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SMART主辦的一場演講中,提到一個新創團隊透過募資平台來驗證概念的例子。 演講結束後有個聽眾提問:「Joe,你剛剛講的那個案例,讓我覺得好訝異! 那團隊的點子聽起來並沒什麼了不起、也沒有什麼技術門檻,他們難道不怕公布出來後,別的大公司就搶著做了?」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這陣子我和Joe勤跑校園演講,發現現在的年輕小朋友對未來確實充滿著焦慮。我感覺現在的大學生面臨了比我當年更難搞的挑戰:一是職場遊戲變得更複雜多變,二是大學教育與現實又更脫節了!我想我能為他們做的,就是寫寫我對職場與生涯的經驗談,或是透過演講分享我的思考方式。今天就來談談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我很想創業(轉職,或做出其他改變),但爸媽(或其他長輩)卻表示反對時,該如何走下去?」
八月份生活講座結束時,有個兩年前曾經參加過我們網聚的朋友上來打招呼。 我記得那次見面時,他跟我說他有個不錯的Idea,想要嘗試Startup。 只是自己不懂技術,還在物色伙伴。 我對他說有夢想就要往前踏,一定要逼自己踏出安適區,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的理想!
這次又碰到他,我就問問他進展的如何。 他說目前完全沒進展,自己也還在原來公司上著班。 我聽了嚇一大跳,就問他怎麼了? 是放棄不打算把那點子實現了? 還是有什麼新的目標? 結果他跟我說花了兩年的時間,卻還沒找到合適的伙伴,以至於這idea就蹉跎了下來。
前兩週寫過一篇關於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甚麼的文章(困境的起點:我不知道自己要甚麼。 找到自己方向的五個步驟),還滿多人在下面回響的。 甚至上禮拜我們在誠品台大店辦簽書會,也有一個正在當國防役的年輕男生來問我問題,談的也是不知道該如何找到自己方向的疑問。
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其實是進入已開發國家的常見問題。
前幾日我跟Bryan去行雲會演講,談了關於Startup、商業模式尋找、事業經營、上班族的創業心理建設等等的議題。 跟聽眾邊講邊討論,不知不覺就度過了愉快的3個小時。
演講最後,有位美麗的小姐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創業總是不免需要找尋夥伴搭檔,兩位有沒有甚麼建議?」
這真是個好問題,畢竟創業不可能單打獨鬥,總是需要找人一起。 可是夥伴不對,又常常是創業失敗的主因之一! 雖然我的看法未必是標準答案,不過自己這麼營運幾年,加上也在一旁親眼看過幾個創業(或經營)團隊,總算有點小小的心得。 我的看法是,適合一起創業的夥伴,大概要能符合兩個要素:
前幾日在我們FB的網友交流團中,有人問到Bryan關於「當初為何會想創業的問題」。 Bryan回答說:「其實他從沒想過「當老闆」這件事,也沒有創業的慾望,我純脆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幫助公司和個人運用管理知識」,但當時在台灣並沒有理想的工作,只好自己開一間了!」
下面就有網友回說,「少來了,那是你們厲害」。
不過,我得說我其實滿同意Bryan的說法。 我們一開始倒也不是刻意想創甚麼業,當時只是一片熱血想做些台灣沒有但我們想做的事情。 (所謂台灣沒有但我們想做的事:當年一般人講到專案管理就想到是考PMP。 但實際上專案管理明明還有很多別的事情、如排程軟體、如實務規劃、如進度控制等,訓練課程也可以不要只是背公式講理論。 這些我們會、也希望讓更實務的東西普及,我們想改造改造環境,所以就出來做了。 這大概是我們一開始熱血的初衷。) 雖然過程中不免有些跌跌撞撞、我們也犯過很多小錯,但始終沒碰上甚麼大的問題,也就一路開到現在。
最近跟一對小夫妻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他們打算辭掉工作來開飲食店。 地點已經選好,要在台北一個上班族很多的園區外圍頂下一間店,然後要賣他們非常自豪的「焗飯」。 老婆一個人負責外場,而老公還有一個弟弟則打算負責廚房。
根據他們的說法,他們的焗飯有幾種口味,絕對都真材實料、現點現烤,而且保證好吃! 再來,根據他們的規劃,因為附近還有很多在搶中午吃飯人口的小吃店,所以他們覺得如果壓低焗飯的售價,在這人人都想省錢的時代,應該會是切入市場的好主意。 所以雖然店位在台北市的精華地段,他們卻打算一客只賣69元;而且,還要提供美式咖啡免費飲用的服務。
我一聽,有點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