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你正準備參加一個社交聚會,可能是場派對,研討會,或開幕酒會。你稍微遲到幾分鐘,一進門卻發現賓客早已滿座,大家談笑風生,酒酣耳熱。這時候你內心立刻湧上一股焦慮,殊不知,這些看起來相互熟識的賓客,其實在幾分鐘前也才第一次見面,只不過比你早一點開始交流罷了。但就是這延遲的幾分鐘,會帶給你一種「只有自己是外人」的焦慮與疏離。
離開學校後,進入了挑戰更嚴峻,組成更複雜的職場,很自然地,我們也總會遇上幾位特別聊得來的同事,中午約吃飯、茶水間聊八卦,偶爾一起湊個團購、訂個雞排珍奶,甚至在工作之外也一起唱歌喝酒,一起旅遊... ...這種所謂「辦公室小圈圈」,無疑地為緊張的職場生活憑添一絲溫暖。
不過,如果妳/你是一位對職場充滿企圖心,期待打造自己事業,建立專業品牌的工作者,個人的經驗告訴我,你該與這類辦公室小圈圈保持距離,因為它帶來的害處,要遠大於好處。
有同學問過我:「你如何確定自己當年的決定是「正確」的?說不定在另個平行宇宙裡,你決定留在美國,那個版本的Bryan比你現在過得更好!」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我認為所謂「正確決定」並不是看最終的結果,而是取決於我們有沒有在事前看清局勢,了解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斷。也就是「決策過程」要比「最終結果」重要。原因很簡單,因為「最終結果」充滿了未知性,身為人類的我們永遠無法得知「若當時換條路走,現在會變得如何?」,但「決策過程」則是我們可以用理性事前掌握的!
下課時間,也常有學員來跟我聊聊職涯或人生規劃的問題(頻率甚至比專案管理問題還高),有時候甚至連兩性疑難都來問我。今天要提的,是一位年輕女生的焦慮:她告訴我,她的夢想是去國外讀MBA,但由於才剛結婚一年,這個夢想一直不敢說出來:「老師,你覺得我該怎麼辦好?到底我該去還是不該去?」
「我該去念研究所?」、「我該出國留學嗎?」、「我該交男朋友嗎?」、「我該換份工作嗎?」、「我該要求加薪嗎?」、「我該生孩子嗎?」、「我該買房子嗎?」以上問句包含那位同學一開始的提問,都呈現了一個共同點,你發現了嗎?
最近收到幾封讀者來信,剛好都提到了「想幫朋友解決人生難題」的兩難。例如,朋友跟家人處不好,為家事爭執不下;或者朋友失戀了很久,一直鬱鬱寡歡;又或是朋友面臨職涯的困境,迷失的人生方向……最後問題就轉到了我這兒啦:「Bryan,我該怎麼幫助這個朋友?」
雖然,從幼兒園課堂中,老師就強調過友情的重要,但是成為大人的我們可能早就發現:助人是美德,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可能要比想像中複雜!
多數員工總覺得,老闆交辦工作,要努力把它做好,才是稱職。可是,我們很少去想,今天所在的這個組織,其整體結構是什麼?緣起為何?為何大家會來辦這個組織?這中間牽涉到很多不同人的動機,還有他們之間利益的交換,如果不能稍微理解的,就很容易陷入困境:想要努力,卻總是白費力氣!這些年來,我幫助了上千個年輕朋友解決職涯困惑,答案萬變不離其宗,就是「看懂局:了解團隊單位的遊戲規則」。很多上班族到了三十幾歲,對職場的態度非常負面,很多是看不懂局造成的。
我特別鼓勵剛進社會的朋友嘗試銷售工作(至少心態上不要排斥)。因為想做好銷售,你必須得與人接觸,並在短時間內掌握購物者的心,看透及解決對方真正面臨的問題。銷售界名言很多,但我最喜歡這一句:「來買電鑽的客人,要的很可能不是電鑽,而是一個牆壁上的洞!」客人的痛點是什麼?如何理解並滿足隱晦的渴望?這正是銷售工作最迷人的一點!然而,如果你賣的不是實體的物品,而是抽象的服務,尤其是知識性、專業性的服務時,銷售技巧又更關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