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一篇 粉絲、時間差、與人生的責任感。 沒想到這故事沒終結,過了3年9個月的時間,她居然又出現了!
雖然這篇跟大部分的讀者可說是毫無關係,完全只是我個人驚悚的遭遇。 但這長達四年的經歷,實在讓人傷腦筋、就是忍不住想寫出來。 (好,我承認我不是好人;但(聳聳肩),那又如何 XD)
----
早上我還在睡夢之中時,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迷迷糊糊的聽著電話震動了四到五次,心裡想說這一大早的,是誰會打來呢? 起來把手機拿起來一看,螢幕上大大的顯示了一個「X」的代號。 這個X呢,是我給前篇這位小姐的暱稱;畢竟之前她電話打得實在太勤勞了,要是沒把她加入電話簿並特別標註,有時候忙起來還真會不小心誤接。 把她加入電話簿,每次她打來就「剛巧我都沒接到」,次數多了後,總算後來就沒再打來了。
這篇又是一個違反世間價值的偏見言論,請小心服用。 XD
最近聽到這麼兩個案例。
一個案例是有網友寫信來談到跟男朋友價值觀不合的問題。 男生跟其他異性出去,她覺得沒安全感,所以試著跟男朋友溝通。 可是男朋友的反應卻讓她很生氣。 因為男朋友覺得自己跟另一個女生坦蕩蕩,所以無法理解她在生氣甚麼。 甚至還努力解釋他的觀點,不斷證明自己沒錯。 雙方花很多時間試著想說服對方,可是也顯然都不成功。
上禮拜,天下雜誌寄來這本它們即將出版的新書請我試讀。
我是不太擅長嚴肅的書評,想想還是以閒聊的方式談談我的感想好了。 XD 因為除了介紹這本書以外,我還希望藉由這本書做個導讀,談談「策略」跟一般人有甚麼關係。 畢竟策略可不是只出現在主管會議室裡的用字,而是我們在人生各面向都可以用到的好知識。
----
這本書的英文全名叫Understanding Michael Porter,有個小小的副標題The Essential Guide to Competition and Strategy。 所以這本書更像一個整理,讓讀者可以簡單的理解波特這麼多年來的幾項主要理論到底是在講甚麼。
網聚時有個網友趨前跟我聊。 他說他看了我們很多文章,可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把概念內化。 所以我就興起寫這篇(以及接下來幾篇)的念頭,把我這幾年在引導組織變革以及偶爾幫助別人改變的經驗分享出來。 :D
---
一個好的變革,通常是有程序與步調的,並非來自於運氣或是抄襲;無論這是個人的自我改變或是組織的策略與流程改進,其實都一樣。 唯一的差異,在於個人改變的關卡通常在於「如何化解自我防衛機制」,而組織變革最難之處在於「如何無痛過度」。
前一篇談到調情。
男人若透過力道不斷調整的調情,即可在不給女方壓力下量測自己與對方的距離。 她若對你的調情有正面回應,你強化力道以繼續拉近兩人的關係;若對方有所抗拒,你則減弱力道並稍稍退後,改變步調後重新接近。 這是一種不給壓力、攻守兼備,且對女方體貼的接近方式。 就算女生不喜歡你,你也不至於讓她困擾;但若她對你有好感,你這方式則可以在輕鬆的狀況下強化兩人的關係。
可是呢,若只是不斷調情,僅是知道你與對方的距離。 與調情必須同時進展的,是你還需要提升對方的「涉入度」。
「涉入度」雖然在這系列已經提過多次了,可是到底是甚麼呢?
這兩日有網友寫信來問我問題,其中問到我對看電視的看法。
我自己不排斥看電視,雖然平常沒有看的習慣,但休閒時間當然一定也會看看電視。 唯一我跟其他人可能不太一樣的,是看電視的方式。 因為我總覺得大部分人看電視的方式是非常浪費時間的,那會把你的時間切成零碎,減低了我們做正事的「時間完整性」。
所以在此把我的原則分享給各位,或許對些較年輕的朋友能有所幫助 – 好的電視策略,能讓你拿回自己「時間的主控權」。
這系列想寫很久了。
常有網友找我們做生涯及職涯的諮詢,不過每次看到大家寫的自傳或是聽他們對於面試時打算回答的內容,都發現一般人常對於「資方的期待」有所誤解。 以至於明明本人很優秀,但呈現出來的內容,不但讓自己優點無法展現,且還容易讓面試官有所疑慮。
以下列出幾點我個人覺得很致命的一些點,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1. 家人不重要,除非他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