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不安全感」 (三)

再論「不安全感」 (三)

這篇本來其實應該跟前一篇再論「不安全感」 (二)一起貼出來的。 只是這一大段要談的內容實在很長,最近幾周又忙、一下寫不完,所以逼不得以拆成兩篇。 但前篇文章的斷點沒抓很好就是,所以有點突然斷掉的感覺。 :D 總之,建議讀者們是可回頭再看一次前篇,最好兩篇一起讀下來會比較順一些。

------------------

前文最後寫道:

對於「不夠格這件事情」有甚麼能對抗的方法呢?
這得分成兩個角度來談
- 一個是實際的不夠格
- 一個是自卑感創造的不夠格

----------------

這篇就繼續接續這兩個角度繼續探索下去 :

實際的不夠格

實際的不夠格,我們可以簡單的定義為「客觀上的無能」。 也就是說,確實你比你的對手弱小很多,而因為這客觀上條件的差異,造成你與目標之間的差異。 這差異因為太明確了,所以人很難避免不會想去做一些希望能彌補差距的防衛行為。

物質上的不安全感,或是對於物品的過度寶貝,通常都是來自於這種「客觀上的無能」:因為物品占據我們所得較高的比例,我們才會過度在意、或是過度保護。 但當哪天我們的經濟能力較自由後,往往這不安全感就會自然消退。

舉例而言,桌上數百元一台的計算機我們會隨意亂丟,也沒聽說過有人還買甚麼皮套或保護貼來保護的。 但一台萬來元的iPad或iPhone,很多人可能又是保護貼、又是保護套的,打開來用之前甚至還要洗手。 講洗手或許誇張了,但若場景轉到名牌包的店。 有時候東西拿起來看,店員還要特別戴個手套,不也類似 (雖然店員戴手套倒是要創造我們對於東西珍貴的心理作用就是)。 可是呢,若哪天我們的收入或是資產多到能把iPad當成一台數百元計算機看待時,人就也會以同樣看待計算機的態度來看待iPad、或是名牌包這些東西了。

所以這段倒給了我們一個結論:如果你對於買的東西寶貝異常,這或許意味著你衝的太快了,買了一個尚負擔不起的東西。

至於愛情上或是其他領域上的不安全感。 客觀上的無能也很好定義,就真是因為對方狗屎蒙了眼,讓我們簡單的得到一個大寶貝。 這部分的想像應該不太難。 若真實人生的我們,哪天也如偶像劇一樣被某個大明星、名模愛上了,一般人應該都會覺得不真實、覺得疑惑、甚至不自在吧? 而這份「懷疑與擔憂」或是這份「你到底愛我哪裡」的心情,就是源自於我們客觀上與對方條件落差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不過講到這裡,說兩句題外話。 也是有人奉行「寧為雞口、不為牛後」的人生哲學,找個比自己客觀條件略差一些的對象。 如此可確保對方隨時有警覺心,但又不過分刺激讓那差異變成不安全感。 也是一種確保自身幸福的方法就是。

自卑感驅動的無能意識 

自卑感引起的不安全感,我個人認為是一種「心理上極度不穩定」的狀態。 這會毀壞人際關係、造成自我的過度緊張,並因為恐懼感引發一連串的不良反射行為。

但甚麼是自卑感?

我覺得自卑感最大的關鍵,在於「無法定位出自己與社會認知的相對關係」。 講得更白話一些,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別人眼裡有甚麼樣的價值。 並因為這類疑慮,而自我懷疑。 更因為這樣的自我懷疑,而會不斷地希望透過在與別人的互動過程之中,找出別人眼中的自我是甚麼。

這有可能溫和,也有可能恐怖。 溫和的作法,可能是老會問情人說:「你最愛我哪裡?」想藉次找出對方眼裡的自己是怎樣。 恐怖的做法,則可能老做些激烈的事情,來確認說「就算我這麼壞,他還是不會離開我耶 (大心)。」或是不斷把對方的行為用負面解讀,希望透過對方慌亂的解釋來確定「他果然不是那樣子」。 比方說有些女生會在男方讚美她說「你真貼心、你真好」時大發雷霆,問說「所以之前你都不覺得我對你好嗎?」 然後對方得慌亂的解釋.. 最後才願意破涕為笑。

