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杯拿鐵換10年投資心得

1杯拿鐵換10年投資心得

2019年,與「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的競標價來到歷史新高:456萬美金。如果你有幸與他共進午餐,你想要問他什麼問題?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自2000年起每年在eBay上釋出一個與自己共進午餐的名額,所得的金額作為慈善之用。有趣的是,巴菲特在競標前就已經講明,不會在午餐中提到任何股票的名牌。OK,如果你是這個得標者,在短短一頓午餐中,你會問股神什麼樣的問題,才值回票價?

其實我自己常「冥想」類似的情境。作為一個菜鳥創業者,我對於台灣幾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有著極度的景仰與崇拜。我常幻想,如果有機會讓我跟張忠謀、施振榮、郭台銘這幾位前輩面對面,我該問些什麼?

上述的機會我還沒遇到過,如果真的有,一定會寫篇文章跟各位分享。不過,之前倒是幸運地和一位「成功人士」一起喝杯咖啡,對我來說算是迷你版的巴菲特體驗!

這位「成功人士」是我大學的學長。當多數30多歲的人還在為五斗米奔波時,他已經坐擁名車豪宅,老婆可以不用上班,他自己則達到了「純為興趣不為錢」而工作的境界。當然這一切也付出相當的代價,一兩年前因為過度勞累,身體出了狀況,他毅然決然拋棄工作,全家前往美國休養一年。不過這一切,更證明他擁有一項大家渴望卻難以擁有的東西:「財務自由」!

學長未必是我周圍最有錢的人,但我喜歡跟他聊天,因為我們年齡背景相仿,而且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也很喜歡找我閒聊,我猜測原因之一,是多年來我從不問他股票「明牌」,卻喜歡聽他講述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這也是我最想從張董,施董和郭董身上汲取的!

那天我們在誠品的星巴克,點了兩杯拿鐵,聊了些人生與投資的話題,或許你跟我一樣有興趣:

要「名」還是要「利」,先想清楚,只能選一條!

「名」與「利」在年輕時代難以兼得,是他的「核心價值」,因為10年前剛入社會他就說過一樣的話,至今沒變。所謂「名」,是工作上的資歷和自己的名聲,簡單地說就是你的履歷表有多「閃」。要達到這點,取得漂亮的學歷,待過知名的公司,參與過重大的專案,爬升到重要職位都是目標。對於剛入社會的人來說,這些目標往往無法替你帶來立即的財富。漂亮的學歷意味放棄賺錢的機會成本,甚至得倒貼昂貴的留學費用;想進大公司,參與重大專案,你可能相對得忍受較低的薪水,或離鄉背井至外地;努力升官,代表你得耗費所有時間精力在工作,無暇為自己的投資布局。同樣的,如果追求的是「利」,是金錢,勢必得專注在自己的生意或是投資,不然就是努力當個科技新貴領股票,這些未必在你的履歷表上留下卓越的記錄,短期內對你的「名」幫助有限。其實這概念,就是我和Joe常提到的「交換」兩個字。有些人一下想要「名」一下又嚮往「利」,或是心裡想要,行動上卻不願付出對應的代價,如果走不出這樣的鬼打牆,巴菲特每天陪你吃晚餐也幫不了忙。

股市是景氣的「領先指標」,所以靠研究企業獲利來推算股價是倒因為果!

這句話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震撼。這說明了為何這麼多分析師,股市名師都無法精準抓到股市動向。學長從擔任分析師起家,多年來,除了沈潛於投資領域,也藉由工作之便,訪問了非常多的企業經理人,他一直困惑於各項經濟指標與股市的因果關係,這是他10年來的結論。他發現不管哪個時期,只要股市出現停滯狀態,三至五個月後,企業訂單幾乎必定下滑。所以市場上各種對於股市預測的模型,如果是基於企業訂單或相關指標者,準確性都有限,因為股市是走在整個市場的前面的。所以,人類目前尚無法系統化地預測股市,但我們卻可能藉由股市的動向,來推測經濟未來的走勢。他認為每個人,尤其是創業者,應該多少買幾張股票,強迫自己關心股市,進而一窺自己所屬產業或是公司的前景。

