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因為嫉妒別人而感到羞愧——談談羨慕與嫉妒的差別

你不必因為嫉妒別人而感到羞愧——談談羨慕與嫉妒的差別

前陣子,我在兩個「臉友」分享不同事情的po文底下,看到很類似的留言。這兩則留言都是關於「忌妒」。

第一個臉友的po文,是在抱怨他同事很厚臉皮、經常主動跟老闆爭取東西,想問大家要怎麼對付這種討厭的同事。於是很多人就開始在留言討論,不過我注意到,底下有個人反問他:「你是不是忌妒這個同事啊?你會不高興,是不是因為你也想擁有這些東西,卻不敢跟老闆爭取?」

第二個臉友的po文,則是在說她非常討厭「綠茶女」,這種人總喜歡在男生面前裝得楚楚可憐,讓男生自願當工具人。在這則貼文下面的留言串中,也有人問這個女生:「妳是不是在忌妒她呀?」

「忌妒」其實是個非常有趣的課題,因為我們處在群體社會中,必定常會與人互動。有互動,自然就有「比較」;而比較之後,我們如何看待與他人之間的差距,也會連帶影響我們與人相處的態度,以及後續的行動。

因比較而生的感受除了「忌妒」,還有「羨慕」。這次,我們就一起來思考看看,忌妒和羨慕到底有什麼差別吧!

依照字典解釋,「忌妒」指的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於是希望「對方得不到」他目前擁有的事物;「羨慕」指的則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對方擁有的事物。

但我認為兩者最大的差別,其實在於「我們與目標對象的距離遠近」。

我們對於社經地位超前我們很多的人,通常會心生羨慕。比方說,在新聞上看見某位身價億萬的企業家買了私人飛機,多數人心裡會覺得:「哇!真不愧是大企業家,想坐飛機就直接買一台,太羨慕了!」 我們會把這樣的事情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卻不會對這樣的大人物感到憤恨。

可是對於我們周邊社經地位差不多的人,當他們只是比我們擁有多一些東西,我們就很容易心生忌妒。

比方說,如果某天我們看到隔壁鄰居換了一台新車,而且還是要價不斐的名車,我們心裡想的大概不會是「好羨慕」,反而是「認識這麼多年,我看他也不怎麼有錢啊,居然可以買名車」。接著,心裡就會不以為然,懷疑對方是不是用不正當手段才買得起這台車。

為何對於社經地位差不多的人,我們常有忌妒之心?

同樣是認為別人比我們好,為什麼對象不同,心態上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我歸納了兩個原因:

原因一無法歸因責任

看到社經地位超前我們很多的人,可以過上我們無法擁有的生活時,我們可以把輸的理由歸因給家世背景,或者時機運氣。

相反地,如果對方的條件與我們相近,這時候我們還差人一截,就沒有可以推卸的理由了。所以這種忌妒心,往往會發生在我們與周遭的人之間。

原因二自尊嚴重地被傷害

另一個讓我們容易對周遭的人心生忌妒的原因,則是因為當我們落後這些人,會感覺顏面掃地、自尊大幅被傷害。

以籃球比賽來舉例,當我們有機會與NBA球員對打,因為賽前就知道雙方的實力懸殊了,所以即使輸了,也不會感到意外,甚至還很高興有機會與對方切磋。

相反地,如果一起打球的對象換成常一起打球的球伴,我們如果表現得很差,心中一定就很不是滋味。

透過三招,正確運用你的忌妒心

如果你常常因忌妒別人而感到鬱悶或不高興,我會建議你試著把焦點「從他人身上轉回自己」。最關鍵的問題並不是對方行為的對錯,而是你究竟想要什麼。

我們可以用好的心態與行動,去追尋我們渴望的事物。

1. 提醒自己,不必因為心生忌妒而自責

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時,我們內心的焦慮與憤恨產生的反射情緒,其實是大腦自動產生的訊號。

所以,當你心裡有忌妒或不開心的感覺,這並不代表你的人格很糟糕,也不代表你仇視自己的朋友。與其為此自責,不如嘗試正視這個感受,選擇更積極和合適的因應方式,像是以下兩點。

2. 誠實面對內心的渴望

事實上,我們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直到察覺自己忌妒某些朋友,才發現原來他們擁有的東西,也是我們想獲得的。

假如多年來,我都不覺得自己要有另一半,直到我發現我會忌妒某些朋友的戀愛史豐富,或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我才知道自己其實也嚮往一份真摯的感情。

發現自己內心的渴望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想想:那該如何達成?

3. 向忌妒的對象請益

向忌妒的對象學習,也是我們實踐內心渴望的好方式。也許從他們成功的經驗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能善用的方法,把忌妒轉換成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好!

總的來說,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的時候,我們該做的並不是怨恨他人、也不是責備起忌妒心的自己,我們該做的,反而是設定計畫、採取行動,讓自己逐步獲得內心渴望得到的東西。

這麼一來,我們一定能將忌妒心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慢慢往自己期待的人生邁進喔!

 

內容口述/姚詩豪;整理/林靖淳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姚詩豪 Bryan Yao

成大土木所與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雙碩士、識博公司共同創辦人、普錸資訊資深副總、國際專案管理師(PMP)、甲骨文與微軟認證顧問。曾任紐約市環保署顧問、MWH Global, Inc.專案控制經理,參與國內外多項大型專案並擔任百大企業之諮詢顧問。擅長以詼諧的筆觸以及理性的思維來探討生活中的大小事。文章常轉載於《商周》、《天下》、《經理人》等媒體。與張國洋合著《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以及《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Bryan 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