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時常有人問我們他該選哪個產業?
但老實說,這問題我實在沒有答案。 一來我不是他,我沒辦法幫別人的人生做選擇。 二來,產業前景很難有100%看準的把握。 尤其我們在【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這本書中有提到,這十年來產業變化越來越快,幾年前看起來還不錯的產業,可能因為技術進步或是跨領域競爭者的進入,一下就變得沒那麼好。 所以我們在很多文章中其實都建議大家不要把「選產業」的重要性過度放大。
可是不要選產業,我卻建議你該好好選個「環境」。 因為我覺得,環境其實比產業對人的影響是來的更為重要。 這有兩個面向:
女人恐怕都有一個經驗,就是男人在追求自己時往往都非常的殷勤,可是一旦追到手後殷勤不知為何就沒了。 運氣不好的,男人還會從「很殷勤」變成「很陰晴不定」。
這背後的原因,恐怕跟經濟學上的「邊際報酬遞減」(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有關。
甚麼是邊際報酬遞減呢? 指的是人從一單位的服務(或商品)所獲得的滿意度,初始會隨著投入而增高;但一旦越過某個點後,此後獲得的效用可能停滯,甚至逐漸減少。
這兩日在FB上看到某位網友引用到高德拉特這句話,很有感觸。
高德拉特在《絕不是靠運氣》說:『我們不應假設經理人疏忽或無能,我們應該假設他們陷入一個衝突之中,以至於他們無法正確地經營公司。』
大部分人常掉入的思考陷阱,就是容易以為老闆、或是政治人物是笨蛋。 FB上這種最多了,動不動就會看到有人寫說:「連我都想得到的簡單事情,他們怎麼會這麼笨!?」。 但實際上,老闆或政治人物真是笨蛋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雖然我也沒有答案、也相信其中應該有幾個確實不聰明,但我不相信笨蛋的比例會非常高。
就交往這件事情而言,男人的求婚心情其實是隨著關係穩定而逐漸遞減的。 所以如果沒能在交往的前幾年激起他求婚的心,一旦兩人感情平穩了,他突然提求婚的機率會逐漸下降。可是,男人不提結婚未必是不愛你。 很可能他愛,只是沒把結婚當成「立刻該做的事」。 所以怎麼讓他把結婚當成立刻的重點呢? 你該做的:就是試著「提升他對這段關係的不確定性」。
這什麼意思呢?
我自己並不覺得結婚是女人必要之路。 如果堅持單身是一個深思熟慮的考量,我覺得那跟選擇結婚一樣有價值。 重點是,那必須是自己自由意志的選擇。至於覺得結婚是個重要的人生目標,又苦於「捕獵」總是不成功的人,這系列則可以提供一些我的觀點。
離開學校後,人生的每個選擇其實都開始變得困難重重。
直到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在此之前,我們其實從未被妥善訓練!
20多年的學校經歷,我們唯一接受的世界觀僅是全力以赴的去面對讀書與考試 - 從參考書與課本中記下標準答案,並在考試中模仿解題以取得高分。從小學開始到脫離高等教育的16年間,唯一在這升學遊戲中成功的出路就是獲取高分爭取排名,所以大部分的人,被扭曲著以為人生就是不斷地找到正確答案、背下來、並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以進入人生下一階段。
但離開社會後,事情不再有分數也沒了標準答案、更不是挑燈夜讀的直球對決可有辦法順利的 - 人際衝突、戀愛、工作、創立事業、立場差異、或商業分配,這些再也不是靠勤能補拙能順利的、也不再有排名與分數讓我們了解自身位置。 成功,自此開始有很多種不同的面貌、也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面對難題時,退後、繞道、拐個彎兒、等待時機、協商談判、人際關係、透過策略運用,有時候反而更輕鬆!
但很多人在離開學校後,當面對眼花撩亂的選擇時不免感到自己卡住了。尤其對於學校的讀書考試規則越擅長的人,在社會上越不容易適應。常常選了最困難的途徑、拚得頭破血流也不見成效;不然就是逃避挑戰,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不斷升學、或不斷考證照);再不然就是膽怯的跟著大眾的主流道路走,並跟所有人競爭自己根本不擅長的東西。但這三者,其實都沒辦法讓我們人生更加自由,只是讓很多人越努力越碰撞、越覺得人生灰暗、越緊繃到無法動彈...
Joe,因為從小就不是功課好的學生、甚至在求學過程自國小開始就深覺不適應。所以很早他就理解,如果只是跟著大部分人走的道路,自己很可能毫無競爭力並終將一事無成。所以成長過程,一直就在思考並探索自己還有甚麼別的選擇?有沒有辦法避開人多的路線,而另闢蹊徑?到了今日,因為持續的謹慎與策略思考哲學,讓他避開了很多別人碰到的人生選擇陷阱,也確實走了一條稍不同於主流的路。這些年累積的經驗、碰撞、與修正,也終於有些可以分享的心得。
之前寫過一篇叫做【為何我們很難改變周圍那些愛抱怨的朋友】。 談到如果你的朋友「常態性」的來找你倒垃圾、而且都一直陷在同樣的問題中,那你其實很難真正的改變他。
但人家一臉苦樣的找了來,你完全不理會,朋友恐怕也不會高興,更可能會把不滿責難到自己身上。 明知道對方就是卡在負面情緒的循環中,講理說情也根本無法改變他們,那是否有甚麼好方法可以不惹來惱怒,又幫對方紓解情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