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不留在美國創業?分享回台成立大人學的決策過程

我為何不留在美國創業?分享回台成立大人學的決策過程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為何你不待在美國,要回台灣創業呢?」這可以延伸到一個人生選擇的問題,也是學員最常問我的前幾名,今天就來回顧一下我當時的抉擇,希望對各位有些參考價值。

我是在2006-2009年間在美國的顧問公司上班,認真要講,我出國前就已經跟張國洋(Joe)醞釀創業了。當時我們是剛離職的上班族,靠著教PMP認證班賺點外快。還記得每次教完課,我們兩個就在台北車站地下街的爭鮮迴轉壽司「開會」:

目標是「成立一間以專案管理為主的顧問公司,為企業客戶提供諮詢與系統導入」的服務,因為那是我們的專業,也是我們喜歡做的事。

當時的我們,光有專業與熱情,卻不會找生意,因此除了把公司名字(識博管理顧問 Fast Track Project Management Services)取好之外,也沒有值得一提的進展。所幸身邊好友(夏之洋、 陳詠湶、戚志生等)得知我們的計畫後,紛紛給予協助,這是我們一直覺得自己運氣超好的原因。

當時朋友帶來了兩個商機:一個是台灣某集團成立了文創事業體,需要專案管理的顧問;另一個機會,則是來自一間美國公司:位於紐約的新專案招募顧問。後來的事情各位或許也猜到了:Joe決定留在台灣,我則踏上了紐約旅途。當時我們並不覺得自己放棄了創業,而是以創業為前提,各自掌握累績名聲的機會,為將來的顧問公司打下基礎。

我們兩個分別在台灣與美國奮鬥,蒙幸運之神眷顧,取得不錯的成績:Joe獲得客戶的信任成為事業體的專案長,我則順利升官帶領整個專案控制團隊 。2007年「識博管理顧問」完成登記,隔年出資買下了前東家「普錸資訊」,並取得專案管理軟體Oracle Primavera P6的獨家代理權。

時間很快到了2009,我到美國近三年,這是我跟Joe當初講好要回台灣一起創業的時間。

當然啦,如果我們光談「信守承諾」這類的道德論述,一句話就講完了,時間到了就該回台灣,這沒甚麼好說的,也不值得寫一篇文章。不過在我的價值觀裡,如果人生的關鍵的抉擇是以「道德」作為判斷基準,那麼動機是非常薄弱的。因為那是為了滿足別人期待,或擔憂世俗壓力所做的「被動抉擇」,並非自己心之所向。既然「回台灣創業」是影響我後半生的重大事件,我的決定必須是發自內心,並自負後果,不論結局好壞,都與任何人(尤其是我的家人與夥伴)完全無關,這樣才是獨立大人的決定。

多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很慶幸我當時做了這樣的思考,讓我很滿意這個決定。以下是我當時的利害權衡分析:

我思考過待在美國的好處,可分成三方面:尊重專業的文化、良好的居住環境,以及獨特的創業機會

1. 尊重專業的文化

美國是全世界顧問業最發達的國家,對我的專業來說,簡直是天堂!美國人相對比亞洲更看重各式各樣的專才,只要你夠強,不怕沒機會。另外美國企業的人事成本很高,所以大企業與政府單位更傾向於雇用專業的短期人力(顧問),而對僱用正職員工非常謹慎。當時我在紐約擔任專案控制部門的主管,很明顯地感受到大家把我當成專家看待,相當尊重我的意見,資源也給得很大方!

我的工作簽證離過期還很遠,公司為了留才,非常積極地要幫我申請綠卡(永久居留),願意支付將近數十萬台幣的費用,更別提其他有的沒有的福利。一直到今天我都覺得,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一位專業的上班族,美國的職場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2. 良好的居住環境

我在紐約時為了方便,住的是離上班地點走路可到的小公寓,但我知道,如果要留在美國,只要存個一兩年頭款,就有機會買到House(獨棟房)。另外,紐約本身是個多采多姿,生命力旺盛的多元城市,有參加不完的活動與看不完的展覽(回台灣後我還是找機會回紐約玩耍)。如果不喜歡都市的嘈雜,只要開車40分到1小時,就能享受爬山下海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我這輩子第一次划獨木舟、搭直升機、開小飛機、駕帆船、逛酒莊......都是在美國體驗的。難怪美國人車庫裡都是一堆重裝備,一放假就往戶外跑。

3. 獨特的創業機會

身為外國人,我在美國不但有創業機會,而且還具備某些專屬「特權」。美國是個很重視族裔平等的社會,我的客戶「紐約市環保署」依法必須保障年度預算中一定比例是由弱勢族群(例如婦女、少數族裔)的公司承攬。事實上弱勢族群企業很少,所以負責發包的官員都很傷腦筋,很希望有這樣的企業來承包案子,而且只要商譽不要太差,拿到案子不是難事。當地不少華人、印度人都成立各種顧問公司,招募來自母國的留學生,再「派遣」到政府機構當顧問,能夠賺超過一倍的毛利。這也是當時擺在我眼前的機會。

