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選擇,我們寧願不要英雄!

如果有選擇,我們寧願不要英雄!

8/1清晨我被電話吵醒,是老婆從高雄打來的,她回高雄老家參加姪兒的入學典禮。

快打開電視新聞,出大事了,昨晚以為有地震,還聽到爆炸聲,整條馬路都炸開了!

我從床上跳起來,看到電視畫面整個傻眼,街道整個被翻了過來,要不是看到熟悉的招牌,還以為是中東戰區報導。我看到消防車陷落原是路面的壕溝,跑馬燈上出現死亡消防人員的姓名…

白天我們還帶著小孩還有懷孕的妹妹,來來回回經過一心路四次,怎麼會這樣…

我當下第一個念頭是,沒颱風沒地震,石化管路卻大爆炸,100%是人禍,這不應該發生的!

這兩天的新聞重點,除了災害現況、肇事責任的推測,也包含人物報導,包括幾位英勇殉職的警消義消,急公好義卻不幸罹難的前里長,還有24小時徹夜未眠的陳市長。在媒體的文字下,這些人都是本次災難中的英雄。只是,在感謝他們的奉獻之餘又深深覺得,「英雄」兩字何其沉重,和平安回家相比,哪一位受難者的家屬願意自己的親人去當英雄?

這兩天我心裡想的是:在這些攸關大家生命財產的公眾事務上,若我們平日就具備更完整的營運流程、更嚴謹的稽核制度、更有效的檢測科技、還有更深入的人員訓練,我們之中就沒有人需要去當英雄,被迫在幾秒鐘之間,做出「克盡職責」還是「活著回家」的殘酷決定。只不過,什麼流程啦、制度啦、科技啦、訓練啦這些東西,實在太生硬無趣,媒體多半興趣不大,因為群眾的興趣更低。

越重要,越關鍵的事情,往往也是大家最不在意,最沒興趣的議題。就像這些深埋地下的管線,直到把車子炸飛上了天,大家才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小王子》中的狐狸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人類社會的這種盲點,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裡三個兄弟都擅長醫術,當中誰最厲害呢?」
扁鵲回答:「大哥最強,二哥次之,而我最差!」
文王不解:「那為何你最有名,卻沒聽過你大哥二哥呢?」
扁鵲回答:「大哥治病,能在病人發病前便能看出病因,預先予以剷除,但這時候病患往往不覺得自己有病,因此也不覺得大哥有多厲害。」
「至於二哥,有能力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便予以治療。只不過這時候病人覺得自己只是小病,所以也不覺得二哥有多強,他只在村裡小有名氣而已。」
「至於我,通常都在治療病情嚴重的患者,大家往往看到我進行針灸、放血、甚至切膚、挖骨這些大手術,就覺得我的醫術高超,所以我的名氣能擴及全國!」

這不正是我們社會的寫照嗎?

所有公共事業都是個結合人員、流程、與設施的複合系統,就像一座水壩一樣,外表看似靜止不動,但內部卻要保持精密的力學平衡。如果水壩破了個手指般的小洞,就是個不得了的警訊,如果沒有立即處理,一旦系統崩潰,就會成為無數人命財產也無法彌補的大洞。只是平常又有多少人會注意這些小洞,還有善於補小洞的「扁鵲二哥」,更別說事前就預防的「扁鵲大哥」呢?

我是石化管路的外行,但這次事件的發生讓我產生很多疑問。

我去紐約工作時,承接的第一個案子就是紐約市下水道的自動監控系統。這個系統是在紐約的下水道中佈設偵測器,即時回報下水道的狀況給中央監控中心,並用電腦進行分析預測。我們國家有沒有類似這樣的系統?是否也能用在石化管路(尤其是人口稠密區)?這事關人命的事情政府是否提撥預算?又有哪些委員支持或反對?

我一位同學在加州替一間美國化學公司研發高速移動偵測器。傳統偵測漏氣要動用大量人力,手持設備逐步探測,效率不彰。但現在的科技已經可以做到讓裝有偵測器的車輛快速巡廠,搜集大量數據,並且用特殊的軟體演算法預測可能的漏氣點!我們的權責單位是否知道這樣的科技?是否研究看看引進台灣的必要性?

前陣子我和一位新加坡的顧問共事,他們公司是專門進行石化廠大修的專業團隊。在新加坡因為地峽人稠,所有重大的石化設施都被要求提送大修計劃,並且被政府嚴格地監督。台灣相關的法律規定如何?如果廠商設備老舊,不願意花錢維修,政府要如何處置?有沒有第三方單位去盤點設施現況以及維修品質?

我在美國待的顧問公司曾為蘇格蘭水公司設計一套結合Google地圖與專案管理的系統。只要上網就可以在地圖上看到所有設施管路的維運狀況。包括維修進度、預計完成時間,負責的廠商等等。我們在台灣有沒有可能,也透過雲端技術與網路社群的力量,建構類似的系統,讓全民一起來監工?積極利用Google Map幫大家防範未然,而不是等悲劇發生,無奈地用來顯示災害範圍與封鎖區域。

另外,這次爆炸威力強大,兩側臨房也是老屋居多,估計結構受到損害,下次遇到地震不知影響如何?另外,爆炸源頭來自地下,周圍土壤受到劇烈擾動,地質狀況與地基多半不穩,下次颱風大水來襲後果難以想像。有沒有任何單位考慮進行全面性的樓房結構檢測?若檢測結果是危樓,又該如何處理?

或許你會覺得,上面這些事情都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插不了手。其實不是,人民的意志絕對可以影響媒體(媒體都是從網路上面找新聞),而媒體又可以影響政府施政。現在當務之急固然是安置受難者,但接下來的時間,上述這些「不緊急但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才是關鍵。否則,台灣有太多基礎設施都處於老舊階段,下次絕對還會發生類似的災難。如果大家只關注在「救火」以及「善後」,政府自然也只會加強這兩點,幾周過去,大家就會逐漸淡忘,直到另一次災難的發生。

為所有受難者與家屬祈福,為所有負責善後的同胞獻上感激,誠摯地希望台灣成為一塊「不再需要英雄的土地」,這樣才能讓這些英雄的犧牲,換來最高的價值!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姚詩豪 Bryan Yao

成大土木所與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雙碩士、識博公司共同創辦人、普錸資訊資深副總、國際專案管理師(PMP)、甲骨文與微軟認證顧問。曾任紐約市環保署顧問、MWH Global, Inc.專案控制經理,參與國內外多項大型專案並擔任百大企業之諮詢顧問。擅長以詼諧的筆觸以及理性的思維來探討生活中的大小事。文章常轉載於《商周》、《天下》、《經理人》等媒體。與張國洋合著《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以及《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Bryan 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