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開心上班必備的三個想法

有次和前同事吃飯時被問到,自己創業沒有平日假日的差別,幾乎隨時都在想工作的事,會不會懷念起上班族生活規律的日子。其實這問題我還真不只一次問過自己,我的答案是,創業和打工各有各的好處,差別只在於角色不同罷了。真正的重點還是,是否喜歡自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畢竟不論喜歡或討厭,我們都得把一生中最精華的一段人生奉獻給工作,既然要做,不如找個讓自己開心充實的工作,否則真是太浪費生命了。

三種畢業後還是要讀的書

進入盛夏6-8月是學生們的畢業季節,也是眾多國家級考試的旺季。很多人對「書本」的愛恨情仇至此也到達了頂峰!可能前幾天還趴在書上流口水,和顏如玉小姐相濡以沫,但考試結束之後,卻恨不得把書給燒了扔了,彷彿胸中壓抑已久的一股鳥氣都可以跟著書本一起飛到九霄雲外!

微小說 : 放生

雖然我們主要寫管理文章,但偶爾興致來了也是有這種小說的… XD --- 在這溪邊我已經待了兩個半小時了。 隨著天色越來越暗,這裡的溫度也開始大幅的下降。 口中呼出的氣,已經可以看到微微的白煙。 雖然在過來路上,從民宅吊著的曬衣桿上摸走了那件長衫,可是這衣服畢竟太單薄了,冷意還是一直從露出的皮膚沁入心裏。 更糟糕的事情,則是飢餓對我身體的衝擊。上一餐,距離現在已經是18小時前的事情了。 這中間我走了好遠的路呢。 一開始的奔跑,以及為了躲藏的壓力,還有後來這幾小時我在山路摸黑前進,實在耗費了我太多的體力了。 好不

有錢能使鬼推磨?談「金錢獎勵」背後的真相!

前陣子在TED Talk上看了一場職涯發展專家Dan Pink關於激勵的演講,頗有感觸,如果你跟我一樣,在慵懶地炎炎夏日想被激勵一下,不妨花個10分鐘看看。 1945年德國有位心理學家叫做Karl Duncker,他設計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叫做蠟燭測試(The Candle Problem)。實驗的內容有點像腦筋急轉彎,卻挖掘出人類思維方式的奇妙之處,你也可以測試一下自己:

關於社群網路所創造的人際疏離

上週貼了一篇文章談到FB這類的社群軟體,未必真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容易在某些人心中因為看到太多別人的「生活宣傳」而產生焦慮。 事實上,延伸這議題繼續探討,我自己的體察是,這類社群網站依賴度高的人,甚至還很容易會從中產生與【真實世界的疏離感】。 「這有點危言聳聽吧?」,你或許會想。 「朋友的動態都在上面立刻看到,朋友也會在上面轉貼各類新聞與新知。 甚至地震來了、大雨來了,都有人在上面提及。 這不是讓我們更快速的知道外界狀況嗎? 怎麼會產生甚麼疏離感呢?」 沒錯,我們很多人開始仰賴這類社群網路來理解外在世界的變動,可是如果來源只是社群網

理論派的育兒日記:艾莉愛自由!

我雖然還沒有小孩,但本身還挺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的。除了覺得小孩子每個都頭大大腿短短的跟熊貓一樣可愛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 大家都說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真的,小孩就是大人的原型,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還沒經過世俗的洗禮,總是呈現最純真的一面,也最接近人性的本質。如果你跟我一樣對心理學有興趣,一定會發現很多心理學的原則和定律在小孩子身上都能清楚地得到印證。

FB幫你維持人脈,還是幫你增加焦慮感?

前段時間跟幾個朋友聊天時,大家聊到一個有趣的議題。 就是Facebook這東西的普及,其實【增加了很多人的比較心理】,也【增加了很多人的不快樂度】。 這怎麼說呢? 因為在過往沒有FB的時代,朋友之間很偶爾才有機會更新一下近況。 經濟能力好的朋友通常不會每天跟你講他去哪裡玩、吃了甚麼、交了新女友、或是買了新玩具的事情。 可是FB普及之後,人們很容易看到朋友每天去吃大餐、去好玩的地方、買了昂貴的物品、跟美女約會、或有甚麼有趣的活動等等這類訊息。 心理不夠堅強的人,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