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效學習與征服考試的系統化做法》的課程中,我曾經聊到,學生時代我是如何搞懂「考試」這個「局」的。這頓悟讓我從一個非常用功但成績差強人意的學生,瞬間變成考試游刃有餘,生活更精采豐富的人,也成為我日後搞懂職場這個局的契機。
如果這篇文章只有一句是重點,那會是以下這句:
「考試」是一場考生與出題者間的猜謎遊戲,不是「做學問」!
短短這22個字,是我一路茫然到22歲才終於開悟的。
許多朋友就是沒分清「考試」與「做學問」之間的差別,才會念得那麼辛苦又沒有成效。我們一貫的看法是,在沒搞懂規則前就下場玩遊戲,就算懸樑刺股也難以得勝。
常聽到當父母的朋友告訴我,他們不在意孩子的成績,也不會用成績來衡量孩子的表現!但老實說,我懷疑這是否真能做到,而且就算父母能做到,孩子在校無法獲得課業上的肯定也不會開心。我有些朋友的小孩就是自己決定要去補習的。
台灣也好,國外也罷,只要這世上存在競爭,就一定會有某種評選機制,也當然會有成績,會有考試。成績好固然不能代表一切,,但成績差卻往往一切不能!既然都得花那麼多生命在教室學習,何不用最小的投入把「考試」這個遊戲玩好,為自己賺點機會,也賺點自信,不是很棒嗎?
在我搞懂考試這種遊戲前,我總把「做學問」跟「考試」混為一談。老爸是建中的國文老師,所以「治學嚴謹」這套觀念一直深入我腦海。記得很小的時候,老爸就發給我和弟弟一人一本筆記本,每天要抄兩首唐詩並且背給他聽(弟弟還小可以用畫的)。後來老爸買了當時很紅的《中華兒童百科全書》第一冊給我,我就自動把整本百科全書看完,還用筆記本做了摘要,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看(算是我的第一個部落格吧!)。我是真的對閱讀和吸收新知很有興趣,但你猜猜我小學時在班上考第幾名?印象中我從來沒進入過前20,都在25-35間擺盪。我爸媽也是宣稱不在乎成績的那種父母,但有次我考了42名,想必是突破了我媽的臨界值,還是被狠扁了一頓,我爸還藉故離開兇案現場...
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我都用「治學嚴謹」的觀念來面對課業。我會花很多時間一字一句地看教科書(很快睡著),甚至老師交代的讀物我都買齊(求心安)。看到有不懂的地方,還會去查資料來對照,我告訴自己,這才是做學問的態度。可是隨著科目越來越多,到了考前我根本無法看完所有的東西,更別說實際演練。上了大學,我在課業上的投資報酬率跌到谷底,由於考試範圍更廣,還要分時間給社團和女友,我的成績跌到及格邊緣。直到大三時發生了一個轉折,我不得不拋棄了「學海無涯、惟勤是岸」的讀書心態,改把考試當做一場遊戲來面對,重新了解規則,制定策略,接下來一切都變得不同,而且即刻反應在後來的考試結果:
研究所考試:考四中四
學業成績:大學70多,研究所超過85
準備兩週,PMP認證通過(86%)
準備一週,微軟MCP認證通過(滿分)
接下來,我就把策略整理成四點分享給各位,分別是:找焦點、裸做題、用減法、反覆練。
找焦點:準備工作要以出題者為導向
先考大家一題,面對考試,下列教材依重要性排序為何?
A. 教科書
B. 參考書
C. 考古題
D. 上課筆記
如果你的答案是(C)考古題〉(D)上課筆記〉(A)教科書〉(B)參考書,那就對啦!
