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詩豪 Bryan Yao - 作者系列文章
姚詩豪 Bryan Yao
Bryan G+ ICON

成大土木所與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雙碩士、識博公司共同創辦人、普錸資訊資深副總、國際專案管理師(PMP)、甲骨文與微軟認證顧問。曾任紐約市環保署顧問、MWH Global, Inc.專案控制經理,參與國內外多項大型專案並擔任百大企業之諮詢顧問。擅長以詼諧的筆觸以及理性的思維來探討生活中的大小事。文章常轉載於《商周》、《天下》、《經理人》等媒體。與張國洋合著《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以及《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開心上班必備的三個想法

有次和前同事吃飯時被問到,自己創業沒有平日假日的差別,幾乎隨時都在想工作的事,會不會懷念起上班族生活規律的日子。其實這問題我還真不只一次問過自己,我的答案是,創業和打工各有各的好處,差別只在於角色不同罷了。真正的重點還是,是否喜歡自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畢竟不論喜歡或討厭,我們都得把一生中最精華的一段人生奉獻給工作,既然要做,不如找個讓自己開心充實的工作,否則真是太浪費生命了。

三種畢業後還是要讀的書

進入盛夏6-8月是學生們的畢業季節,也是眾多國家級考試的旺季。很多人對「書本」的愛恨情仇至此也到達了頂峰!可能前幾天還趴在書上流口水,和顏如玉小姐相濡以沫,但考試結束之後,卻恨不得把書給燒了扔了,彷彿胸中壓抑已久的一股鳥氣都可以跟著書本一起飛到九霄雲外!

有錢能使鬼推磨?談「金錢獎勵」背後的真相!

前陣子在TED Talk上看了一場職涯發展專家Dan Pink關於激勵的演講,頗有感觸,如果你跟我一樣,在慵懶地炎炎夏日想被激勵一下,不妨花個10分鐘看看。

1945年德國有位心理學家叫做Karl Duncker,他設計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叫做蠟燭測試(The Candle Problem)。實驗的內容有點像腦筋急轉彎,卻挖掘出人類思維方式的奇妙之處,你也可以測試一下自己:

理論派的育兒日記:艾莉愛自由!

我雖然還沒有小孩,但本身還挺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的。除了覺得小孩子每個都頭大大腿短短的跟熊貓一樣可愛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

大家都說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真的,小孩就是大人的原型,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還沒經過世俗的洗禮,總是呈現最純真的一面,也最接近人性的本質。如果你跟我一樣對心理學有興趣,一定會發現很多心理學的原則和定律在小孩子身上都能清楚地得到印證。

大人學講座03 : 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

Bryan將多年來探索天賦與熱情的經驗,整理成系統化的方法,讓你能夠解此瞭解自己,朝向理想前進。

找不到理想與熱情?你需要第二次的「抓周」!

去年寫了一篇【三個圈畫出你的領域】討論如何運用三種思考方法,幫助自己收斂生涯規畫的方向,獲得不少網友回響,一直到今年都還陸續接到讀友的email詢問一些細節。可見大家越來越認同我的觀念:一味地尋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是不切實際的,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因為「熱情」才能帶來長期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才是我們努力不懈、樂在工作的動力。如果一個人能夠努力不懈、樂在工作,就算想要默默無名、餐風露宿應該也不容易吧!

受害者的抉擇:談日裔美國人的集中營

最近在Thomas Sowell所著的「美國種族簡史」讀到一段日裔美國人在二戰時期的歷史,覺得很新鮮也很有感觸。以往我們對二戰時期美日之間的恩怨,第一件浮現腦海的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當日本的外交官正在美國華盛頓進行和平會談時,日本的太平洋艦隊卻對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發動攻擊(這就是為何被稱為「偷襲」的原因)。其實日本從18世紀便開始向美國以及夏威夷(當時還不是美國屬地)輸出農業勞力,在二戰之前其實已經有為數不少的日本人旅居或在美國落地生根。電影電視總是著重在描述珍珠港事件美國的慘痛,但珍珠港事件後這些日裔美國人的遭遇,卻很少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