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生長在一個人數龐大而且向心力頗強的大家族,這樣的環境在過年時節是特別的有趣!首先,從除夕開始一直到初四,幾乎每餐都是團圓飯,席間成員少則10多人,多則30到40人之間(跟我們的網聚有拚XD),往往要開三桌才夠,相當熱鬧。對於小孩子來說,則是歡樂與挑戰兼具。歡樂的部分除了可以和很多家族夥伴一起喧鬧之外,壓歲錢的質與量都達到一定的水平,相當過癮。不過家族人數這麼多,對於應對進退的要求就成了小朋友的一大挑戰。我還依稀記得年紀很小的時候,我和弟弟就得記住10多位表哥表姊的名字,還有姑姑姑丈以及哪位表哥是哪位姑姑的小孩之類的。後來長大一點,表哥表姊們相繼結婚生子,哇,好像才剛搞清楚各自伴侶的配對,現在又要記住更多的「子目錄結構」。我還記得國中的公民課提到中國人繁複的家族稱謂時,有些同學苦不堪言,但我只需瞄一眼就懂了,因為大多數的稱謂我家裡可是真有其人哪!
這是個強調「有感」的時代。
政府官員整天行程滿檔我們都知道,但老實說誰在意呢?我們只在意房價是否合理、薪資是否提升,種種施政是否讓人覺得「有感」。我家附近有間餐廳最近漲價,老闆雖然強調食材升級,服務升級,但顯然很多食客跟我一樣,對這些升級無感,倒是對漲價「很幹」,所以我猜現在老闆必定對「門可羅雀」這句成語「非常有感」。
最近看到一則有趣的真實故事,雖然講的是扒手的犯罪行為,但對我們這些在職場打滾的人還真有幾分啟發,讓我來跟各位分享一下。
紐約有兩個扒手靠扒竊維生,他們的「專業」技巧不相上下,但兩人的「商業」頭腦導致他們的個人財富產生數倍的落差。
新的一年要除舊佈新,就讓我們從掃除一位讀友的困惑開始。附帶一提,由於不斷有讀友寫email給我和Joe提出管理、職場、與愛情相關的問題,我們認為這些問題挺值得拿出來大家一起討論的,因此我們打算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幾封信,在部落格中以文章的形式回答,也期待其他網友能發表自己的看法與經驗。
「世界末日」來臨前夕我收到三封網友的email,不約而同問的都是求職相關的問題。看來大家還是滿理性的嘛!確實,「搞清楚自己的特質,並且從事對的行業」絕對要比擔憂馬雅人的石碑更具備管理上的意義。
上次網聚的時候,一位朋友問起我和Joe的創業歷程,我盡量不加油添醋地說了一下當年走上創業之路的過程後,對方又問了一句:Bryan,我很好奇你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興起創業的理想的?
在美國旅遊途中,我在Denny’s邊吃著法國吐司邊發呆,看到餐廳裡一角放著一台夾娃娃機,裡面躺滿著海綿寶寶含其他美國小孩才認識的布娃娃,突然一種懷念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