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進修沒效果,還不如買名牌包?進入職場的前5年,你該搞懂的自我投資策略

花錢進修沒效果,還不如買名牌包?進入職場的前5年,你該搞懂的自我投資策略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這次,我要來回答一位署名「家妤」的朋友提出的問題。

她的問題是這樣:

---

Hello Joe

我出社會工作快四年了,這幾年都有持續投資在學習上。

除了本業的語言或是大人學的課甚至工作相關的線上課程也有參加,有計畫的撥預算給自己學習,買書。但有時常會覺得「這會不會只是花錢買個自我感覺良好?」,朋友沒花這些錢跟時間學習,生活品質還是跟我差不多。我的工作、人際等各方面好像也沒有因為上課出現多大的進步,是不是把錢拿去買名牌包還比較有感?

雖然我偶爾這麼想,但我還是會持續學習,因為做這些事還是蠻快樂的。不過仍然期待能看到這些的錢與時間的回饋……。

---

我完全可以理解家妤的挫折。明明花錢學了東西,但感覺在職場上跟其他人差異不大,並沒有獲得對應的回報。這是怎麼回事,又該怎麼辦?

我先說,在職場上的前五到七年,你除了學習外,其實還該努力做一些「能被看到的事情」;或者是說,你的學習應該優先放在那些「能讓你做出被看到的成績」的議題上。

換言之,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是等值。職場的前五年,某些學習會比另一些更重要。

這概念是這樣的。職場上的工作其實分兩種:一種是可以簡單被量化的;一種是無法簡單被量化的。

甚麼是「可以簡單被量化的工作」呢?比方說你是業務,銷售金額是一翻兩瞪眼。強就是強,弱就是弱,中間沒有模糊地帶。你一個月能賣一百萬,同事卻只能賣十萬,那你明顯就比他強。

那甚麼是無法簡單被量化的工作呢?比方說你是負責計算薪資的HR,你隔壁同事也是負責算薪資,每個月初你們雖然都很忙碌,但完成的工作內容若都正確,公司薪水從來沒發錯,那你跟隔壁同事到底有什麼差異,這往往就不容易被主管理解。

也因此,在這個剛進職場的年紀,你需要努力的是讓主管注意到你的某個特色,幫主管能簡單分出你跟其他人的差異。你能做到這一點,就可能轉換成更高的報酬。

家妤在問題中有提到她的本業是語言。

我不確定「語言」的工作內容具體是什麼,但我會建議家妤先思考,她的工作內容是否能被簡單量化?如果可以,那可以被量化的部分中,有沒有什麼是她可以透過學習來「立刻優化」的?過去雖然上了很多課,那這些課程對於量化的結果能起關鍵作用嗎?

這意思是說,語言類的工作可能是進行語言教學,比方說是英文老師之類的。

那這類工作的評量可能會來自學生的分數,而學生的分數未必只跟老師的語言能力有關,還會牽涉到講師的教學風格、台風等等的授課能力。所以,如果家妤的語言能力已經不錯了,繼續去上些文法單字的課程,那這對於學員評價幫助有限。但這時候,如果花錢來提升「授課能力」或是「演講能力」,反而會得到最立刻的回報。

不過呢,授課能力或是演講能力,因為不是一般我們以為的「本業」,很多人擔心自己去學是不務正業,而會忽略。但其實學這個,反而能讓你在工作的量化面快速取得高分!!

我再舉一個例子, 語言類的工作也可能是在網路上寫一些語言教學的文案。這類文案貼在網路上,老闆觀測的指標可能是互動程度(如按讚數)或是轉換率(如多少人點進來,然後願意訂閱)。

可是,這類數據的達成,未必跟作者的語言能力有直接關係,反而跟選題的方向、內容的趣味程度、社交平台的特性,或甚至行銷知識等等有關。

所以,如果家妤是處在這種工作狀況下,確實還是該上課,只是此時該上的可能不是語言課程,而是網路行銷課程。

所以你看,你根據工作的量化指標來反推該學甚麼,就能把錢花在刀口上了!

甚至再極端一些,如果家妤的語言工作是難以量化的。比方說是翻譯類的工作,那她最該做的,可能是要爭取一些代表作。

因為如果跟別人的翻譯能力相近,那可能很難凸顯差異。這時候繼續練語文,還不如爭取一兩項代表做。一個翻譯過世界名著,另一個只幫公司翻譯過廣告文宣,儘管兩人的能力實際上很接近,但多數人直覺上大概會認為,前者應該是比較優秀的。

所以,當你的能力無法被清楚量化時,爭取知名大作就很重要,這是凸顯你和他人差異的方法,甚至將來你想成為獨立接案的譯者,這也能讓業主對你的專業更信任。

在這狀況下,家妤的學習重心除了專業能力以外,更該花時間學學怎麼經營個人品牌、以便爭取機會。所以,你看,目的不同學習重心不同。那怕同樣是語言專業,學習重心也未必只是精進語言,而是全方位的策略思考。

最後,如果家妤的工作是需要「團隊協作」的。那另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證明自己是一個能領導團隊的人。

很多上班族有個誤解,會覺得「我該努力證明我是可以跟別人合作的人」。這個誤解的常見程度,其實從我們的履歷課中就可看見。很多人在課程中繳來的第一版履歷常會寫:「我是一個善於團隊合作的人」或「我是一個習慣團隊合作的人。」

但老實說,幾乎不會有老闆覺得這有甚麼了不起,甚至多數老闆還可能覺得寫這個很可笑。因為能跟別人合作,對大部分老闆而言是很基本的、也是很應該的。就像你該能呼吸、會吃飯跟喝水,這有甚麼好特別一提的呢?

你真要凸顯,應該是要讓老闆覺得:「這個人是可以領導其他人,一起做出更大規模專案或事業的。」所以你在人際關係的訓練上,不僅是讓自己能融入團隊,而是得進一步訓練自己,讓自己能夠「挑起大樑」,帶領兩、三人甚至更多人完成一個人做不到的事。

所以,如果家妤是處於這種狀況,我會建議去學一些管理知識來串接流程、解決團隊問題,讓自己可以規劃、可以領導、可以槓桿別人的能力,最終能快又可靠地轉變成產出。這才是能讓老闆覺得你很有價值,並反映在薪資上面的學習路徑。

最後總結一下,學習這件事情本身是好的,但我得說,不是隨意亂學,而是要思考你學的東西能不能立刻用在工作上。而且關鍵在於,你想想這工作是怎麼被衡量,然後學了那些馬上就可以改善工作成果的知識與技能。

意思是說,你要先思考:做什麼才能讓工作最終的「量化結果」能「暴增」,不是增加微小,是暴增;然後再來思考,要做到這一點,該補齊甚麼能力。這麼思考下來,你就會發現自己要補的能力,有時候跟本職學能並不一致,甚至常是一些你以為不重要,跟工作沒有直接相關,但其實很重要的知識或技能。

總之,學習這件事,在職場上其實是要「以終為始」地來思考。把時間與資源在對的時間放在對的主題上,才能輕鬆又以合宜地帶來回報!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