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洋 Joe Chang - 作者系列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關於取暖

很多網友會到版上來問些問題。

無論那是關於專案管理、組織規則、PMIS、甚至是愛情或是生涯規劃的問題,我們都會秉持著客觀的立場,盡量就有限的資訊做分析,並理性地告訴讀者我們的看法或建議。

當然,不敢說那些建議就一定正確無誤,但都是「若我們自己在那情境中會採取的動作或規劃」。 就算不十分完美,但至少是肺腑之言。


不過久而久之,我發現很多網友來發問,其實並非是想解決問題。 而僅是想來取暖 → 並不是需要別人指點方向,而是渴望別人的同情。 我之所以特別寫現在這麼一篇文章,就是想要跟大家就「取暖」這件事情談一下我個人的「偏見」。

首先,我要先說,取暖是非常無益的一個舉動。 一方面浪費自己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個會讓自己一直陷在困境中出不來的關鍵因素。 我非常不希望大家這麼做。

雖然這樣講可能有些傷人,但我甚至會用一個非常不太好聽的字眼來形容取暖:「取暖等於心理上的Masturbation」。 生理上的Masturbation我還可以理解與認同,但心理上的我就極度不以為然了。 所以呢,我在面對取暖文時其實會滿冷酷無情的。 一般在版上問問題的,我會盡力回答;就算是踢館挑釁的我也會盡量中立的回覆。 但一旦察覺當事人只是需要溫暖,需要別人對他們說 : 「你是對的,別人才是壞人!」 那我可能就會放著不管了。

再論「不安全感」 (三)

這篇本來其實應該跟前一篇再論「不安全感」 (二)一起貼出來的。 只是這一大段要談的內容實在很長,最近幾周又忙、一下寫不完,所以逼不得以拆成兩篇。 但前篇文章的斷點沒抓很好就是,所以有點突然斷掉的感覺。 :D 總之,建議讀者們是可回頭再看一次前篇,最好兩篇一起讀下來會比較順一些。

------------------

前文最後寫道:

對於「不夠格這件事情」有甚麼能對抗的方法呢?
這得分成兩個角度來談
- 一個是實際的不夠格
- 一個是自卑感創造的不夠格

----------------

這篇就繼續接續這兩個角度繼續探索下去 :

實際的不夠格
實際的不夠格,我們可以簡單的定義為「客觀上的無能」。 也就是說,確實你比你的對手弱小很多,而因為這客觀上條件的差異,造成你與目標之間的差異。 這差異因為太明確了,所以人很難避免不會想去做一些希望能彌補差距的防衛行為。

追求不抱怨的人生

一向以來,我都常常在扮演「張老師」這樣的角色。 不管在實際生活或是網路上,總會聽到很多不同朋友各類的疑難雜症。 有些幫得上忙,有些實在愛莫能助。

聽多了,我發現需要找「傾聽者」的,倒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一種是真的在某個迷惘的境地需要第三者客觀的分析。 但也有一種,他們純粹只是想找人抱怨一番。 講講老闆多壞、情人多爛、父母家人老公老婆對自己多不理解、生活重擔多重、經濟政策多爛、社會多不公平之類。 而這類朋友比較讓我頭痛之處在於,不管我給予客觀上多好的選擇,通常對方都不會真的接受。 罵歸罵、氣歸氣、悲情歸悲情,發洩完後還是又回去原本的生活繼續下去。 真能屈服也罷,通常是沒多久,這抱怨戲碼又周而復始的上演一遍。

再論「不安全感」 (二)

上篇論不安全感 (一)最後提到,安全感是自身問題的一種情緒困擾,越往外求取解答,就越可能讓不安增加。 換言之,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切入到自我內心的思維中,並透過自己的力量來加以調整。

但所謂「自我內心的思維」到底是甚麼東西呢? 這篇就打算來探索一下這部分的心理根源。


記得自己學生時代,「曾經」是一個非常非常愛惜物品的人。 比方說買了一套遊戲、一本書、或是一本雜誌,我會很小心的拆開包裝模、或是打開紙盒,確保不留下任何摺痕甚至指甲刮痕。 光碟、配件、或甚至是隨附的廣告頁,我會小心保存,並放在原本買來的盒子中。 可以的話,連外包裝的膠模都盡量保持完整性,而非東西一拿到就胡亂的把包裝撕爛。

