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的思考

該送孩子去資優班嗎?

前幾日因為在火鍋店聽鄰座談話,寫了一篇 如果這是你的下一代,你會怎麼建議。 文末,有位媽媽留言談了自身狀況,並要我幫她出主意。

因為她的留言有點長,同時又談了好幾件事,所以我就不在這裡完整的貼上原文。 簡單的講,她提到自己是六歲小孩的單親媽媽。 覺得這孩子聰明又有思考力,可是家裡並沒有很多資源來培養他。 我那一篇文章既然講的是「資源不足家庭的孩童養成策略」,所以她就接續問我說:「在她這處境下,甚麼策略較好?」,尤其「該怎麼開發他的才智?」。

 

如果這是你的下一代,你會怎麼建議。

週末直到下午三點才有機會出門吃飯。

但因為非正餐時間,所以只好去吃小火鍋。 這時間的小火鍋店,客人並不多,整個店裡空蕩蕩的,環繞式的座位只有幾個角落有坐人。 我的座位稍遠處坐了一個媽媽帶著兒子與女兒一起來吃飯。 兒子看起來大概是在念國中的年紀,女兒雖然看不出實際年紀,但可能比那兒子大了約一到兩歲。

因為整個餐廳很空,加上我老有偷聽隔壁桌客人講話的「惡習」,在煮肉的空檔,我閒著無事就索性聽聽隔壁那一家三口的對話。

 

理論派的育兒日記:艾莉愛自由!

我雖然還沒有小孩,但本身還挺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的。除了覺得小孩子每個都頭大大腿短短的跟熊貓一樣可愛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

大家都說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真的,小孩就是大人的原型,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還沒經過世俗的洗禮,總是呈現最純真的一面,也最接近人性的本質。如果你跟我一樣對心理學有興趣,一定會發現很多心理學的原則和定律在小孩子身上都能清楚地得到印證。

受害者的抉擇:談日裔美國人的集中營

最近在Thomas Sowell所著的「美國種族簡史」讀到一段日裔美國人在二戰時期的歷史,覺得很新鮮也很有感觸。以往我們對二戰時期美日之間的恩怨,第一件浮現腦海的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當日本的外交官正在美國華盛頓進行和平會談時,日本的太平洋艦隊卻對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發動攻擊(這就是為何被稱為「偷襲」的原因)。其實日本從18世紀便開始向美國以及夏威夷(當時還不是美國屬地)輸出農業勞力,在二戰之前其實已經有為數不少的日本人旅居或在美國落地生根。電影電視總是著重在描述珍珠港事件美國的慘痛,但珍珠港事件後這些日裔美國人的遭遇,卻很少被提及。

讓人生實質得利的最佳解:尋找自身1%的理性

藝人離婚時,家庭風波鬧得沸沸揚揚,都會占據影劇版頭條。有錢的那方不甘心把財產拱手讓人,而有氣的那方則決心力爭到底。不意外地,一旁看戲的觀眾網友也加入撻伐的行列,談話性節目更趁勢對兩性平權、名人婚姻大談特談。

關於公平這檔事:除非你有價值,否則沒人在意你的感受

學校從小就教我們下面這些陳述,如:「人人應該生而平等」「認真努力就會有好結果」「好好念書將來就會有好工作」「當個好人就會有好報」可是,我得坦白的說:「這些陳述終究是一種期待,而非世界真正運作的面貌」

夾娃娃機的心得分享

在美國旅遊途中,我在Denny’s邊吃著法國吐司邊發呆,看到餐廳裡一角放著一台夾娃娃機,裡面躺滿著海綿寶寶含其他美國小孩才認識的布娃娃,突然一種懷念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