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

找出生涯規劃的關鍵字

每次和大家聊到職涯規劃這個話題,我總是強調「熱情至上」。因為我覺得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工作(尤其是可憐的台灣人),如果對工作本身不能享受,每天抱持著「上班是為了下班」的心情來度過這一大段人生,未免也太浪費了。雖然這的確是我深信的價值,但光說「熱情」又似乎太過空泛了,想要獲得實質建議的人可能還是無所適從。前幾天一邊洗澡,一邊不自覺回想起從學生時代一路走來的過程,我發現出自己面對生涯十字路的思維方式,其實和網路搜尋關鍵字還挺像的。

 

事關志向、無關文化

前幾日無意間看到某友人在其部落格的抱怨。

他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大公司文化
在大公司待了有一段時間,發現與小公司的文化價值觀差很多,
在小公司,因為人少,很多事情都必須互相支援,
可以說較沒有制度,但是感情都會比較好,
有人一摸魚打混,馬上就可以被察覺出來,
因為人少,所以事情都會分給所有人一起支援。
 

寫自傳是畢業生很重要的技能...

前段時間想找幾位參與專案的人員。

一開始面試了幾個有PMP證照的,但發現台灣真是個重視考試的環境。 碰上了幾個有證照但專案的概念卻滿薄弱的人。 排程不會排程、監控不會監控,考試考了半天就會幾個單字名詞;程度大概只跟有張CAPM差不多。 甚至還有人當場承認自己其實根本沒有專案經驗,考試填的資歷根本是半真半假的。 (昏倒)

老實說,這種履歷其實對當事人來說根本不是加分。 對面試者而言,花了錢花了時間考了證照,自己覺得應該有鍍些金,薪資福利的要求自然會想高些。 但對我們這樣的用人單位來看,這種PMP找來既然沒辦法立刻用,一些觀念不太對還要花時間改正。 與其花這麼多錢,我還真不如找個沒專案經驗但考過CAPM的來培養算了。

所以有段時間我想不如找幾個有CAPM的就好了。 偏偏台灣大部分人又好大喜功,考證照就想盡辦法鑽營要弄最頂級的。 這類有個「副」在前面的證照 (目前很多人把CAPM翻成「副專案管理師」,但這翻的也真是太美了些吧?),反而沒甚麼人想去考。 真要找起來,就業市場上反而更難找。

終身學習這件事,可能比你想的還要重要

我最近發現,很多人似乎離開學校後就失去了閱讀的習慣。

像我最近分別跟兩個不同的朋友各吃了一頓飯。 不約而同的,兩人都在飯局中跟我抱怨著他們目前的生活。覺得自己工作操勞、總是重複做類似的事情、職涯看不到前景、沒有辦法接觸新事物,明明很認真老闆卻似乎總不賞識,升遷也沒他們的份。 偏偏時機不好,不敢隨意離職;但不離職,又感覺自己不受重用、因此抱怨連連。

兩個都是老朋友了,也都是好人。 說他們是好人可不是貶抑,是真的不錯的朋友。很照顧人、平時吃喝玩樂都很合適,唯一的問題只在於他們並不是你會想一起工作或是一起創業的人。 因為從我的觀點而言,他們某方面實在太安於現狀了。 偏偏又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只是老覺得自己不被賞識、覺得自己受委屈了,但這麼多年來,卻沒太大視野上的改變。

所謂本位主義啊...

這是一個最近聽到的故事。

一個朋友跟我說,他們隔壁的單位來了個新人。 很年輕、畢業於一個有名的學校、能力很不錯,本份的工作更是做得好。 只是有一個問題,不知道是因為年輕氣盛或是怎麼樣,他在工作上是很有「原則」的。 新人剛進來時被希望能在他非本業的其他事情上也多幫些忙,但因為他的「原則性」,這些要求他倒是都很乾脆的一概拒絕。 據說是他覺得做任何「非專業的工作」是浪費時間、傷害專業、尤其更是自貶身價。

但大家都知道,任何公司都不免有些事情是沒有被定義在工作範圍中,可是卻多少又有人得去做。 剛好他最近的工作跟隔壁部門有接觸,這樣的原則當然搞得另一個部門的人是怨聲載道。 幾次協調不成下,最後還鬧去他主管那裏。 更有趣的是,他部門的主管覺得怎麼能讓自己的人被外人欺侮呢? 所以不但對此原則不以為意,反而極力維護這新人,所以鬧了大半天很多事情還是沒進展。 可是工作沒進展也不是辦法,其他部門的同事也只好自己摸摸鼻子做了。

我朋友講到這裡是罵聲連連,我則是聽得駭笑不止。

不要想抄捷徑!從0到1的學習歷程其實是這樣的

文章能改變人嗎? 老實說,我還真不太相信別人的觀點可以改變任何人。 小時後的偉人傳記沒改變過我,如今我寫的文章,我相信也很難改變讀著的任何一個人。

我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寫文。 雖然花很多時間寫出一些我對事情的看法與體會,但這僅僅是傳達著我自己的偏見罷了。 我不期待、甚至不認為有人會因為看了這樣的東西產生甚麼實質上的改變。 就算有些內容你讀了覺得頭頭是道、覺得好像體會了某些東西;但那體會搞不好根本不是我想傳達的東西也說不定?

這是因為人的理解常常不是漸進性的,而是某種類似進化性質的跳躍。 事情常得靠自己實際走過一遍;要先認真對某樣事情投入、從投入回饋中反思、閱讀、學習、理解、反省,這樣辛勞的經歷一大段後,才會突然某一天開始有些心得性的東西。 非要到這時候再回頭看,你才真的對於生命或是生活產生某種新體會。

但好玩的事情是,若這時候你把體會寫出來,你會發現寫出來的東西似乎毫無特點。明明是把過程的精華濃縮出來,但看的人卻會覺得:「啊不就是個從小學就看過百遍的道理? 誰不知道這些事啊? 還要你說嗎…」。

但認知的知道,真的是實際的知道嗎?

這或許用一個禪語來比喻非常貼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沒看懂嗎? 那用個我自己鮮少為人知的經驗當例子好了。

所謂沒錢都要去

前幾日在某討論區上看到有人在批評國泰金的董事長蔡宏圖最近說過的一段話。 他說:「如果工作符合職涯規劃,就算沒薪水也要去。」

有人寫說「我要是金控董事長、我也可以不拿錢」、「又是資方想騙便宜的勞力」、「誰能工作不拿錢,又不是不用生活」、或是「何不食肉糜」這類話。

我是覺得,或許網友都太激動了?以致於大家解讀的並非他的原意。

當然啦,我也不知道他的原意是甚麼,但我多少可以體會他這句話的意思,或許可以在此試著用不同的角度詮釋一番。

 

記得第一份工作因為案子做完而公司結束時,自己曾左思右想到底還要不要留在土木工程這個領域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