可是呢,現在的我,相對是不太在意這些事情了。 有時候遊戲買來,外盒根本就拆壞了。 CD跟一堆燒錄片混在一起,甚至刮傷了我也不太以為意。 雜誌常常翻的邊都折起來了,過個半年一年就直接整批拿去回收。 很多買來的書本一直就堆著放在角落,也沒再有心力去把它包起來或是排了放好。 昂貴的遊戲機、手機、或iPad這類3C產品,雖然不會刻意去破壞,但我也不像以前這樣在意刮痕或是髒汙了。

Joe的時間管理術07 - 時間的單價

If you always do what you’ve always done, you’ll always get what you’ve always got!

-Alan Scott

前面講了一些工具使用,這篇要來談談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如何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

前篇我提到:我會在我待辦事項清單中,把所有事情都列入。 通常也都會暫抓一個預計完成時間。 而每天會在捷運上稍為瀏覽過一遍今日到期的待辦事項,並考慮哪些是一定要今天做,哪些可以往後調整。

但我知道,一定很多人會問:「到底這調整的邏輯是甚麼?」

再論「不安全感」 (一)

When love is in excess it brings a man no honor nor worthiness

- Euripides (尤里庇狄斯)

安全感,是一種源自於自身對於某種狀態、某項地位、或是某件物件擁有權喪失的恐懼。

我相信讀者大家在愛情上、在職場上、在人生過程中、或在珍貴的物件持有上,應該都曾經感受過「不安全感」這份情緒的啃蝕。 有人能克服並讓自己人生更美好;但有人卻始終無法擺脫這問題的糾纏,並留下深刻陰影性的東西。 但我覺得這不是不能對抗的一種狀態。 只要我們知道這類情緒在我們心裡根源的點在哪裡,我們就能找到對抗的方法。

所以,我想從頭的探討一下,到底這心情的癥結是甚麼? 若我們想在愛情上、職場上、甚至人生上更包容、更沉穩、更踏實,那到底我們該求取甚麼樣的改變? 或甚至,是該向誰求取?

這或許最後會變成是個哲學問題。 但我個人很喜歡哲學上的探詢與思索,雖然討論哲學問題未必有甚麼快速解。 但唯有這樣,你才能了解自己直覺與感性的起點是甚麼,也才能引導自己透過理性與邏輯去面對問題,並讓自己真正的從情感上解放出來。 這是一種尋求自身自由的過程,也希望大家跟著一起參與下去。 :D

 

關於句點這東西

圖上這個東西,是個我從小學開始一直想找的玩具。 如照片所示那是一個約30*30cm的木盒子。 兩邊各有兩個轉輪,轉輪連結機構到檯子上方的平面。 玩家轉動轉輪可以改變檯子的角度,目的是讓放在上面的鋼珠能在過程中不掉到洞裡、按照編號順利抵達終點。 照片這套是玩具反斗城買到的。 不過很遺憾的是,這整個質感,跟我記憶中差好多。

----

小學三年級時,同班一位女孩子有這樣的一個玩具。

她所擁有的跟這照片可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或許是記憶蒙騙我了,但印象中的那個工非常精緻,木頭感覺沉重有質感,球檯也磨的非常光滑;不像反斗城買來的似乎只是用便宜的松木,球檯上還有凸起的殘膠,轉輪的機構不夠精密也很難做到細微的控制。 一般人要在這種粗糙的檯面上過關,還真不是普通的難。

那年紀的自己從來沒看過做工精緻的木頭玩具。 成長過程家裡只是小康,雖然父母也曾買過少數如超合金機器人之類的昂貴玩具,但我對於玩具的品味就最多只是從六點前後電視廣告所勾起、或是在玩具店店面能看到的為主。 但她擁有的那些,是我從來沒在電視裡頭或附近玩具店裡頭看過,甚至根本不是當時自己所能想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