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失戀大作戰(二)門檻、宅化、及持續改善

拯救失戀大作戰(二)門檻、宅化、及持續改善

上次於【拯救失戀大作戰(一)急救失戀,如何從失敗中存活】的文末提到,文中前九項排除痛苦的方法都是在「已經失戀」的狀況下避免讓自己受到更嚴重損傷的應急處理手段。

但那些畢竟都是「被動的」應急手段。 就像專案管理一樣,與其等到問題發生了才被動處理,更理想的管理目標其實是該讓問題提早發現,以求事先預防。 但戀愛中要透過任何「預警制度」來提前防範其實是困難了些;畢竟太過於患得患失、小心翼翼的監控對方,往往會造成對方厭煩及壓迫感;這樣的行為反而變成是感情殺手。 所以剩下最理想的選擇,恐怕只有前文著墨最少的第十項,也就是「品質改善」這一方法了。

但品質改善真的有所助益嗎? 這可能是大部分的讀者第一個問的問題。
「難道不是因為我運氣不好,所以才被拋棄、劈腿、或不被愛的嗎?」,可能也有人心裡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確實有可能失戀單純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剛好碰到不適合的人,或是正好被別人刻意玩弄,而非能完全歸因於自己。 但若回首我們在誘惑評價模型中歸納出來的要點【第一篇關於風險溢酬、第二篇關於波動性修正第三篇維持長久關係的關鍵】,我們會發現,一段關係之所以被停止或是無法前進,大多還是源自於自身價值低於對方評價門檻的問題。

每個人都會希望從戀愛中獲得甚麼東西。 這些期待,加總起來,就是對方的「最低接受門檻」。
而我們自己所擁有的內外條件加總起來,則是「自身的價值」。

若自身價值低於對方的期待,或是對方有其他價值更高的選擇時,我們很可能將遭遇挫敗。 反過來說,若我們自身的價值遠超過其他挑戰者時,我們就有較高的機會能守護住我們的戀情。 甚至當自身價值超高時,就算對方原本沒有認真投入這段感情時,也可能當對方感受到我們強大的價值而開始捨不得放手。 何況,價值提升終究也沒有壞處,就算愛情中沒有帶來收益,也可能在工作或是其他領域獲得好處。 也因此,努力提升自身價值恐怕是最安穩也最能達成長期正向循環的一個手法。

這樣的價值理論的唯一問題之前有提過,在於沒有辦法針對價值產生「客觀的評比」,也就是沒辦法把條件直接換算成數值或是量化。 另一個問題則在於每項條件的「權重」在個人心中是不同的。 有人很看重經濟條件、有些人可能很看重容貌身材、有些人則看中穩定或是安全感、又有些人可能在意聽話乖巧。 這部分是沒辦法有統一標準的。舉例而言,長像太過「東方」的女性在華人社會往往不討喜。 但是一旦到西方社會的審美觀下,往往被西方人認為是大美女,並非常搶手。 也因此,價值認定絕對是主觀的結果,不同的市場也往往有全然不同的評分考量。 所以若要待在某特定市場時,如何讓自己符合「市場需求」是一個很大的提升關鍵。 當然,另一個思考方向是:若把正確的商品投往需求最強烈的市場,也是一種提升價值加權認定的方法。 但轉移市場這件事情那倒沒甚麼好多講的,所以這篇還是先專注於談論如何品質改善以求符合市場吧!

到目前為止,大家應該可以暫時先同意品質改善是提升自我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思維。

但有趣的事情在於,有些人並不完全理解甚至全然不接受這樣的概念。 可能自己明明很平凡、無趣、木訥、寡言、且要求多,卻會在感情失敗後怪對方不欣賞「好人」、「老實人」、或是「內在」。 某些女生也有類似的傾向,自己並不突出、甚至有著讓人退避三舍的缺失,但是一旦感情失敗時,卻總怪男性「膚淺只重外表」、「講求新鮮感」、「被動」、「貪圖年輕肉體」或是「不懂得重視女性內涵」等等的激進想法。

只是,我想強調的是:一個人若始終沒有找出自己前次失敗的根源問題時,類似的狀況往往就像跑馬燈一樣每一段時間就重複一次。

這麼多年來,陸陸續續我身邊也不乏這一類的朋友。 男女都有,常常多段感情失敗的路徑都很類似,甚至老栽在相同類型的異性上。 偏偏幾次失敗後,始終沒有理解自己為了一直重複類似失敗所代表的統計意義,反而會得出「天下烏鴉一般黑」這類結論。 失敗了就覺得是對方的問題、覺得對方不懂得欣賞自己、覺得對方愛慕虛榮、或是覺得對方是膚淺的只重外表。 這不但扼殺了自己改善與創新的機會,並變的過度保護自己以及會用「更嚴苛」的標準刻意試探日後的追求者(或被追求者)。 這種種行為反而造成自己更難在感情關係中立足。

