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好員工可能是個糟糕的創業者?

為何好員工可能是個糟糕的創業者?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這次,我要回答一位署名「Stella」所提出的問題,她的來信是這樣的:

---

Hi Joe

我任職於一間即將成立的新創公司,目前已到職兩個月了,在這份工作前,我在一家系統廠擔任專員,資歷大約有十年。

很幸運能轉職到現在這家公司,我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建廠規劃,主管對我的期許是能獨立思考且主動發現與解決問題,不單只是聽命行事的職員,更是一個「合作夥伴」。主管認為我的特質符合他們的需求,而這樣的工作模式與挑戰也是我一直很嚮往的。

到目前為止,我每天都覺得自己有所成長,也因為學到新事物而感到開心。不過,我察覺自己有時還是會以「員工」的心態思考,格局還不夠大到像個「合作夥伴」。

我推測是過去的工作習慣還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目前還在努力調整思考事情的角度,但有時還是忍不住質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跟得上。可以的話,希望Joe能給予一些心態調整或是思考方式的建議,非常感謝。

---

總的來說, Stella想問的是關於「員工」與「創業夥伴」之間的差異。

這的確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很多上班族會有個迷思,想說我要先好好上班培養能力,這樣將來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或是覺得自己一路都是老闆讚許的好員工,那我應該也可以成為別人最佳的創業夥伴吧!!

可是呢,一個好員工未必會是適合創業的夥伴。為什麼呢?因為好員工跟創業者的養成素質是不同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認知,持續以過去的習慣來工作,曾經的好員工就可能會變成差勁的創業夥伴。所以出來創業後,很多心態其實還是得「刻意練習」地來做調整。

記得我曾經寫過一篇《大部分人不是沒有創業所需的能力,只是被上班族思維定型了》,我在那篇文章裡列了12個員工跟創業者(也就是經營夥伴)的特質差異。

那針對Stella的狀況,我特別挑出三個我覺得她或許立刻該嘗試「刻意調整」的點來分享。

1. 規劃工作時:上班族通常是等人交辦任務,但創業夥伴必須預先思考接下來的好幾步

如果你當過上班族,跟別人合夥創業時這是最需要立刻調整的一個思維。

因為當上班族時,我們無論如何都會領到月薪。只要每天按時上班、交辦的工作都做到,誰也不能說你不是。公司的方向、策略或經營困境,你能夠主動去了解,那很好;但如果沒有這麼做,只是好好發揮執行力,協助老闆做到他想做到的事情,那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可是當你進入創業團隊,執行力固然重要,但公司的方向、策略與經營困境從此也變成「你的問題」,再也沒人會交辦工作給你。所以,你不能再等人交辦工作,而是必須思考接下來所有人該前往何處。

也因此,我對此給Stella的建議就是,無論你過去屬於什麼樣的職能,不管是工程師、客服、HR或會計,你加入一個創業團隊後,這間公司的方向就跟你息息相關。你不能只是把手邊的工作做好,還得學習從手邊的工作看出一些蛛絲馬跡、找出一些洞見,並跟夥伴一起討論未來方向。

舉例來說,哪怕你原先只是個會計,你由此來思考後可能也會發現:「咦?我們最近開出不少三聯發票喔,是不是企業客戶注意到我們了?那到底都是哪類企業?為何他想用我們的服務?我們能怎麼在拓展這類企業客戶呢?是不是產品可以再做甚麼調整,吸引更多人來用?」

但如果是上班族的會計,多半只是依照老闆的吩咐開發票、確認入帳,把事情都做好,那就沒問題了,也不會想自己職能以外的事情。但當你進入創業團隊,其實任何職位都可能從各自的角度嗅出一些市場風向喔!

