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安穩的重點,在於「風險意識」

生活安穩的重點,在於「風險意識」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風險意識」這件事。

2020年世道實在不太平,從Covid-19疫情、澳洲森林大火,到國內外名人接連遭逢意外…種種事件難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你想,一個肺炎打亂了很多人的作息不說,對生活在嚴重疫區的人而言,甚至時時都得活在天人永隔的危機裡頭。就算沒有染病,大規模感染造成的物資、醫療資源匱乏,以及後續的經濟影響,恐怕也都需要全盤考量與重整。

「平穩」畢竟不是人生的常態,我們需要更高的認知能力,來因應動態的環境。也因此,我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所謂「風險管理」的思維。

我是學專案管理出身的,這個背景深刻影響了我對於「風險」的看法。在專案進行的過程中,「控制風險」是很重要的一環,甚至更深入地思考,你會發現所謂的「風險管理」,很可能就是「專案管理」的本質。

為什麼呢?每個專案都有很高的獨特性,PM手上的每個專案,很可能都是全新、沒做過的挑戰。雖然目標明確,但因為是初次執行,又要動用很多人合作,過程中必然會有各種突發狀況,甚至是無法預見的危機。

不管事前計畫得再縝密,過程中還是難免碰上變數,像是老闆忽然希望提早上線、客戶忽然想追加幾個新功能,或者前面提到的各類天災人禍等等。在我開設的專案管理課程上,我每次都會問學員:「你有沒有做過任何專案,是你做了一個計畫,然後所有事情都照著計畫走,什麼變動都沒發生?」至今10年來歷經無數梯次,從來沒有人碰過這種狀況。

也因此,做專案一段時間之後,多數PM自然就會知道「風險」是很正常的事情,平穩反而不是常態,所以自然會花比較多的心力來做好風險控制,也就是設法讓計畫更有彈性,或者預留一些資源或者資金來應對未知。

但為何在談人生的風險管理之前,我要鋪陳這些專案管理的學問呢?其實我一直覺得,專案管理的風險控制思維同樣適用於人生。在人生中,平穩也不是常態,甚至在2020年,整個世界的變動可能是大幅超出眾人預期的,唯有做好風險管理,生活才可能走得更安穩、平順。

根據我的觀察,我身邊很多生活過得不錯的人,其實也都對此早有意識,很認真在執行風險管理。

在專案管理中,風險管理不外乎是兩個面向的控制,一個是「機率」,一個是「衝擊」。在機率方面,其實就是思考我們是否能做些事情,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我跟Bryan常到企業內授課,我們最怕的狀況,就是到現場才發現投影片播不出來,讓上課成效大打折扣。這背後當然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電腦與場地設備的轉接頭規格不符。為了避免或降低這個風險發生的機率,所以我們會準備各式各樣的轉接頭,可能是轉VGA的、可能是轉HDMI的、甚至是一些很特殊的規格,我們也都盡量帶齊。這都是為了降低投影片無法播放的機率。

另一個面向是「衝擊」。衝擊指的是你能否透過一些舉動,控制風險帶來的影響。不是所有風險都可以憑個人力量來降低發生機率的,甚至就算我們成功降低發生機率,它也還是有可能發生。就像上課無法投影,我們為了降低這個狀況發生的機率,帶齊了各種轉接頭,但有沒有可能,某天剛好是電腦壞掉,換什麼轉接頭都救不了?

我自己會盡量三年換一台新電腦,降低電腦因老舊而故障的機率,可是新電腦有時也可能出問題,說壞就壞。為了減少衝擊,所以我到企業上課時,通常也會隨身會帶一台平板電腦,以及相對應的轉接頭、轉接線。這樣一來,就算哪天我忽然發現電腦無法開機,我至少還有備案能降低衝擊。

專案的風險管理,其實也就是這兩個面向來思考。如果真的兩個都不行,至少你知道手上要留一些餘裕,可能是錢、可能是時間、可能是額外的資源,萬一風險真的發生了,還是可以設法補救。

這幾年,金融界很多人都在討論「黑天鵝」、「灰犀牛」這類詞彙,黑天鵝指的是難以預料的風險,灰犀牛指的則是不少見,但常被忽略的危機。但我得說,這些事件影響的絕不只是財務或經濟層面,個人終究也會受到這類事件影響。

以這次Covid-19為例,幾乎沒有人料到它會帶來這麼嚴重的影響,可是從現況來看,它確實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就算我們沒有染病,它也打亂了旅遊計畫、影響了工作和收入等。所以,我認為想擁有平穩的人生,關鍵還是在於妥善地控管風險。