但失戀這件事情,其實就跟商品被退貨的概念並無不同。 你自認為優良無比的商品到達客戶手中後,只要沒有明顯的缺失(如你並非極端的醜)且又似乎有超過客戶的接受門檻時,客戶或許會願意開始試用;也因此所謂的愛情關係開始展開。

只是這時候誰也不知道對方到底「真正在意」哪些條件(當然對方挑你,你其實也同時在挑對方的)。 非要等到開始互動的過程中,才會逐漸知道對方哪些條件會給予高分,又哪些條件會大扣分(也就是問題出現)。

而只要有關鍵問題存在時(比方說兩方個性差異太大),那交往到某個環節時自然會開始爭吵、並產生衝突。 衝突可能可以透過逃避、或是臨時的解決方案(如安撫並承諾改善)暫時舒緩。 但只要根源問題無法解決下,妥協下來的方案往往只是把失敗的時間略微延後而已。 而暫時的解決方案其實也會讓下一次衝突的嚴重性往上提升並產生其他副作用。 周而復始下,最後將不可收拾。

這時候你交往的對象將發現這段感情沒有完全符合他的要求,他可能往其他地方尋找替代品,甚至因為問題太過嚴重而在完全沒有替代品的情況也要求退貨。 所以若要避免下次又有「退貨」情況發生的話,最好就是該在每次失敗時找出被退貨的原因,並在下次出貨前自己先做好品質管制了。

不過很多人在作品質改善時,往往只是從分手時的「事件」去尋求解答。

比方說,因為新人介入而分手時,眼睛將只會看著第三者最突出的條件,而忽略被第三者介入這件事情很可能是自己多項不利條件綜合的結果。 舉例來說,我們的伴侶可能老是抱怨我們不夠關心她、不夠體貼她,但自己卻只是專注於每天玩線上遊戲或是埋首工作。 一段時間後,可能這時被另一個男人趁虛而入下。 但大部分的人,此時並不會去思考長年累積的問題,而可能只會關注於此第三者的外部條件。 如對方是否比自己帥、是否比自己有錢、是否比自己高大強壯。 於是長期因素所造成的系統問題反被忽略了。 這部分若要深談,可以從戴明所提到的共同變因(Common Cause) 及特殊變因(Special Cause)的概念繼續往下探討。 但切出去談這部分的話會讓這篇變得太長,所以這部分我打算日後再回頭細談。

此篇我想先提到的是另一個更常見於價值提升時的謬思,也就是「過度強化既有優勢」這件事的危害。

一部分的人,在人際關係受到挫折後,會選擇逃避到自己熟悉的領域去。 一方面躲避人際關係挫折的傷痛,另一方面也希望強化自己的既有優勢來加強自信。 也因此,他們變的花太多時間提升自身的「非瓶頸價值」。 這樣的行為,對於總價值的提升其實幫助不大,往往只是導致自己「宅化」。 舉例而言, 喜歡AVG的可能會因為現實挫折而更加投入這領域的研究;喜歡線上遊戲的也會更加投入玩線上遊戲。 也因為時間的投入,而在那些領域上,變成所謂的「達人」。

看到這樣的例子,可能有人看了會覺得好笑,甚至可能投以輕藐的笑聲。

但我得說,動漫或是遊戲的宅化是極端的例子。但另一種更生活化卻不容易被一般人察覺的「宅化模式」會以過份投入學術領域或是特定專業發展上的模式呈現出來。

舉例而言,大部分的父母在我們求學過程中往往就過份強調「用功念書將來自有好姻緣」這樣的概念。 也因此一些在戀愛關係失利的人,會選擇把生活重心放在讀書、專業能力培養、宗教投入、或專門知識的研究等發展上。 但當過分偏重單一領域的投入下,一些基本的生活趣味以及廣泛性的知識培養反而就因此疏忽了;甚至這些人在容貌與外在的打理上也會顯得較為不修邊幅。 而這其實是另一種宅化的模型,只是沒這麼受到社會關注罷了。

而過分提升特定領域為何不是品質提升呢。 一個層面的解釋是可以拿邊際效益遞減的概念來說明,另一個層面的解釋則在於我們對於伴侶的計分方式。 在幾乎的愛情中,一般人對於伴侶條件的篩選,並非僅僅是「所有條件加總」來計算。 因為除了加權計算取最大值以外,同時我們也多會要求我們伴侶在大部分的條件中都應達到所謂「最低標」的狀態。

也因此,一個全部條件都六十分的人,很可能會比三項一百分但有兩個零分的人來的更容易受歡迎,雖然兩人明明平均值是一樣的。 舉例來說,一個人可能會因為對方溫柔體貼、老實木訥而給予高分;但除了這兩個條件非常非常高而能入選以外,其他如外表、思想、溝通、乾淨整潔、談吐、個性恐怕也必須達到他認定的最基本門檻才行吧? 大部分的人恐怕還是很難接受一個極度邋遢、個性很差、頭腦很糟糕,但是非常溫柔且老實的伴侶吧?

所以如果你於品質提升的方向並非是平均性的提升,而只是不斷加強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時,那愛情與人際關係的問題就可能在之後的人生中不斷的重覆碰到。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