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他人

明知自己已經夠幸福了,但不時仍會感到不滿足?學學「心理減法」這門科學

心理學家運用這個觀點進行測試一種稱為「心理減法」(mental subtraction)的概念:想像生活中沒有了原本存在的美好事物,你會不會更懂得珍惜?結果很明顯,在增強感恩和快樂的研究領域,心理減法是最有效的科學方法之一。確實如此,研究顯示,想像生活中沒有了某件正向積極的事,對你的影響會比單純回顧那件事情還要大。同樣地,想像一位對你意義深重的人在生命中缺席,比單純珍惜他們活在你生命中更有力量。

為何父母總愛插手子女的人生?關鍵在於大人也有「分離焦慮」

我們經常認為分離焦慮只會發生在子女身上,事實上,我們必須要深刻地認知到,父母也會因為子女心理上的獨立感到不安與恐懼。媽媽和女兒不能被視為一體,媽媽更不能要求女兒滿足自己尚未完成的夢想。儘管如此,對於全天下的母親而言,在將女兒視為獨立個體之前,深深烙印在腦中的,永遠是剛出生不久,需要在媽媽的呵護下才能遠離危險的小嬰兒。於是,當女兒開始獨立,能為自己作主時,媽媽仍會感到擔心與不安,並不斷地試圖干涉女兒的人生規劃。

【大人學書摘】心中裝滿父母的情緒,讓我們變得只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最悲哀的是,在採取「心理控制」教養方式的家庭當中,常見出現:只有父母的情緒是情緒、父母的感覺是感覺,孩子是沒有被允許能有情緒自主性的。於是,當因為一點小事,父母情緒爆發,或是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夠好,就會失去照顧與關愛」的這些事情,都是「日常」的時候,孩子就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

如果要跟親人溝通專業,你該怎麼說?從「放棄急救同意書」來討論

有一天,我媽媽拿了一份俗稱「放棄急救同意書」給我跟我哥簽名,嘴裡說:「我如果哪一天要走,佛祖會來接我,你們不用救我、也不用操心。來,這裡簽名一下。」我斜眼一瞥,看我哥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我決定自己再嘗試「溝通」一次。我媽聞言把單子一丟:「我都不要啦!我不要任何人替我煩惱啦!」聽懂她的表達,我就知道「她」真正想簽的,不是什麼「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而是一個不想要兒女負擔的「情感」。那繼續怎麼談?

你不是不會表達,你只是太怕犯錯!欠缺「被質疑的勇氣」是無法成為好老師的!

最近跟很多老師聊教學這個事情時,突然有感而發,我發現許多人無法成為一流的表達者,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溝通能力不好或是邏輯思維不清,反而是他在表達時,腦中過度在意正確性,以至於一下自我懷疑一下戒慎恐懼,最後搞到「你講得很認真,但我越聽越晃神!」的境地......

世界上最好的建議,是在他想要的時候再給

大概在我24~25歲前後,常自持有想法,好為人師。面對周圍同事或朋友,若看他們做出奇怪的決策,我也會想要好好地「建議他們一下」。但偏偏,每次建議都得到對方一句:「Joe,你不要唱衰我啦!」當結果顯示確實不好時,他們更會埋怨:「都是你烏鴉嘴才會這樣!」而且人其實是這樣的:越被否定、越要捍衛、甚至死命堅持到底,明明結果顯然如我預言,但對方反而更堅持要走到最後......

讀友專訪:人生像雞蛋,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站在每一個人生的岔路口上,我們都在選擇。是選擇塑造了我們,我們選擇成為今天的自己。唯有透過每次抉擇,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讓我們成為人生這齣戲的導演。這次的讀友專訪,我們邀請到Rex、Wendy夫婦,一同分享在大人學真正成為大人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