我在此做個小結:員工遵從指令,夥伴找尋方向。

2. 看待工作時:上班族傾向多花時間做「老闆會看到的事情」,但創業夥伴的工作重點是「思考」

我自己當上班族時其實也是這樣,有些事情我覺得沒甚麼用,但來上班閒著沒事做,總是擔心老闆會不開心,所以會花不少時間「裝忙」,或做一些無謂的加工。哪怕老闆交代一個工作,你還摸不著前因後果,不確定老闆幹嘛要做這個,往往也會急著先做出一點甚麼。這樣萬一老闆來問,我最少有東西可以「證明自己有做事」。

基於上班族階段的這個心態,不少人在跳脫上班族身分、加入創業團隊後,也覺得讓自己應該「趕快忙起來」才有安全感。

可是我自己創業後發現,這個習慣其實不好。因為無論是做新產品或是經營規劃,思考的醞釀其實很重要。如果你是那種不趕快開始就沒安全感的人,就很容易會做白工。

此外,上班族還有個傾向,就是「一次要到位」。舉例來說,假設我是個上班族,老闆跟我說:「Joe,最近Podcast好像很夯,我們公司也來弄一個。」那我大概就會想一次到位,做出最好的節目,甚至我會期待老闆先跟我講方向,比方說甚麼樣的節目類型、找誰、老闆願意花多少錢買設備,然後我再一次執行到位。如果老闆改來改去,我還會暗自翻白眼,想說老闆幹嘛都不先想清楚才給指令?

但創業後我慢慢發現,「很夯的風口」跟「自己該做或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常有不小的差距,甚至一開始只是覺得對這東西有興趣、想嘗試,連要做甚麼內容都沒想法。

這時候只能真的做些甚麼才會有手感,比方說我們當年開始Pocast也沒有明確的策略,一開始也就是先買個簡單的麥克風錄一集,實驗看看聽眾是誰、或大家聽了反應如何,然後才決定後續該怎麼辦。

很多事情往往都得小規模實驗,待市場有回饋後,你才知道怎麼調整、甚至會大幅度的軸轉。也就理解以前會覺得老闆幹嘛變來變去。他多半也是不得以的。

也因此,自己創業後我發現,成功的關鍵往往不在執行力、不是衝很快,也不是一次做出完美的東西,而是每次嘗試之後有沒有收集到什麼原本不知道的事情。

既然實驗與微調很重要,現在我會很習慣在工作中間安排「停頓」,反芻一下目前的狀態。不用急著一次到位,也不要一直讓自己埋首於工作,三五不時要幫自己安排一些思考時間,因為方向有時候是實驗加思考的產物。但如果你過度重視執行力,你就會忽略了「刻意實驗」以及「刻意實驗」對經營的價值了!

這部分的小結是:員工埋首完成工作,夥伴思考以創造成果。

3. 團隊合作時:上班族爭取被看見的機會,但創業夥伴該避免暗自競爭的思維

補充一個先前文章沒有提到的面向,是關於創業團隊內的合作。當員工時,因為能夠被升遷的人數有限,所以就算被逼著團隊合作,你還是會希望能凸顯自己或是壓過他人。同事之間也難免會有競爭心態。但是成為創業夥伴之後,壓過他人就變成了全然沒意義的一件事情。

創業團隊最怕的,就是你們明明是夥伴,卻還暗自競爭,比方說計較Partner在媒體上的曝光量比你多,然後彼此私下爭奪成就或目光。人難免有嫉妒心,關於這部分的思考,建議你可以參考我在《如何面對嫉妒?》這篇文章中分享的內容。

回歸主題,針對如何避免創業夥伴暗自競爭的狀態,我的建議是:不妨跟你的夥伴做明確的分工。比方一人主導對外,一人主導對內;一人主導開發,一人主導行銷。

兩人分工不同,自然就沒有誰搶了誰風采的問題。不然,兩人都做一樣的事情,若年紀還不成熟就容易發生搶功勞,甚至明明是團隊卻互相幹拐子這類事情。一旦公司的核心團隊不能齊心協力,那這團隊就危險了喔!

在這部分,我給大家的建議是:員工常是贏過他人,夥伴該嘗試贏取合作。

雖然從上班族轉換成創業者,將會有很多新的挑戰,但以上三件是我覺得最立刻該強化的事情。希望每個想踏出創業腳步的讀者,大家都能事業順利呢!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