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收到一個學員來信提問,20多歲、有著幾年工作經驗的她告訴我,她對於未來該做什麼並沒有太清晰的想法,唯一明確知道的,就是想穿得漂漂亮亮,在環境很好的地方上班。即將面臨三十大關的她對此覺得很焦慮,希望我能給她一些建議。
從小,許多父母或師長就常耳提面命「少說話,多做事」的重要性,告訴你人不必宣揚自己的功勞,只要埋頭苦幹,總有一天會被老闆注意到。從人品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謙虛和不求回報確實值得尊敬,不過在職場上,很多時候這卻並非值得採行的做法。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我過去讀《戰國策》印象最深刻,也蠻喜歡的故事。先把這個故事說完,接著我再來談談由此延伸的職場學習吧!故事主角是戰國時代齊國一個叫做馮諼的人,他因為家裡很窮,所以決定去找「戰國四公子」,也就是戰國時代四個國家的丞相之一的孟嘗君,想當他門下的食客。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上台演說時,該怎麼做才能克服緊張?身為講師和演講者,我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或許現在看不太出來,但還沒有踏入這一行的時候,我一上台就會緊張得滿身大汗,擠出一句完整的句子都有點難。雖然現在稍微好一些,不過要說我完全不緊張,絕對是騙人的。我是怎麼克服的呢?有兩個想法幫了我很大的忙。以下,我分別用故事來分享,幫助各位理解。
在專案管理課程中,很多人會問我一個最近很紅的詞,叫作「當責」(accountability),今天我想拿「負責」(responsible)這個詞來比較,告訴你這兩者有什麼分別,而「當責者」又為何總是比「負責者」更被重視。雖然你在網路上可能很容易就能查到定義,但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將會更清楚。
最近看了幾篇文章,赫然發現「被動型人格」還真的是有點可怕的東西!被動型人格者,在潛意識裡,不相信自己能夠主導自己的行為,傾向把自己所有行為的原因「外部化」,他們心中標準的OS就是:「我今天會這樣,都是OOO所造成的)。這可以造出很多句子,而且常見於日常生活中。
我聊到剛開始求職的時候,我畫了一張「集點卡」。這張卡片橫軸是「小型公司」、「中型公司」、「大型公司」、「跨國企業」。縱軸是「對老闆」、「對主管」、「對客戶」、「對同事」、「對部屬」,縱橫交錯總共20個格子。當時想法很單純,反正還年輕,先不考慮薪資職位,而是盡量每個格子都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