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誌06|精神科醫師馬大元專訪】成功不一定帶來快樂,但快樂卻讓你更容易成功!聊聊正向心理學的實用新思維

【大人誌06|精神科醫師馬大元專訪】成功不一定帶來快樂,但快樂卻讓你更容易成功!聊聊正向心理學的實用新思維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覺得只要努力打拚讓事業成功,人生就會幸福快樂。畢竟收入好、地位高,哪有什麼煩惱解決不了?但近年來無論是書中、新聞上或我們每個人身邊,越來越多實際案例推翻了這個陳年觀點,告訴我們快樂未必會伴隨成功而來。

像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裡,就用「儘管他們的職場表現出類拔萃,很多人看起來卻只是強顏歡笑。」這句話,來描述那些當年一起從哈佛畢業,現在不是知名創業家、就是大企業高階主管的優秀同學們。

不只既有觀念被推翻了,針對「成功」和「快樂」的關聯,這幾年還出現一個與過去完全相反的新論點,那就是真相很可能不是「你成功,所以你快樂」,而是「你快樂,所以你成功」!

保持快樂就能成功,有這麼神奇嗎?本期大人誌請來精神科醫師馬大元,以他的經驗與專業聊聊為何很多現代人成功了卻不快樂?而保持快樂,又是否真的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為何成功了卻不快樂?因為很多人可能邊努力,邊失去快樂的「能力」

「我的診所開在竹科附近,來求助的有很多是竹科主管,他們在事業上很成功,但卻過得不快樂。有人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身心失調,有人則是職場或家庭關係不和諧。甚至像清大、交大很多認真、優秀的學生,也會因為各種身心不適來尋求協助。」講到現在很多人事業成功卻不快樂,馬醫師信手拈來就是案例。

為什麼人們明明在專業領域稱得上成功,卻無法如預期地獲得快樂呢?在馬醫師看來,包含這群菁英在內的很多人,其實都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喪失「快樂的能力」。

「很多人都以為快樂是種『狀態』,只要目標實現我們就會快樂。但其實快樂比較像是一種『能力』,是會用進廢退的。

馬醫師分享,很多人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可能是受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當作吃補」這些傳統觀念影響,於是不易察覺自己習慣性地處於不利於身心的高壓狀態。甚至可能因為極度專注於競爭性的目標,沒能顧好和家人、親友與同事的關係,失去「人際互動」這個調適壓力的重要資源。

精神狀態緊繃久了,就可能像老舊彈簧般彈性疲乏、無法回復原狀。原以為只要忍耐一下、成功了就萬事OK了,卻沒想到這一忍,竟把快樂的能力都忍沒了。這其實就是多數人成功了卻快樂不起來的原因。

「你快樂,所以你成功」這說法,又從何而來?

雖然「成功能帶來快樂」這觀念被實際案例推翻了,但「你快樂,所以你成功」這個新論點又是怎麼出現的呢?馬醫師表示,各方對此有不同的解釋方式,在他看來,這可以從「快樂」與「成功」的交集談起。

「講到快樂,多數人想到的都跟『享受』有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覺得追求快樂就等於放鬆與揮霍,很難想像它能帶來成功。但其實快樂還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你快樂,所以你成功』裡的『快樂』,也很可能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種享樂喔!」馬醫師邊說、邊展示一張電腦投影片,上頭寫著他歸納的其他五種快樂類型:

1. 忘我:極度專注於某件事,甚至進入全神貫注、忘卻時間的「心流」狀態

2. 意義:理解自己為何做某件事,且深知這件事可以為自己帶來價值與滿足

3. 親密關係:可與人建立優質關係、良好的溝通,可相互支持、享受彼此關愛的感覺

4. 學習成長:從不會到會,享受學習過程,直到逐漸掌握一個新知識或新技能

5. 靈性啟發:獲得宗教體驗或其他身心靈層面的啟發與昇華

馬醫師表示,快樂的類型或來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多,而且比起吃大餐、買名牌這類效果短暫的「享受」,前面提到的五種快樂其實效果相對長久,也能帶來在他看來更深度的快樂感受。

更有趣的是,其中「忘我」、「意義」、「親密關係」、「學習成長」這四種快樂,又和許多研究證實的成功要素不謀而合,包含「工作時能保持高度專注」、「做事時能充分理解這件事的意義」、「具備人際影響力」和「成長型思維」等。

也就是說,我們積極實踐「忘我」、「意義」、「親密關係」與「學習成長」這四種類型的快樂,很可能同時就是正在向成功邁進,達成所謂的「你快樂,所以你成功」。

在現今這個職場環境普遍高壓的時代,「成功→快樂」這條路徑因為走來痛苦而且未必有效,越來越難引發共鳴。但「快樂→成功」這條路徑卻因為可以發揮個人特質,而且回饋快速,越來越受到歡迎。《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一書中更以研究證明,快樂能讓人的生產力提高12%!

往 4 個方向有效努力,實踐有助於成功的「快樂」類型

分享完「你快樂,所以你成功」的真正含意後,馬醫師也提到藏在這論點背後、一件現代上班族都該理解的事。

長年來,很多人都把「努力」奉為成功的關鍵特質。但環顧職場,光靠埋頭努力就有亮眼表現的人其實僅是少數,更多人是因為「過度努力」而累積出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狀況,反而讓工作表現走下坡。

在馬醫師看來,現代的成功者其實更常是「異軍突起」的,而異軍突起的能量,就常來自前面提到的那幾種快樂。換言之,我們在工作上除了埋頭努力,其實也該往幾個方向自我優化,包含:

1. 提升專注力,讓自己能快速聚焦、潛能全開

2. 強化人際溝通能力,能與人有良好的互動,甚至讓自己在團體中受愛戴、發揮影響力

3. 賦予每個任務「意義」,而非「身不由己」、「為工作而工作」

4. 樂在學習,信任大腦的「可塑性」,建立「知難而進」的學習型心態

這些習慣不只會影響到我們成功與否,更能讓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同步提升生理的健康及心理的滿足!

在訪談最後,馬醫師也補充一個透過從生理上提升專注力的方法。

「人體裡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能量與專注感跟『正腎上腺素』最相關。」馬醫師建議,除了極端個案需要用藥之外,一般人可以透過「多運動」來提升正腎上腺素。

甚至,我們還可以依據個人的其他目標選擇不一樣的運動,比方說以促進大腦靈活度來說,籃球、足球這類「有變化且伴隨社交互動」的運動相對有效;而以紓解壓力、消耗過多的壓力荷爾蒙來說,有氧運動則效果最佳!

過去,很多人可能對「努力就會成功,成功就會快樂」這樣的觀點深信不疑,但在本次訪談中,馬醫師除了提到想在現代職場獲得成功,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努力,也說明成功為何未必能讓人快樂,甚至順序可能要反轉過來:我們要先快樂,然後才更可能成功。

接下來,不妨就以此為目標來前進吧!搞不好你很快就會發現,先前難兩全的快樂與成功,其實是能夠換個方式兼得的喔!


【新思維打包帶走!】

4 個既能讓帶來快樂、又能提高成功機率的努力方向:

1. 提升專注能力,做到快速聚焦

2. 強化溝通能力,優化人際關係

3. 賦予任務「意義」,而非為做而做

4. 真正樂在學習,確保持續升級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