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

職場之路不順利?補學歷、添經歷、不如立馬改履歷!

最近看到新聞說有個台大畢業的同學,大學加碩士共念了八年,結果畢業八個月來陸續投了五十多封履歷,只有零星的面試機會。 很多公司光看到科系資格不符,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當然,我畢竟只是從新聞上看到,所以當事人的詳細狀況我並不清楚。 但我得說,如果連續投了五十多封履歷都沒有好結果,接下來其實不能再盲目的投履歷,而是應該要嘗試做些不一樣的事情! 因為繼續投履歷,就好像寫了一個邏輯有誤的程式,沒得到期待的結果,卻不斷嘗試重新執行,並期待下次會跑出不一樣的結果。 這可是不太會發生的…..

選一個產業,不如選一個環境

這幾年,時常有人問我們他該選哪個產業?

但老實說,這問題我實在沒有答案。 一來我不是他,我沒辦法幫別人的人生做選擇。 二來,產業前景很難有100%看準的把握。 尤其我們在【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這本書中有提到,這十年來產業變化越來越快,幾年前看起來還不錯的產業,可能因為技術進步或是跨領域競爭者的進入,一下就變得沒那麼好。 所以我們在很多文章中其實都建議大家不要把「選產業」的重要性過度放大。

可是不要選產業,我卻建議你該好好選個「環境」。 因為我覺得,環境其實比產業對人的影響是來的更為重要。 這有兩個面向:

4個谷阿莫的敘事技巧,讓你職場溝通無往不利!

我自己是工程師出身,我發現包括我自己在內,在溝通表達上常會犯下一個錯誤,就是一心關注訊息的「完整度」,而忽略其「可讀性」。不管是平常跟客戶的產品說明、與同事的溝通協調、或是會議中的簡報表達,我們太在意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齊全」,至於受眾是否真正「聽明白」、「表認同」甚至「採行動」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想成為好的領導,你應該先能被領導

這兩日在FB上看到某位網友引用到高德拉特這句話,很有感觸。

高德拉特在《絕不是靠運氣》說:『我們不應假設經理人疏忽或無能,我們應該假設他們陷入一個衝突之中,以至於他們無法正確地經營公司。』

大部分人常掉入的思考陷阱,就是容易以為老闆、或是政治人物是笨蛋。 FB上這種最多了,動不動就會看到有人寫說:「連我都想得到的簡單事情,他們怎麼會這麼笨!?」。 但實際上,老闆或政治人物真是笨蛋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雖然我也沒有答案、也相信其中應該有幾個確實不聰明,但我不相信笨蛋的比例會非常高。

所謂做自己,就是用自己的意志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

人是少數能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物,據說自然界中除了人類唯有猩猩與海豚照鏡子時知道裡面那個影像就是自己!對於大多數的動物來說,「做自己」就是遵循動物本能:阿狗有阿狗的行為,阿貓有阿貓的樣子。但對於人來說,因為我們有更複雜的自由意志,同時受到社會價值的影響,所謂「真正的自己」,恐怕在嬰兒時期第一次聽懂媽媽的呼喚時,就進化了。在「自己」這個東西已經質變的前提下,「做自己」就更難說清楚什麼意思了。

為何職場裡怨念最深的員工,往往是克盡本分,用力付出的人?

我發現職場上有個哀怨的族群,很像「李奧納多.皮卡丘」,每部作品表現都不俗,也受到客戶同事的認同,但付出多年,他們心心念念的那座奧斯卡獎(老闆的重用與認同),卻總是頒給別人。

在職場中,我該把自己藏好? 還是該讓大家看到我的才能?

這是一篇讀者來函的回覆。

原文如下(為求語句通順,做適當編輯):

---

Joe,Byran兩位顧問老師你們好!

我最近讀了你們寫的書,有問題想詢問你們的意見。

在「別當不服輸、不願賭卻又不服氣的職場魯蛇」裡寫的那種人,我自己本身的工作環境就遇過很多。 當初我以為這間國內算大的保險公司,裡面的員工應該都很有幹勁,能激發我成長才投履歷的.. 但我周遭大部分的人,卻都認為事情做到剛好符合標準就好(剛好及格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