上面三個誘因看起來也許不錯,但當年我把它列出來後,我反倒立馬做出決定:返台創業。

因為與美國的好處相比,我更在意以下幾個決策原則:

1. 面對目的地,有「直達車」可坐,就不要搭「區間車」

以前我曾寫過,有位同學在美國看到心儀的職缺來求助。我以為她要問如何寫英文履歷,沒想到卻問我如何在台灣轉職。原來她擔心自己英文不好,而且沒有美國碩士學位,所以打算先換一個比較輕鬆的工作,這樣下班就有時間邊練英文邊存錢,然後辭職一年申請美國碩士,畢業後再去應徵那份工作!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好笑,繞了一大圈職缺早也沒了吧!但許多人真的就是這樣的:因為太害怕被拒絕,所以自說自話地進行了一大堆無謂的準備(就像搭上每站都停的區間車),就是不敢直搗黃龍!其實就直接投履歷給那家美國公司,就算沒應徵上,也沒有損失,同時間還是可以繼續準備,或投履歷給其他類似的美國公司,萬一錄取,不就省了好幾年嗎?

當時我心裡最想做的,就是成立我心中理想的顧問公司!藉由美國法令的優惠成立人才仲介公司,並不是我想做的。而且過程中我必須取得綠卡與美國公民,這需要坐好幾年移民監,而且因為公司幫我付費用,我還得繼續在原公司至少服務三年。機會稍縱即逝,而我不希望把寶貴的時間投入在這樣的等待。

2. 當資訊有限,前景不明時,我偏好選擇「彈性更大」的選項

這個原則我們在《大人學選擇》書中也提過。老實說,留在美國與回到台灣到底哪個好?除非我們能在平行宇宙中穿梭,否則永遠無從比較。雖然我自己也覺得在美國的生活環境很讚,但要享受這樣的環境其實不代表要在人生的黃金時段坐移民監啊!將來只要事業經營的不差,我還是可以隨時來美國旅遊,長住,甚至進行投資移民,其實機會多的是。

但相對地,我很清楚,如果沒有趁40歲以前投入創業,以後的阻力將會越來越大,因此對我來說,回台灣是個更有彈性的選擇:除了能滿足創業的夢想,也仍有機會享受美式生活。但如果決定留在美國,我幾乎篤定,未來三年我得繼續在同公司服務且做五年以上移民監,這對我來說等於失去彈性,付出極大的機會成本。

3. 想獲得優勢,選對戰場比努力更重要

認清自己的優勢與短版,可說是職涯選擇的首要關鍵!上班也好幾年了,我清楚知道自己的強項在於軟實力(內容創作、人際交涉、溝通表達)。至於硬實力(數值分析、軟體技術、工程設計)雖然也過得去,但絕對不是我的突出之處。以我這樣一個亞裔上班族,在語言與文化的隔閡下,我的軟實力在美國其實打了八折,我只能靠硬實力去彌補,我知道這是非常辛苦且勝算很低的。但若是把戰場移回台灣(包含大陸與東南亞市場),我不但強項可以100%發揮,甚至連我普普的英文能力(在美國是弱項)都還能幫我加分。

曾國藩當年面對太平天國時,他理解自己不擅長前線指揮,但後勤維運他很強,因此採取「結硬寨,打呆仗」的策略:他派將士整天挖壕溝,固城池,不論敵人如何叫囂,不出戰就是不出戰,有好戰的將軍按耐不住衝出去還被他重罰。城外太平軍久攻不下,最後資源匱乏,士氣渙散,硬是被他給拖死了!沒錯,是不帥,但有用!最後曾國藩也成了清朝一代名將!

確實,留在美國上班聽起來很酷、很帥,還可以成為地表最強國家的公民,虛榮心破表!但這一切都比不上了解自己優勢來的重要!

結語

也曾有同學問過我:Bryan,你如何確定自己當年的決定是「正確」的?說不定在另個平行宇宙裡,你決定留在美國,那個版本的Bryan比你現在過得更好!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我認為所謂「正確決定」並不是看最終的結果,而是取決於我們有沒有在事前看清局勢,了解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斷。也就是「決策過程」要比「最終結果」重要。原因很簡單,因為「最終結果」充滿了未知性,身為人類的我們永遠無法得知「若當時換條路走,現在會變得如何?」,但「決策過程」則是我們可以用理性事前掌握的!

世界級的德州撲克好手,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決策過程,並且透過比賽不斷地精進這個過程。即使如此,在機率作用下他們也不可能場場都贏。但是和憑直覺與心情下注的「賭鬼」相比,職業好手在「長期的勝率」絕對是高的。人生就是不斷進行決策的過程,與其整天期待能抓到一手好牌,學會把手上的牌打好其實重要的多。

你覺得呢?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