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書摘 - 作者系列文章
大人學書摘

大人學精選書籍摘要

成功的人際關係不光靠溝通技巧,「實際碰面」和「通電話」有其良效

「要怎麼做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溝通能力?」舉辦線上講座時,準備好的課程內容結束後,總會有提問環節讓聽眾自由提問。有一次我便遇到聽眾提出這個問題。近來為了把話說好、讓溝通更順暢,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會找相關書籍來讀,或參與類似的講座。更積極的人還會嘗試努力在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我很喜歡「滴水穿石」這個成語,水之所以能夠穿透石頭,並不在於「水的力量」,而是「敲打石頭的次數」。這表示雖然很微小,但只要持續努力,就能成就大事的意思。

《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選摘:不要反應,而是對應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 ‧ 艾里斯(Albert Ellis)曾說「使我們混亂的,並不是我們所經歷的事件本身,而是源自我們以不合理的方式接受這些事情。人類的幸福、不幸都與心理狀態有關。」臨床心理學家兼精神科醫師威廉 ‧ 葛拉賽(William Glasser)同樣也透過選擇理論告訴我們「大多數的行為都是選擇,與他人相處良好的方法就在我們自己內心。」那麼在開始煩惱該怎麼說話之前,我們首先必須煩惱該如何接受眼前發生的情況。

《收穫心態》選摘:不斷進化的大腦容易忘記收穫與進步

拜人類的強大學習能力所賜,我們能夠迅速適應「新常態」,即使新常態與過去的生活大相逕庭。心理學家稱其為「自動化」(automaticity),這是一個人從「有意識」到能夠「無意識」去做一件事的過程。如果你不仔細記錄,你會忘記很多、甚至是大部分的收穫。現在,讓我們來探索學習和記憶的運作方式,你會明白為什麼人那麼容易忘記自己的收穫。

明知自己已經夠幸福了,但不時仍會感到不滿足?學學「心理減法」這門科學

心理學家運用這個觀點進行測試一種稱為「心理減法」(mental subtraction)的概念:想像生活中沒有了原本存在的美好事物,你會不會更懂得珍惜?結果很明顯,在增強感恩和快樂的研究領域,心理減法是最有效的科學方法之一。確實如此,研究顯示,想像生活中沒有了某件正向積極的事,對你的影響會比單純回顧那件事情還要大。同樣地,想像一位對你意義深重的人在生命中缺席,比單純珍惜他們活在你生命中更有力量。

老覺得自己「還不夠成功」?向創業家學新視角,人生將自信得多

迪恩.傑克遜(Dean Jackson)是一名行銷專家和創業者。二十年前,他對於「追尋成功」這個內在問題,突然有所頓悟。長話短說,他早年下了一個結論:「等到……的時候,我才算成功了。」這句話讓人們追逐錯誤的成功方式,而且永遠不會真正得到他們想要的生活。迪恩決定改寫那個句子,把成功放在當下,新的句子是:「當……的時候,我知道我當下是成功的」,然後他列出了十項清單。

為何父母總愛插手子女的人生?關鍵在於大人也有「分離焦慮」

我們經常認為分離焦慮只會發生在子女身上,事實上,我們必須要深刻地認知到,父母也會因為子女心理上的獨立感到不安與恐懼。媽媽和女兒不能被視為一體,媽媽更不能要求女兒滿足自己尚未完成的夢想。儘管如此,對於全天下的母親而言,在將女兒視為獨立個體之前,深深烙印在腦中的,永遠是剛出生不久,需要在媽媽的呵護下才能遠離危險的小嬰兒。於是,當女兒開始獨立,能為自己作主時,媽媽仍會感到擔心與不安,並不斷地試圖干涉女兒的人生規劃。

對「幸福婚姻」的極限思辨:只要他高富帥,就是伴侶最佳人選?

我的丈夫正直、關心家庭和整個世界,他比我更寬容,從他身上能學到很多東西。如果我們開始有問題,他會去諮詢、他會去參加研討會、他對生活中的事情總保持開放態度,這些都是性格方面的優點。我有一個靠山,可以讓我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等待機會降臨而無所適從、他是我每天最想聊天的人。這些都超越了我想要一個毛髮濃密的胸膛、更時尚和愛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