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個我們常常被問到的問題。 尤其在職場大人學:人際關係與優勢策略課程中也常常有同學會反應:「職場政治我不喜歡、與人競爭我很討厭,我在職場上難道不能獨善其身嗎? 不能悶著頭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好?」
答案:確實是不能的!
我跟Bryan都是念工程出身的。會唸工程,就是因為我們都不是極度活潑外向的人。 但離開學校後,我們卻都一直在做著跟專案管理相關的工作。 管理跟工程最大的差異,在於各類管理以及人的問題上,通常都沒有唯一解。 是不可能有個什麼公式加減乘除一番就得出最適答案,而必須透過常態的溝通與協調,來說服他人、整合意見、解決質疑、或是贏取共識。
很多書也常在講,一個專案經理在溝通上可能會佔去他超過八成以上的時間。 可是讀工程出身的我們,溝通並不是天生的強項。 所以在這樣衝擊中,我們就只能想辦法自我調整,來讓工作能順利推展。
專案管理領域中,有個極重要的概念叫做「利害關係人管理」。大意是說,每個專案都會涉及眾人的利益,於公於私都要先把相關人員的需求釐清,事情才能做得又快又好。
不光是專案,我們每天在職場中也是圍繞著各式各樣的利害關係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我們的老闆(或上司)。如果我們無法搞清楚他們的期待與需求,只知道埋頭苦幹,最後吃力不討好不說,一不小心踩到老虎尾巴,或是被颱風尾掃到,可就不好玩啦!尤其是有「壞消息」要跟老闆報告的時候。
半夜接到一位老同學的來電,他是一間中小企業的老闆,最近被幾個20出頭歲的員工搞得焦頭爛額。打來一方面要我給他些管理上的意見,也順便吐吐苦水…
--
一位年輕員工平常工作地好好的,從未看出有任何不滿,但在週日一大早,突然發了一通LINE的訊息給我同學:
「老闆,不好意思,週一我就不去上班了!」
最近看《Google模式》這本書,在第75頁,施密特寫了這麼一段話:「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另一個被視為開明管理的標準實務典範,但可能對聰明、投入的員工構成侮辱。其實,工作與生活平衡這句話本身就是問題:對許多人而言,工作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能分開。最好的文化是邀請員工、並使他們以有益的方式工作過度,讓他們在工作地點和家中都有相當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所以,如果你是經理人,你的職責是使工作生活愉快充實,你的主要職責不是確保員工週而復始地每週工作40小時。」
我猜有些人看了這句話(尤其是「工作過度」這四個字)可能會皺眉,想說這些當老闆的都恨不得下屬每天工作24小時。
前幾日有個朋友找我喝咖啡,說想要談談他的職涯問題。
為了聊天方便,我跟他約在公司附近的星巴克。 門口見了面,我們開始排在長長的人龍後面。 我訝異的問到:「今天不是上班日的下午,怎麼會排這麼多人?」
他說:「Joe你不知道嗎? 這兩個禮拜星巴克都在推買一送一的活動,所以很多人都跑出來買咖啡。」
我這才想到,幾天前確實有收到朋友透過Line傳來買一送一的優惠卷。 只是我對這種事情常常是糊裡糊塗的。 因為每天太多這類優惠、規矩通常又很複雜,能這樣不能那樣、要先怎麼才能怎麼… 對我而言很是繁瑣。 除非是很需要的優惠,不然我常常看過也就放在一邊了。
最近去了好幾場大學演講,在提問階段很多年輕朋友都有問到「父母反對自己的夢想該怎麼辦」。 針對這議題,Bryan在上週有寫這麼一篇《我想創業(轉職),但爸媽不同意怎麼辦》。 其中他就幫大家分析父母跟孩子的立場差異到底在哪裡,這矛盾為何會發生,以及三個適合應對的原則。
這篇呢,我想狗尾續貂一下。 Bryan講過的部分我就不贅述了,我想講一個跟這議題有關,但又有點點不一樣的部分。
起源是前兩週在中部的某個大學演講,演講後有個小女生趨前提問。 大意是說她自己未來想成為一個蛋糕設計師。 父母對這目標是沒有意見,可是祖父母卻非常非常的反對。 阿公要她好好唸書畢業,蛋糕什麼的別去想。 可是她卻覺得自己對蛋糕設計的領域很有想法,很希望能靠自己的手走出一條不一樣的人生。 所以問我到底她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