力考慮進去,金融業並不是一個很 cozy 的工作場域。

高張力的工作現況短期難以改變 (至少就我自己的經驗 & 從前輩那邊聽到的),如果要在證券業活得有尊嚴,就得發展一些提高生產力的方法。這不僅僅是提高自己的時薪而已,因為高強度的工作做久了,對於身體的健康也會有相當負面的影響,結果就是 PR90 的所得級距,變成 PR90 的個人醫療支出水準。

3 個讓我提升 50% 生產力的基本觀念:艾森豪矩陣、前導時間、機會成本

我自己滿幸運的,人生第一份工作就能跟自稱「懶散」、但工作生產力一把罩的 mentor 一起工作,從她那邊也偷學到一些個人管理技巧。工作上無數的慘痛經驗,在參考許多個人管理的書籍之後,我覺得有 3 個基本觀念,可以應用在所有的事情上:

艾森豪矩陣 (Eisenhower Box),將待辦事項依「緊急」和「重要性」兩個面向分為四類

前導時間 (Lead time) 思維,妥善安排每一件事情執行的先後順序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概念,透過分工與交易最大化個人及團隊的生產力

這 3 個管理個人生產力的基本概念,至少在工作上帶給我的是:

‧ 每年平均 20%+ 的個人總所得成長

‧ 花在舊工作的時間節省了 50%,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留給自己 & 開發新工作內容

‧ 能花更多精力積極培養助理…等

以下針對這 3 點多做一些說明。

艾森豪矩陣 (Eisenhower Box)

(圖/作者提供,取自: https://luxafor.com/the-eisenhower-matrix/ 

有看過個人工作術相關書籍的人,一定會知道這個把待辦事項分為四個類型的矩陣,也一定會有一部份的人知道,應該先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這才是最有價值的,關於 Eisenhower Box 的詳細介紹,可以自己去 Google 看看。

在這邊想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在使用這個工具的時候,重點不會放在怎麼把待辦事項丟進這個矩陣裡面,而是花大部分的時間去判斷何謂「重要」。畢竟,時間緊急與否,其實是個可以輕易控制的面向,你不需要 TENET 也能辦到,因為你至少有 3 個控制自己時間的方法:

挪移時間軸:只要你對工作流程和模式夠熟悉,就能夠運用預測能力把多數緊急的事提前啟動

翹動其他人事物的時間槓桿: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外包,尤其是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單純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這要靠自己持續鍛鍊

這些控制時間的方式,是建立在工作對自己業務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不能把自己的業務內容,切分成可以各自獨立、加總起來無遺漏的一組任務。如果對業務內容沒有明確的了解與拆分,這些方法一點用都沒有。

但不論是挪移、運用槓桿,還是把自己的工作效率 turbo mode,都沒辦法幫你決定哪件事情比較有價值,所以我會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去思考這個問題上。哪件事情比較有價值,這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問題,表面上決定一項工作價值高低的是上司,但也別忘了工作者本人的偏好,這件事與其他事情之間的關係,都是決定因素。

前導時間 (Lead time) 思維

(圖/作者提供,取自: https://www.extremeuncertainty.com/cycle-time-ead-time/ )


假設你今天要回家做家事,洗衣機 (完成要耗時 1 小時)、掃地機器人 (2 小時)、煮開水 (10 分鐘)、曬衣服 (15 分鐘)、收衣服 (10 分鐘)、準備晚餐 (30 分鐘)…這幾件事情要做,你會先做哪個?

我的話會先啟動掃地機器人 -> 啟動洗衣機 -> 收衣服 -> 煮開水的同時開始準備晚餐 -> 收衣服。像掃地這種耗費大量時間,但又是由機器人代勞的事情,就應該第一個做,而在機器人運作的同時,你可以同時完成好幾件事情。

這個其實多數家庭主夫主婦都精通的技巧,其實跟工廠排產能的原理是一樣的。

在工作上,假如今天有個 1 周後要預計拜訪的客戶要碰面 vs. 今天下班前要交的例行報告,不管怎麼樣你都應該先開始聯繫客戶,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自己是會把前導時間的觀念,跟艾森豪矩陣搭配使用。當你在戰略層次把有價值的事情挑出來之後,在戰術層次就有辦法依據前導時間的長短,去仔細排序哪件有價值的事情得先做。

但正如同艾森豪矩陣那邊提過的,做所有時間與生產力管理的基礎,在於對業務內容的理解、分解,與再構築。如果你沒辦法真正了解自己的業務內容,你會完全沒辦法辨識有價值的工作、剔除沒價值的工作,當然無法使用這些觀念與工具。

進一步來說,如果你深諳機會成本,你就更能夠去知道該把哪些有價值的事情留給自己,哪些事情應該讓「專業的來」。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圖/作者提供,取自: https://www.dreamstime.com/illustration/opportunity-cost.html )

前面有講到「時間」其實是一個可以控制的變項,不論是透過挪移時間軸、運用槓桿,還是提升自己的處理效率。

但要決定要用哪一種方式「加速」,重要的依據還是自己的機會成本,以及如何依此機會成本來決定把工作自己做 vs. 外包給其他人事物。

前面講的洗衣機和掃地機器人,就是一種運用「機器人」作為槓桿的範例;跟同事及供應商分工合作,也是一種外包的決策。不過同樣的,如果你沒有能力去理解並拆分自己的工作流程,就不會有辦法辨識出機會成本的高低。

結語

這就是很基本的 3 個基本觀念,我相信大部分事業有成的工作者,每天都持續在推動這架飛輪持續運轉。但我覺得對剛步入職場的朋友來說,建立這 3 個觀念的過程,也是逼自己去 hack 所處環境與業務的本質:理解工作內容、分解工作流程,並再構築更具有生產力的工作模式。

當然,也不只是工作現場可以運用這些基本觀念,我自己在做家事的時候也充分利用這 3 個基本觀念,讓我和另一半能夠有更充分的睡眠時間 & 減少更多產生紛爭的機會。對於準備唸大學的年輕學生來說,把這些基本觀念應用在四年的計畫當中,也許更能擁有一個美好充實又具有競爭力的大學生活。

祝好運!

 

原文轉貼自:投資、工作和閱讀的備忘錄 ( 原文連結 )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FREDDY CHEN

Freddy Business & Research 專頁板主,平常是國內法人的美國軟體產業分析師,2016 從事現在的工作至今。進法人工作前,曾待過大型網路公司和新創企業實習,工作之前則在政大企研所獲得碩士學位,更之前在政大新聞系及外交系拿了兩個學士。閱讀、研究與思考是平日工作的本質,也是下班後一直從事的放鬆活動。騎自行車、散步還有聽大人學在內的 Podcast 是最近培養起的休閒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