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灣將邁入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伴隨逐年攀升的失智症盛行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訊,2050 年失智症人口將從目前的 37 萬人,翻倍到 86 萬以上),「失智症照顧」這門學問成所有人都該具備的重要認知之一。
不只「失智症照顧」或「失智症狀」,像「失智的前兆」、「失智症怎麼預防」、甚至「失智課程」,都成了網路搜尋的熱門關鍵字,可見多數人對此的關注。
但各方資訊這麼多,當家中真有長輩失智了,我們作為照顧者到底該知道什麼?或者在跟他們相處上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在平均八到十年的失智病程中,把照顧負擔降到最低呢?
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參考有超過 20 年失智症臨床經驗的心理師黃耀庭分享,建立一套照顧者必備認知。
這套認知包含四個面向。
一、認識失智症:從近期記憶忘起,彷彿進入陌生國度
你應該可以想像,當長輩失智後,他們會有各種問題行為出現,像是健忘、妄想、常把東西藏起來等等。如果你希望能跟他們好好相處,勢必就不能只是一再強行制止他們(這可能也沒什麼用),而是要了解他們為何如此。那要了解他們為何如此,你首先得知道他們失智後,到底是怎麼看世界的。
事實上,人在失智後就好像進入一個陌生國度,畢竟他們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遺忘,思考邏輯也會跟一般人越來越不一樣。隨著失智時間拉長,對他們而言,和周遭這些家人也就越來越不能溝通,甚至他們根本也不記得你是誰了。
當你帶著這樣的認知去看待他們的各種行為,相對就比較不會只是指責,覺得他們幹嘛故意給你惹麻煩。
除此之外,黃耀庭心理師在他的線上課程《成熟大人的人生課題:與失智父母的相處策略及心態調適》裡,也有提到很多失智症照顧者常有的誤解。例如:
1. 看到失智長輩某個症狀改善了,是不是就代表他好轉了?
並不是。
2. 看到別人爸媽失智的症狀是如何如何,自己的爸媽沒有,那代表自己的爸媽搞不好沒失智嗎?
也不是。
失智症照顧者其實必須對這個疾病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減少照顧過程中的衝突及困惑。而不是單純靠直覺來理解跟處理所有狀況。
二、跟失智者相處:不藉好意之名強迫服從,優先考量關係
延續上一點提到的,跟失智長輩相處時,你必定會有很多「搞不懂他們」的時刻。很多照顧者常會急著尋求速效的解法,例如大聲制止長輩、強迫他們聽話等。但在黃心理師多年來協助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經驗中,他發現這樣的處理方式並不妥當。
照顧失智長輩畢竟是長期的任務。很多時候長輩即使這次配合,之後也可能就故意不聽話了,或給你其他難題。
以帶長輩去看醫生為例,很多人會基於「為長輩好」,覺得就算是用強迫的也要帶長輩去醫院,但其實你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看看,就算這次他去了,下次他有不舒服時,可能就也不會很早就告訴你了,非得等到狀況緊急,你才會發現那麼嚴重並且被迫在短時間內處理。
或者再舉個例子。很多照顧者常常因為想確認長輩的失智狀況,所以頻繁「考他們」- 今天幾月幾號?你記得我是誰嗎?我叫什麼名字?......總之就是常常考他們這些問題,希望他們回答。你認為這是關心、這是好意;但換個立場思考,對他們來說,這更可能叫煩,或者他們會覺得「你當我笨蛋啊?」。於是你再也問不到答案了,然後也可能又覺得長輩變嚴重,自己變得更焦慮。
在與失智症長輩的相處上,「關係」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了。有人照顧一天像照顧一年那麼長,也有人照顧一年像照顧一天那麼短,其中差異很可能就在於照顧者與失智者的關係。
如果你希望跟長輩好好相處,和諧共度這最後一段時光,那在相處的任何環節,其實都該提防你可能沒留意過的陷阱,謹慎保護你們的關係。