換言之,自卑感創造的不安全感很難對付。 因為一個人有可能明明條件很好,整體狀況也很OK,但卻會因為自我評價的問題,而覺得跟對方有著極大的差異,並持續的不安於這份關係的穩定度。 也可能明明知道對方對自己很好,但就是無法克制自己要透過負面方式去強化證實的內心渴望。

所以這段則給了我們另一個結論:恐怖情人大多同時也受困於自我評價的問題。
若能解決這問題,往往同時能解開好幾個人際關係的困擾。

至於對於不安全感的解決方法

第一篇文章中我就直接提到,我認為「不安全感」是一種無法透過他人來消弭的東西。 不管你對有強烈不安全的情人做多少事情,他還是不會覺得踏實。 只會要求更多,並最後崩解相互的關係。

所以我在第一篇的論點是:不安全感必須透過自己來加以對抗。

但到底自己能有甚麼積極對抗的方法呢?

我的建議會是思考下面三種方法 :
1. 視野提升
2. 輔助依賴
3. 恐懼感的轉移

最有效的是一跟三,二則只算是一種暫時舒緩的方法。 過度依賴二時,則可能引起其他副作用。

所謂視野提升

指的是了解自身與世界的相對關係。 如前段提到,自卑感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我們不確定自己客觀上的價值。 在不確定客觀價值下,自然容易胡思亂想,或是希望我們的情人幫我們建構世界觀。 可是不確定客觀價值的人,往往又不會輕易相信情人的保證,會覺得他只是在哄騙自己。 所以他們會繼續透過不斷的行為監控、測試、反證等舉動來求取安心。

我覺得無法評判自己客觀價值並非甚麼丟臉的事情,我們成長過程中總會有類似的苦惱。 我甚至相信每個人在某個成長階段應該都有類似的困擾,像我自己國中時代也有類似的困惑,總擔心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很差勁的一種形象。

解決方法,我覺得只有一個方法,是透過有意識地尋找「參考點」來加以自我定位。 而找尋參考點定位的方法也不難,最簡單的模式,就是「兩點定位收斂法」。

第一步,是先找出相對於自己的高標對象與低標對象。 那些我們無法達成或超過的,這是所謂的高標;而那些我們可以輕易達到的,則是低標。 以愛情世界而言,我們若追求過兩個不同客觀條件的情人時,我們就能開始找出我們所在之處了。 當這兩者的經歷你都有過後,你將開始知道自己大致是落在這區間之內。 簡單的概念可以參考下圖的概念:


有兩次不同目標的經驗後,人可以大概的找出一個自己價值的「範圍」。 所以呢,如果你受困於自卑感或是自信心不足的困擾時,你反而該多累積自己的戀愛經驗,就算那是失敗經驗也好。 因為有個三次、五次後,你會大概知道自己的合理守備區間在哪裡。 若需要更精準時,可以繼續增加戀愛經驗,並有意識地讓範圍往內縮(如下圖)。

所謂有意識地讓範圍往內縮,指的是第一次我們可能嘗試追求校花。 如果失敗了,那再試著追求系花,還失敗的話,那就追求班花吧。 最後總會找到一個自己能超越的對象。 若有意識地做這方面的自我定位的話,其實是能找出自己相對於客觀價值的定位為何。

唯一有人會問的可能在於:我又怎麼知道我戀愛的對象是在哪個點上呢? 這倒沒有甚麼數值化的方法,最多只能做個自我主觀的類比。 每段戀情對象我們都能給他打個分數,並在軸線上畫個點。 之後的新經驗都能跟之前的兩點的分數比較,最後進而收斂並了解自身到底落在哪兩點之間。

