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局來看:這時代的知識份子該怎麼取得新知?

從局來看:這時代的知識份子該怎麼取得新知?

在這個媒體崩壞,資訊來源越發不可靠的時代,我們到底該從甚麼途徑取得新知呢? 我思考這問題其實已經好多年了。 不敢說自己找到最終答案,但以下是我自己平時的做法。

在此也補充一下,這是我談資訊吸收的第三篇。 第一篇是探討媒體為何變成現在這樣:從局來看:媒體為何沒下限?明明人人大罵,為何不見改進? 第二篇則是探討網路新媒體有讓事情變得比較好嗎:從局來看:網路媒體是知識份子的救贖嗎?

我在前面兩篇談了我對媒體的現在以及將來走勢的悲劇推估,也談了所謂網路新媒體在現有商業模式下,對讀者的傷害可能大於價值。 但我們還是需要新知、也還是需要新聞,可到底該怎麼取得呢?

我自己的原則是這幾點,分享給大家參考:

1. 任何放有點擊式廣告的網站,都不該當成主要訊息來源

如同前一篇提到,點擊式廣告的商業模式就是需要海量的流量進入網站。 那要達成這目的,煽動式的故事、誇大的標題、讓你想烙人來罵的內容、奇怪的八卦、都市傳說的謠言、甚至扭曲或是偏頗的見解是必然的走勢。 也因此,一個會有廣告鋪天蓋地出現的網站,表示它努力想衝廣告營收。 既然如此,這網站對於內容的把關極可能會逐漸呈現鬆散的態度。 游走邊緣的內容要出現,也就不讓人奇怪了。

所以只要是這類網站,所有我讀到的內容,都會非常的戒慎恐懼。 甚至在社群網站看到別人分享時,這類網站我也會盡量跳過。 除非這訊息是我自己根據關鍵字主動搜尋又發現是唯一來源、或純粹是資訊類訊息(如颱風動向、明日是否停班停課、國道塞車多嚴重之類),不然我盡量避免進入這類廣告鋪天蓋地的網站(很遺憾,目前在台灣,幾乎就是所有新聞網站了)。

當然,這類網站因為甚麼內容都放,有些確實非常無厘頭或好笑。 所以如果是以放鬆為目的,我當然還是偶爾會點點這類出現在FB動態牆的文章。 但當我是要了解時事動態,我反而就不太上這類網站了。 (OS:這時代的悲劇就是,當你需要新聞與新知時,你反而不該上新聞網站)

2. 使用能從全世界篩選資訊的工具

但不看沒有解決問題,我們還是需要新知。

我的作法是,盡量讓資訊的收集管道從台灣以外獲取。 但這類靠流量讓大家點廣告的商業模式畢竟全世界都有,分散來源唯一的幫助就是同一議題你有可能有機會看到不同的見解。 對於讓自己了解全貌,不被蒙蔽還會較有幫助。

也因為需要多元的管道,所以我很少上單一新聞網站,而比較常用類似Flipboard的方式根據主題來訂閱廣泛性的文章來源(更早之前用Zite,不過後來它被Flipboard買去了)。 讓內容吸收來自於數個不同立場的新聞網站、獨立部落客、網路名人等途徑。 而且從台灣以外的環境來還有個好處。 通常真正有用的知識台灣的新聞界根本很少人在談,反而可以避免浪費時間去看些小鼻子小眼睛的爭議。

另一個方式,就是從大家在貼文上會比較嚴肅的社群網站上來取得新知。 比方說Linkedin的貼文,通常大家就會比較小心。 因為Linkedin這樣的社群網站通常大家在上面是為了建立個人專業形象,所以你很少會看到有人貼甚麼新聞、小貓小狗、或是都市傳說。 但奇怪謠言的文章在Line或是FB上就很多。 所以休閒看FB沒問題,但正經的知識想從FB取得就相對危險了~

3. 理解免費不是真免費

很多人都有個誤解,總以為網路就等於免費。 但我是覺得世界上根本沒有甚麼真正的免費。 所有看似免費的東西,代價總有可能在別的地方。

就像你去旅行,低價團看似極度便宜,但行程中會不斷帶你去免稅店。 你雖然旅費花得少,但代價會花在免稅店上。 你說,我定力夠,不會亂買東西。 但代價還是會以行程減少的方式呈現 - 免費團的景點往往會很草率,大部分時間都把你丟在免稅店。 最後很可能是,雖然沒怎麼花錢,但同樣也沒怎麼玩到,算起來很可能還是虧。

