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維

關於小說Replay、以及人生Replay

趁著端午連假我讀一本買了好像已有兩三年,卻始終沒時間讀的小說。 這本書的書名叫〈重播(Replay)〉,是肯恩‧葛林伍德寫於1980年代。 故事背景是最近又流行起來的穿越劇。 一個平凡的電台主持人在他43歲時死於心臟麻痺,等到醒來發現自己回到18歲的大學時代。 靠著43年累積的經驗重新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人生後,沒想到在第二世的43歲時又遭遇到心臟麻痺。 結果再次醒來時,又回到18歲… (真慘)

挪威的森林、村上、與共鳴這件事

周末沒事,在家把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看完了。 電影本身我很難去評論,這篇也不是要去評論電影。 主要是每次看小說轉拍成的電影,都很難讓我激起更高的驚喜。 但這也無可奈何吧? 畢竟受限於時間,電影一般來說實在沒辦法把書中內容全部帶入,對看過原著的人而言,就總不免有點少了甚麼的感覺。 加上村上的題材本來就不是這麼適合電影化,所以我個人覺得這部終究還是有點偏向拍給粉絲看的 – 如果是個沒看過書的人,電影看下來恐怕會覺得沒頭沒腦吧? 但饒是如此,看完後我還是有一點小感想。 尤其是最後玲子提到:「謝謝你幫我找回七年前遺失的東西」*。 一瞬間,我突然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這篇是自言自語。 昨天把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又看完了一次。 前一次看應該是十多年前。 這本是少數村上比較沒有這麼形而上的一部作品,分兩個分支來描繪故事。 整體而言算是較充滿科幻趣味的一本,就算很少在看他作品的人應該也能毫不困難的看完。 當年讀完後,只能算是隱隱約約的理解主角為何最後選擇留在牆的世界的森林裡面。 不過呢,這次看完後,感覺不大相同。 或許年歲又不一樣了,我倒反而有點不能理解,主角為何做出那樣的選擇。 覺得如果我換成是主角的話,這次或許會選擇留在有圖書館女孩的現實。 就算不選擇現實中的那位圖書館女孩,非要留在

良善來自於對於邪惡的理解

體罰的議題前段時間在各大討論區都有人在聊。 我自己不是甚麼教育學家,不敢大放厥詞的參與討論。 不過最近不小心看到一些討論的文章,其中有個觀點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很想在這裡稍微胡言亂語幾句。 我想談的在於看到有一派人士反對體罰的論點,是覺得若老師或是家長責打或處罰,將會讓小孩學到「以暴制暴」及「暴力的價值」。他們論點的假設在於:責打會讓小孩學會可以透過力量來逼迫別人做某些事情,或逼迫別人順從自己的觀點。 反之,若家長老師完全以愛與關心來教育小孩,小孩就能減少暴力的運用,並把社會導入一個更和諧的方向。 我是覺得這觀點的假設有些問題。 這如同我們國中

時空旅行只是徒增遺憾

前幾日去看了「時空旅人之妻」,看了覺得有幾處可以來筆尖思考一番。 思考完後,就順勢貼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時空旅行,但可惜核心的故事架構並不太特別,甚至有些橋段在邏輯上是不太能自圓其說的。但認真而言,畢竟這只是個愛情故事罷了,也因此這些點倒也就不是不能放過。 但我覺得有趣,也覺得還滿值得思考的倒有兩個問題: 1. 不同年紀的自己,到底算是同一個人,或其實是兩個人? 2. 對於同時跟不同年紀的男主角戀愛的女人,那算是一種外遇嗎?

店員與馬蓋先

首先要來小小抱怨一下: 一般而言,台灣的服務業算是還不錯的了,而且有在持續進步,不過偶爾還是難免遇到一兩個機車的店員,買不到東西其次,有時還惹得一肚子氣。 前幾個月我去逛光華商場,想買一個家庭多媒體鍵盤,就是一個無線鍵盤上面附軌跡球或是觸控板的玩意,讓我用電視螢幕和電腦來上網或是看影片時,只要一片在手,就可以輕鬆窩在沙發控制一切,而不用正襟危坐地操控桌面上的滑鼠。我想這商品的確冷門,應不至於奇怪吧?但以下是我在店家的遭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篇也是我在2003-2004之間發表在理財網站的文章。 貼在這裡或許有些突兀,但前篇的引言我寫到:「雖然這幾篇文章是以金融交易/投機活動為主要筆尖思考的對象,但是你看過後將會發現,類似概念在專案的世界中重要、在愛情追尋的過程中也很重要、或甚至說、在整個人生決策上都很重要。 我甚至認為這些是存活的關鍵, 且我目前的一些核心思維都是當時建立的。 金融交易其實跟人生的各類活動差不了太多,唯一的差別在於你面對的時間非常短。 選擇一個明知不好的情人並自我容忍不加動作,要面對到最慘的結果可能要個三年五年才發生。 後果拉長下,人對於教訓的記取會很薄弱。 但選擇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