三、失智問題行為處理:發揮同理心、反覆測試找解法
面對長輩的各種問題行為,我們雖然知道要考量關係了,但具體該怎麼處理呢?心理師提醒該把握兩個原則,包含:
(1) 發揮同理心:同他的理,而不是你自己的理
(2) 反覆測試找解法:很少人能一次就成功的
每個失智者的個性、成長背景、跟照顧者的關係畢竟都不相同,所以當他們出現問題行為時,背後需求及怎麼有效解決自然也有差異。我們得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思考其需求及解法,並且實際嘗試看看。
比方說同樣成天吵著要找他們的爸媽,A 長輩實際上可能是想出去玩,需要你帶他出去遛一遛;B 長輩需要的則是有人抱抱他,給他像爸媽對孩子一樣的安撫。
你得要自己反覆測試,才能找到最適合你跟家中長輩的解法。而不只是完全照抄其他人的做法,然後發現在自己家的長輩身上無效,就覺得天崩地裂、束手無策了。
除了解決問題行為本身,心理師在他的線上課程中也提到,很多時候你還可以從觀察兩件事來找對策:
1. 問題有沒有什麼「觸發點」,事先將之隔絕
例如他們去看診後,回家會反覆問你「什麼時候回診」。去醫院前不會這樣問,去了就這樣問,你可以思考看看,醫院會不會就是個「觸發點」?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醫生提到要回診,但偏偏爸媽又記不住時間,才開始頻繁問你。
【解法】能請醫生不要在爸媽面前提到回診的事嗎?
2. 問題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從原因著手
爺爺奶奶反覆問孫女的工作、薪水、有沒有男朋友,你除了想辦法讓他們別再問了,也可以想想看他們會不會是因為擔心?
【解法】思考如何有效解決他們的擔心?
當你口袋裡有越多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問題,你也越有方法可以嘗試。
四、失智症照顧者的自我調適:把自己照顧好,也才能把長輩照顧好
在以上三點之外,照顧者還該知道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顧好,跟把長輩顧好同等重要。
當家中有人失智了、亟需被照顧,很多照顧者會認為都什麼時候了,當然要把所有心力都拿來照顧失智者。但其實,照顧失智者跟照顧其他疾病的患者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其他疾病,照顧重點可能是勞力的,也就是頻繁帶他回診、盯著他吃藥等等;但照顧失智者,其實是勞心又勞力的,你需要給予日常照顧,但更需要如同前面一路分享的,你需要妥善處理失智者的各種問題行為、考量相處品質,這才更是關鍵(當失智者感受到壓力,失智惡化速度會加快)。
但當你自己成天焦躁不安,你怎麼可能妥善地陪伴他們呢?
舉例來說,你在狀態不好的時候,還耐心回應家人的需求嗎?或者,你在疲憊不堪時,還能好聲好氣詢問家人的需求嗎?我想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把自己照顧好並不是照顧過程中的選配,而是重要的標配。」
在照顧過程中,照顧者心裡常會出現一些自我質疑,尤其越是有心的照顧者,越會譴責自己做得還不夠。例如:
- 知道該照顧長輩,但心真的好累怎麼辦?
- 我的付出他們好像都感受不到,怎麼辦?
- 對長輩生氣的我,是不是很不孝?
- 把長輩送到照顧機構去,代表我不孝嗎?
隨著照顧時間拉長,諸如此類的內心煩腦其實會越來越多。找到方法來轉念,或者調適壓力,也成了照顧者務必努力的修練。
以上,我們談到了照顧者該建立的一套認知,希望能幫助你面對失智家人時,在照顧上更有方向且能及早準備。
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也歡迎你參與黃耀庭心理師的線上課程《成熟大人的人生課題:與失智父母的相處策略及心態調適》,在課程中,他將更詳細解析照顧者的要務,並給予系統化的操作建議,協助你有餘裕地照顧家人,既把他們顧好,也不丟失自己的人生!
本文作者:鐘敏瑜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