利用閒錢投資,才能免於「恐懼」

我談到了2009年的金融危機,全球股市大跌,理智告訴我,此時正是進場投資的好機會。當時我就住在紐約,離華爾街僅有30分鐘車程,我親眼目睹曼哈頓精華地段關閉的店面,暴跌的房租,甚至拿著紙箱面露無奈的上班族。這些景象,帶給我多數人都有的反應,就是「恐懼」,最後我什麼也沒投資,所以後來股市反彈,我當然什麼也沒賺到,學長則是恰恰相反!我問他,為什麼我明明心理產生「理智」,行動上卻被「恐懼」主導?他不加思索立刻回答:「你當時手上沒什麼閒錢對吧?」一針見血!當時正準備回台灣創業的我,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自然對投資風險的承擔能力極低。手上沒有籌碼,沒有Backup Plan(所謂B計畫),我的思維自然被「情緒」而不是「理智」主導。投資就是人生,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不知道正確的路,而是平時沒有累積足夠的「本錢」,導致在關鍵時刻被「恐懼」或是「貪婪」牽著鼻子走。

「定期定額」不是不好,只是身為知識分子,應該可以做得更多

我提起了定期定額的懶人投資法,這似乎是無暇投資的上班族常用也最安穩的方式。但學長的回答挺妙的,在他眼中看來,介於完全放著不管的定期定額與天天看盤的專業投資者間,其實還有一些運作空間!根據他的觀察,大多數股市賺錢的人,均是掌握了經濟景氣3-5年的大循環。簡單的說,就是在景氣大好或大壞時大膽投資,而在景氣回轉時獲利了結。極少有人能在景氣上下震盪時靠精密的操作賺錢。但問題在於,當今全球的經濟運動模式已經跳脫了傳統經濟學的範疇,景氣的循環變得難以捉摸。所以相對稍能掌握的,反倒是一些特殊的事件,例如去年的美國次貸風暴,多年前台灣的兩國論與飛彈危機所造成的股市暴跌。但如同先前說的,你的心智要有足夠的強度,才能在關鍵時刻戰勝「恐懼」。

結論:平時專注本業,累積資本,待市場發生恐慌時,大膽下注!

我們大多數都是家無恆產「普通人」,除非你恰好投身金融投資的領域,不然也僅能用閒暇的時間進行投資理財的研究,這樣是更不容易掌握經濟的細微脈動。學長給我們的建議是,平常好好專注在正職,累積資本,靜待下一次市場出現恐慌時,大膽投注在體質良好的公司。他也舉了個實例,奇異(GE)公司在金融風暴時,因為旗下的資本管理事業單位GE Capital的緣故,股價重挫。但GE Capital本身只佔GE業務的一部分,GE本身還是體質十分良好的公司,因此股價下跌的時刻反而成為一個絕佳的買點。另外我問他,當時的花旗股價跌破美金一元,是不是也是進場的好時機?但他說,這兩者情況不同,因為當時花旗的命運取決於美國政府是否金援,已經不是花旗本身能夠決定的問題,投資花旗,對他來說「賭」的成份太高,即使後來花旗得到紓困,讓不少投資人賺了一筆,他還是秉持自己一貫的投資策略與價值觀,不因此修正。

雖說投資是為了回報,但我也發現不少人把進出股市當成追求刺激的活動。手上一有錢,旁人一吆喝,就忍不住下場賭一把!看來,投資這件事,懂得「不作為」要比「作為」更加關鍵,我在書中讀到巴菲特曾經追蹤某支股票將近30年後才出手,正呼應了這樣的觀念。

我猜部落格的讀者應該有不少投資高手,不知道你們對我學長這些經驗認不認同。以我自己這個半調子的投資者來說,我覺得這些經驗談幫助我將日後的投資策略,理出了一個明確方向,這杯拿鐵實在非常值得,尤其是我剛剛才回想起來,咖啡錢最後好像也是學長付的!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