關於輔助依賴

另一個可行的方式是依靠其他外部條件提升自己的信心。 這一般又分成兩樣作法,內部增長以及虛擬增長。 內部增長指的是自我屬性的提升。 比方說知識上的充實、鍛鍊身材、減肥、儀態或內涵的增長,這是跟自我能力直接相關且別人拿不走的東西。 這類東西增加,變相的會提升我們的自信心,也會讓我們在跟別人互動時認為別人會更看重我們。 這部分之前文章提過很多,這裡就不多強調。

至於虛擬增長,則是一個我覺得風險較高,但卻很多人採用的做法。 這指的是透過「外部附件」所帶來的提升效果。 有點像玩RPG去買更好的裝備一樣:好的劍能提升我們的攻擊力,好的防具能讓我們防禦力更強。 這類東西在人生上則可能會是如學歷、身分地位、頭銜、財產之類的東西,甚至如化妝、穿著、行頭,都是能透過外在道具增加自我認知的手段。

唯一的問題在於這些畢竟不是跟著自己的東西,若哪天把裝備卸下後,我就還是我而以。 但若自信真的極度低落者,這確實能很快地幫我們達到自我心態上的穩固。

另一些嫌物質力量庸俗者,也有人會透過心靈上的「虛擬道具」來幫忙自我鞏固。 比方說宗教寄託、或是加入特定組織。 心靈軟弱的人,會因為處在這類組織中,透過得到他人的認同感、或是感覺自己有個歸屬之處,而覺得自己有所價值,甚至進一步因為這樣的感覺而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這也是很多人會沉迷宗教、或是進直銷組織的成因。 因為在這類組織中,他們找到平時自己在外界無法得到的關懷、照顧、認同、以及歸屬感。 這些關懷,不管是真實或是虛偽,多少都會增加人們對於自身價值重量的感覺。 對於極度沒自信的人而言,這甚至可說是他們一輩子夢寐以求的東西。

所以在此說個題外話。 若讀者有親人陷於那樣的團體溫柔鄉,而無法脫離回到真實世界時,或許你除了一昧說理以外,也要思考是否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或是環境沒能建構一個相同支撐他們心靈的環境。 從這些層面加以改進,或許才是把人從特殊組織釋放出來的關鍵。

但我要強調的是,在我觀點中這些外在力量都非是完美的解決方案。 人要利用這些依賴是OK的,但是只能把這當成一種過渡性的方法。 透過這類方式武裝自己,讓自己體會到底抬頭挺胸的感覺是如何。 但最終還是要慢慢脫離這些外在力量的幫助。 要「自己」覺得自己很重要,這才是戰勝自卑感的一個關鍵。 因為唯有能靠自己戰勝自卑感,才有辦法戰勝不安全感,並帶給其他人幸福。

可是如何訓練自己的心呢? 我覺得關鍵在於「控制自己的恐懼感」。

關於恐懼感這件事
如果你能透過方法一,找出自己相對於世界的定位時,人其實應該會能理解自己客觀上的價值。 但我們也都知道,就算我們了解自身的價值,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恐懼感」一樣會主導我們的決策。

大部分時候,「不安全感」僅僅是反映了「恐懼驅使我們的力量」。 我們若任由恐懼驅使我們行動,那我們所有的行動都不是為了一個雙贏的目的,而只是為了避免恐懼罷了。 換言之,有恐懼感的人,在愛情將無法感受到善與喜悅。 他們不是為了長期的幸福而行動,一切行動都只是為了讓自己「不要恐懼」。 那這將根本不是愛了,而是一種拉著別人來跟自己心對抗的活動而已,人也只是一個受感性操控的魁儡罷了。

所以,任由恐懼感來驅動的一切,都不是理性的行為。

只是我承認,恐懼是非常強大的一種內心力量。 它放大了情境對我們可能的傷害性,並強迫說服自身認為對抗與猜疑是當下唯一該做的事情。 但事實上,那些行為通常都不是當下唯一該做的事情。 你若能忍耐,甚至很多時候,要能堅持自己在極度恐懼中還不行動,其實反而才是理性的行為。

但恐懼到底該如何驅除? 請看這一系列吧:論人類的恐懼感(上)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