所以當吸收免費資訊時,我總是會戒慎恐懼的先研究對方的商業模式。 因為唯有理解對方商業模式是怎樣的性質,我才知道這免費的後續代價到底有多大。 有可能這網站真的是少數付費使用者在支撐(免費內容是等於是試用。 既然是試用,內容就不至於亂搞),也可能是廣告主在支付(那通常誤導機率就高得多),更可能是廣告主直接下業配文(這種誤導機率就更是高到不可思議)。 唯有搞清楚這部分,我才知道我該信這內容幾分。

甚至很多時候我寧願去那種付費取得、訂閱取得、或是後續有加價服務的資訊來源(比方說雜誌),也不願意再去免費的新聞平台。

4. 找到原始來源

有些時候,FB上有人會貼很明顯謠言的訊息:甚麼知名人物講了甚麼話、驚悚的消息、甚麼食物不能吃、神奇的養身法、感人的故事、疑似都市傳說的秘密、叫你傳給十人的祝福。 這類訊息千奇百怪,有些可能是真的,但很多是假的。 所以最不該做的就是立刻按「分享」。 你若真想分享,最少先用其中幾個關鍵字上Google搜尋一下,通常立刻就能找到別人的評論或是原始出處。 花些時間判斷,再決定要不要相信或是分享。

別忘了,分享未必真的是善心之舉。 當然,會不會害到別人可能還其次,比較重要的是,別人會透過你分享的訊息,來判斷你腦袋的程度。 :D

尤其不要看了標題就急忙分享或開炮。 不然你的朋友很可能會看到一篇標題很對味,可是內容完全不一樣的文章;或是當你看了標題就開炮,可是裡頭講的根本是別的事情。 無論如何,旁人對你的評價恐怕也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5.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因為我們從小在學校養成的習慣,大部分人其實是不習慣思考的。 只等著老師或是權威(如新聞網站或各類名嘴)餵養我們資訊。

但在免費資訊充斥的時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你很容易就被別人利用或洗腦了。 所以請務必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 盡量去吸收另一立場的觀點、或是去了解別人得出某種結論的原因與思考脈絡。 總之,不要只是急著看結論。 因為別人餵養的結論,通常都是有其他目的在背後。

這也是為何我們文章都寫很長。 很多學網路行銷的人都勸我們要寫少一點,因為大部分人只有能力讀1000字上下的文章。 但我們寫多,因為我們希望分享我們「為何這麼想」的來龍去脈。 對我而言,只給結論是很不負責任的態度。 所以也希望願意花時間看到這裡的讀友,請嘗試在每一議題上了解別人的思考脈絡,而不是只想快速取得結論。

6. 回歸閱讀的習慣

另外,我覺得閱讀恐怕還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訊息取得方式。

這原因有這幾點:

1.書是別人知識結構化下的產物。 閱讀一本書,你會很清楚了解別人的思考脈絡。 你有辦法跟著別人的思路辯證,結構化的學得該項知識。

2.書的商業模式明確,就是拿知識換你的錢。 背後鮮少有隱藏的陷阱。 (當然,也有例外,所以還是要戒慎恐懼)

3.書通常是團隊化的產品,除了內容創作者的概念外,也有編輯調整文字與圖片以增加閱讀性。 所以吸收的體驗可能會較好。

我自己要學新東西時,寧願買書也不會在網路亂找。 通常是上書店把相關議題的書一次都買回來。 花時間讀完最少三本,你大概就對這議題有個粗淺的輪廓了。 有基本概念再去網路找明確的進階知識(或是去聽課),我覺得可能才最實際。 花個幾百元當成學習的基礎,其實還是最便宜也最省時間的選擇! 我另外有篇文章也在講類似的概念:你該投資在能長遠的東西,而不要投資在別人的目光上

 

圖片來源 www.business.uq.edu.au/sites/default/files/pages/consulting.jpg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