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了自己所在的產業生態,卻不知該何去何從?也許你可以從「尋覓族人」做起!

受不了自己所在的產業生態,卻不知該何去何從?也許你可以從「尋覓族人」做起!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Podcast平台(例如Apple PodcastSpotify)都可以找到!


身兼講師和管理顧問,我常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產業的人。從這些互動經驗中我發現:「選擇自己喜歡的產業」真的很重要。

為什麼這件事重要?以及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產業?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產業好比滷水,入行泡久了味道都相似

美國電腦科學家暨軟體顧問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M. Weinberg)在《顧問成功的秘密》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醃黃瓜效應」,大意是說:「黃瓜不會改變滷水的味道,但滷水絕對會改變黃瓜的味道!」(Cucumbers get more pickled than brine gets cucumbered.)

這句話的「滷水(Brine)」就是「產業」,而「黃瓜(Cucumbers)」就是「產業中的你我」。「醃黃瓜效應」告訴我們:個人幾乎不可能改變群體,然而在特定群體待久了,你我都會變得跟群體相似。

為什麼?

就我觀察,來自同產業的人不僅說話方式和處理問題的原則相像,想法、價值觀也很類似,就連在課程中的笑點、卡關處還有提問的類型都十分雷同。

除了產業,從事同職務的人也會有上述現象。而隨著我接觸的「樣本數」越來越多,甚至開發了一個新技能:我可以從新朋友的穿著打扮和談話使用的專有名詞,推測出他所在的產業和從事的工作,命中率高達六成以上!

這些有趣的發現,讓我意識到「在喜歡的產業工作」這件事的重要性。因為不管你願不願意、有沒有意識到,你所處的產業就像一缸滷水,正慢慢把你浸泡成同一種風味的醃黃瓜!

被醃進不合適的環境,只得不斷改變自己

除了從別人身上發現這件事,我自己的職涯其實也曾印證了「醃黃瓜效應」。

我大學和研究所念的是土木工程,第一份工作很自然地延續所學,擔任土木工程師。我和前輩、同事們處得很好,工作表現也不差,只是有種「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地方」的感覺,遲遲縈繞不去。

舉例來說,我是個點子很多的人,也喜歡提出來和大家分享,開會時聽到同事或客戶遇到工程問題,總會積極貢獻「天馬行空」的點子。但提出後,前輩們通常不會多做討論,只是「禮貌性的苦笑」,也就是委婉地「叫我不要鬧」的意思。

另一個讓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的,是關於表達。在我看來,能把想法表達得精采又易懂是非常厲害的能力。因此,每次聽到業務部同仁清晰的簡報或外部講師精彩的教學,我都格外欽佩。

然而,我的前輩和同事卻不一樣,對於那些很會簡報或說話的人總抱持著「這傢伙沒本事、只懂得靠一張嘴」的偏見。聽完精彩的簡報或課程,也常會說出:「真會講!講得一口好工程。」這類酸言酸語。

雖然我也理解他們之所以這樣想,大抵是跟土木工程產業「安全至上」、強調凡事要極度嚴謹與符合法規的行業特性有關。而我接收到同事們的「這樣的回應」後,也提醒自己要少說話、少提點子。但這麼做的後果,也加深我「和這個產業不合拍」的想法。

思考許久後,我決定離開這個產業,往專案管理領域發展,結果證明換對了環境果然如魚得水。(如果你想了解這段轉職歷程,可以收聽這集Podcast

利用「2警訊+1方法」,讓自己步向喜歡的產業

有的人可能會想:「那我在工作中也常有跟Bryan類似的感覺,我不如也立刻轉行吧?」

其實我以上的分享,並不是鼓勵各位一覺得自己和部門同事格格不入、或對產業沒有歸屬感,就馬上離職,而是你要把它視為一個警訊。

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抱怨常常和「產業生態」有關,比方說你常抱怨「做這行有多爛」,或是「這個產業的人都如何糟糕」。

如果你觀察自己有以上這些現象,而且不想被這個產業改變,那麼離開可能更是長久之計。

為什麼?

因為根據醃黃瓜效應,所有的黃瓜最後都會被浸泡成同一種風味。這意思倒不是指產業裡每個人個性都會變得一模一樣,而是產業的核心精神對應到的人格特質會被凸顯,比方說多數土木工程師可能會特別強調避免錯誤,而非展現創意。

不過離開後該去哪呢?我會建議你先找到自己的「族人」,也就是你會喜歡和他們一起工作的同類人。你可以多和其他部門的同事聊天,或多做一些跨部門的專案,從中觀察和驗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什麼。

除了在公司裡找,下班後你也可以多認識不同產業和職務的新朋友。比方說,你可以參加特定產業聚會,看看自己和這個產業裡的人是否「合拍」。如果處得不錯,你對這個產業也不排斥,也許下一份工作你就可以試著朝這個產業或領域發展。

有些人大學或研究所一畢業就投入相關產業和工作,求學和就業階段接觸到的都是同類人。如果沒有經過比較,可能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族人」在哪裡,只能一直待在未必真心喜歡的地方。正因如此,和不同產業、職務的人交流就是個絕佳機會,讓我們得以追尋自己更適合的地方。

希望這次的分享對各位有所幫助,也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族人,在工作上自由地發揮長才和特質!

 

內容口述 / 姚詩豪 ;整理 / 胡乃云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姚詩豪 Bryan Yao

成大土木所與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雙碩士、識博公司共同創辦人、普錸資訊資深副總、國際專案管理師(PMP)、甲骨文與微軟認證顧問。曾任紐約市環保署顧問、MWH Global, Inc.專案控制經理,參與國內外多項大型專案並擔任百大企業之諮詢顧問。擅長以詼諧的筆觸以及理性的思維來探討生活中的大小事。文章常轉載於《商周》、《天下》、《經理人》等媒體。與張國洋合著《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以及《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Bryan 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