這裡所謂的重要性,與知識的含量無關,純粹是以是否接近出題者的意志來判斷,這是整個遊戲的焦點!出題目的人要考量的因素其實很多,首先不能考沒教過或違背/偏離標準教材的東西,也不能出答案模稜兩可或有爭議的內容。另外還要考量題目難易度,平衡各章節的份量占比,否則鑒別度會出問題,當然還有說個人(或出題的單位)的習慣偏好。出題者的限制越多,代表越容易形成某種可預測的模式,考生要如何抓到這種模式就成為準備的重點。所以像考古題、上課筆記是出題老師「直出」的內容,絕對是焦點。至於教科書則是出題者的參考依據,又要比一般參考書更重要。
裸做題:在什麼都不會的情況下先做題
拿到題庫或考古題之後,很多人會先放在一邊,把教材讀過,考試之前才拿出來練習。我的方法則正好相反:請務必在還沒開始讀任何書前,先硬著頭皮把考古題做過一遍,而且要計算出正確率。這個程序完成後,才開始學習真正的內容。
這其實跟學騎腳踏車的原理很像,身體必須透過每次的摔倒,逐漸體會平衡的訣竅。記得當年準備PMP(專案管理師認證)的時候,在研讀PMBOK(官方教材)前我就先做考古題,憑直覺或猜測,正確率不到20%,很慘!但這樣的過程帶來一種強烈的心理刺激,首先,由於體會到自己的不足,於是進入一種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其次,透過做題我對一些內容留下強烈印象(例如:一直出現的"stakeholder"到底是什麼鬼?)。真正看書的時候就會變得很專注,很會抓要點,從漫無目的的瀏覽,變成一種很有目標性、找尋答案式的學習。更棒的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題目時,會看到自己正確率顯著上升,為你帶來成就感!
用減法:投報率低的科目減少投入
如果是做學問,我們要旁徵博引,避免遺漏。但準備考試,則要把時間精力花在刀口上,以拉高投資報酬率為原則:即用最少的時間精力來飛躍門檻,或是獲取高分!尤其科目很多時,要分析出各科的投報率來決定配重。比方說我數學只有50分的實力,而且不擅長,在考前就要壯士斷腕,別妄想突飛猛進,固守基本分數即可。而英文有70分的實力,而且頗擅長,那反倒要多花點時間以90分為目標,多搶一分是一分。
這跟打選戰的概念差不多,不屬於自己的選區,控制不要大輸即可;而面對自己的票倉,則務必要爭取完勝!做學問是用加法,而考試則該用減法,就像有經驗的果農,都會剪掉一些枝芽,這樣才會結出最大最好的水果!
反覆練:即使不懂的內容,反覆練習會幫助領悟
有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困難的內容,怎麼讀就是搞不懂,這時不妨先跳過書本,直接練習相關的題目。透過機械化的重複演練,有時大腦的通道會突然打通,問題迎刃而解。古時候小朋友上私塾,先生都要求熟背四書五經或是詩詞,背得滾瓜爛熟後才來講解意涵,效果更好!
以前上過一門類神經網路的課提到,人類大腦厲害之處,會自動尋找問題與答案之間的關聯,並自動將當中的縫隙填補起來。以前學排列組合時,老師解釋了半天我聽不太懂,我索性直接做題目,甚至把解法硬背下來,結果做著做著我突然就搞懂了,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曾有位媽媽聽完我的分享之後,表達了她的憂心:這樣教小孩會不會害他變得投機取巧?只為分數不求甚解呢?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1. 考試得高分的學生,會對學習產生更大的熱忱。因為努力就看到收穫,會讓他們更願意投入,也對自己更加自信!反觀有讀書,卻考不好的孩子,時間久了會開始討厭書本,甚至討厭學習。尤其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無法戰勝考試的人,連後續做學問的機會也受限了!
2. 上面談到的方法要全部做到,也是得花費不少心力的!靠此拿高分的人,也必定能學到很多,而且還是出題老師覺得重要的內容!
3. 讀書考試只是學校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能更輕鬆地取得好成績,就可以花更多時間發展社交、運動與才藝。
4. 我們原本就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別以為國外的孩子就天天玩耍毫無壓力。除非你是真心不在乎孩子的成績,那就該讓去念沒有考試的特殊學校,並且確保他一輩子不用面對競爭。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還不如教他戰勝現實的方法,讓他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提醒各位學生與各種準備考試的人,考前除了要拜文昌帝君之外,也要善用「局」的思考:設定目標,看懂局勢,找出阻力最小的路!或者來上我們的《強效學習與征服考試的系統化做法》,祝大家金榜題名!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