那個人該如何控管風險呢?我認為可以從幾個層面來思考。

在你力量有限的時候,你首先能做的事情,是把個人遇上風險的機率或衝擊降低。比如說,你可以盡量吃得健康一點、適當地運動,把罹患慢性病的風險降低;或者,你可以做基本的財務規畫,手邊保留有一些急用預備金;甚至是個人檔案資料的定期備份。

這些事情感覺上好像沒什麼,可是只要你花點時間去做好,你就可以讓自己不會因為一個非預期的狀況,而變得很糟糕、變得負債或求助無門。

「不確定性」是常態,可是能否安然度過各種意外,其實取決於你是否事先做好風險控管和預備。習慣有意識地思考「萬一世界上發生某件事情,我會不會遭受很大的打擊」,我覺得你就會比別人能夠適應各種變動。這是個人風險控管的部分。

再來,如果你手上的資源又多了一些,比方說你工作了幾年、累積了一些儲款,甚至你可能結婚、有小孩了,那你就必須把風險的思維擴大到家庭層面。你能做的有幾件事:

1. 適度的保險

人身保險、與不動產相關的活險或者地震險等等,這些可能都很必要。

談到保險,我也想分享一個常見的錯誤概念。很多人會質疑到底需不需要花這筆錢,花了錢又不能拿到東西,那是不是不太划算?是不是要選確定可以拿回一些東西的那種保險(像是儲蓄險)比較好?

我之前寫過一篇【保險的哲學問題,你要賭甚麼】,文章裡頭就談到,保險其實是一種「對賭」的概念。你跟保險公司賭,賭意外不要發生,但你還是下注了,為什麼?因為萬一真有什麼天災人禍發生,這筆小小的下注就可能換來讓你財務狀況不受傷的結果。

可是那些你能拿回一些什麼的保險(如儲蓄險),其實反而不是真的有保障。因為這類保險,當你真碰上變故的時候,你能拿回的非常有限;反而是沒發生事情的時候,你才能把錢拿回來。但睹沒事要把錢拿回來,這可就不是保險真正的用意。結果你沒防範風險,只是賭你能一世平安順利領錢,這就不是風險思維了。

2. 防災用品的購置

除了財務保險的概念以外,我也建議你可以在家儲備防災用品。萬一遭逢天災,就可以降低傷害。

以我自己來說,我家隨時都備著好幾個手電筒、蠟燭、兩大桶的礦泉水、地震包,甚至還有滅火器等等。這些設備的購置,也類似保險的概念,你買這些物品,最終當然希望不要用到,每年換新或者因保存期限到了而換新時,我會很慶幸今年沒有用上,可是我還是會老實地更換一批新的。因為萬一哪天需要使用這些東西了,它們很可能就是關鍵的保命符。這是你可以做的第二點,至少為家人、居住地做些考慮。

等到你手上的資源更多了,我覺得你就可以考慮更大層面的風險,比方說區域性的經濟不景氣、金融風暴、甚至一些區域性的動亂等等。

你或許可以適度地做海外投資,很多人也會做所謂的「資產配置」,或者投資各類的ETF。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把錢押在單一的個股上、不要在單一的環境區域上面,這背後其實也是「風險控管」的思維。

當然最後,如果你心有餘力,也可以再考慮一下:萬一發生全球性的經濟動盪或疾病傳染,甚至戰爭,你還可以做什麼事情來因應?

總而言之,我希望你知道的是,人生的平穩其實不是常態,總會有各類意外會打破平穩狀態,但是我覺得人有沒有能力維持平穩,就取決於有沒有預先思考和做準備。

你需要不斷累積你的風險意識,而且做各類的保險跟準備,如此,碰上人生的天災人禍時,你才可能有辦法穩住生活、家庭。當然,這些投入都需要花費一筆錢,可是我們努力賺錢,除了拿來享受人生,我認為更重要的,其實是幫我們自己能夠備妥各類的餘裕,來面對生命中的無常。

也因此,在你累積財富的同時,更要建構你的「風險防禦」,這樣你才能讓自己的穩定度(也就是舒適圈)越來越大,不會輕易被任何變動打倒在地,這才是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

總結一下這次聊到的幾個內容。第一,風險的兩大考量面向是「機率」還有「衝擊」。第二,人生本來就有各類風險,你盡量降低它發生的機率,或者降低發生之後造成的衝擊,人生就能過得更優雅。第三,先從個人開始,接著到家庭環境,最後再到規避經濟上的區域風險,逐步擴大你的「防禦範圍」,你就更有機會擁有安穩的生活。

生活安穩的重點,在於風險意識。希望你記住這件事情,並且及早開始做好該做的準備。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