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提問力》讀後心得:學會提問比找答案更加重要

《最強提問力》讀後心得:學會提問比找答案更加重要

(Photo by Rohit Farmer from Unsplash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我只有一個小時可以解決一個攸關自身性命的問題,我一定會把前五十五分鐘都拿來判斷我該問的問題是什麼?」諷刺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隨時都找得到源源不絕的、現成的、速效的「答案」,卻逐漸忘了最重要的技能:「提問」。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最強提問力》的作者是實用哲學作家埃爾克.維斯(Elke Wiss),她除了教導蘇格拉底式對話,也提供一對一的哲學式諮商。她相信一場好的交談,始於一個好的問題,一個好的問題代表了真誠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當人們能夠透過好問題來對談,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好。

這本書就是圍繞著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提問精神,告訴我們如何問出好問題。在書本的前半段,作者會說明為什麼我們「無法問出好問題」的底層原因,然後幫助我們建立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心態,最後搭配上各種範例和情境,讓我們學會如何應用在生活當中。

如果你覺得生活當中的對話,充滿了太多的瞎扯蛋和閒話家常,適當的提問方式,有機會開啟你跟別人更深刻的對談。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擅長提問,總是問不到最核心的問題,這本書的技巧可以讓你踏上一段精彩的提問之旅。作者在書中拋出的觀念和問題,也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大腦不停地翻轉,學到若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智慧,只有發表意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

以下分享從書中摘錄出來的四個觀念,以及它們引發我的思考之後帶給我的啟發。

1. 好的提問很難得

在這本書的前半段,作者向我們說明:「提出好問題」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她舉了許多例子(你可能也會跟我一樣有強烈的既視感),說明了大部分的人在問問題的時候,經常不是真的提問,而是在發表「意見」。

就好像你跟好友說苦,說自己昨天和另外一半大吵一架,結果好友卻問你:「所以你想要離開他嗎?」或者像同事聽完你說去義大利的度假經驗之後回你:「連續一個禮拜都是義大利麵和披薩,你不會膩嗎?」這些提問的最後雖然都有一個問號,但實質上,提問的人只是把自己的「意見」後面加上一個偽裝的問號而已。

作者發現,關於提問,人們很容易掉入一些常見的陷阱。像是我們比較喜歡談論自己的感覺,而不是關心別人的感覺。我們害怕問出一個開放式問題之後,得到的回答令我們措手不及。我們覺得自己要有想法、要發表意見,比較能讓人印象深刻。我們沒有耐性等待別人說清楚他們的想法,我們不想浪費時間。沒有人真的教過我們怎麼問問題。

回想起來,這種陷阱我自己也經常踩到。像是我曾經問朋友:「難道你不覺得某本書寫得很爛嗎?」這個問題一旦問出口,對方能回答的空間就被侷限住了。因為對方知道這個問題的背後代表了「瓦基不喜歡這本書」,所以在回答的時候,他也只能禮貌性地答腔。一個不好的問題,會讓對方選擇性地隱藏心中真正的答案,否決了更多有趣的發展與探索。

這本書教我們認識提問時常見的陷阱,讓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避開它,選擇問出其他的好問題。

有些人真的非常擅長此道:先是邀請你談話,結果過沒幾秒就打斷你,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自己的事。

Elke Wiss

2. 好的問題才會引導出好的答案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回想起自己從科技業離職的時候被問的問題,剛好可以被歸類成兩種問題。

一種是爛問題,像是:「現在已經沒有人在看書了,你為什麼還要做這件事?」、「你以前的工作很穩定又高薪,繼續做不好嗎?」、「你以後一定要一直衝流量,這樣會很辛苦吧?」當我聽到這種問題,其實心裡就會知道對方背後的成見和刻板印象有多麼深,似乎也不想要對牛彈琴了,回答通常就會流於敷衍。

另外一種是好問題,像是:「你想要打造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會讓我滔滔不絕地訴說我的理想。或是:「那麼你將來的獲利模式會是什麼樣子?」這會讓我把腦中的商業模式跑過一輪,試著把每一個細節都詳細解說。又或是:「如果你這麼選擇,三年後你的生活型態是什麼?」這會讓我開啟腦中的畫面,開始跟對方侃侃而談可能充滿挑戰的新生活。

書中也提到類似的例子,像是有些父母會質疑剛出社會的孩子:「你為什麼總是不務正業?」但這個問題一旦問出口,孩子的心就會馬上關閉。他絕對聽得出來父母背後的意思就是「你正在做的事情是不務正業」,這個問句不但得不到任何有意義的回答,更有可能讓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

比較好的問題可以是:「我很好奇,你正在做的這件事情,它是怎麼運作的?」抱著像是孩童一般的好奇心,去理解孩子在做的事情是什麼,為什麼他這麼樂在其中。說不定在回答的過程中,孩子也會發現自己也還沒想清楚和自相矛盾的地方。又或許,對於孩子來說,做這件事情能夠盡情地貢獻他的長才給這個世界,而就是他的「正業」了,不是嗎?

一個好的問題,不是強加觀點和傳達意見,而是一封誠摯的「邀請函」。好的問題會邀請對方思考、解釋、去蕪存菁、深入鑽研、提取資訊、建立連結。好的問題才會為交談的雙方帶來新的領悟和新的視角。

3. 意見和概念的不同

書中有一段關於「意見」和「概念」的討論,令我格外有感觸。

作者提到,蘇格拉底認為「我們自己的故事其實沒那麼有趣」。真正強勁、有豐富內容的對話,存在於其他人的思緒當中、存在探索其他信念和事件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想要變得更有智慧,需要的是交談的雙方的共同努力。

「意見」一定屬於某一個人,是我們自己的觀點。如果意見被質疑,感覺就像在質疑我們本身。「概念」則不屬於任何人,是一個開放討論的東西。你可以質疑概念,去挑戰它、反覆琢磨它。

當我們跟對方交換「概念」的時候,就會進入一段以平等為基礎的對話,我們會交換彼此的見解、互相提出疑問,一起變得更有智慧。

我想到自己這陣子似乎漸漸培養出一種抽象的能力,那就是把自己從意見當中「抽離」出來。我發現,我對某件事情發表的看法,只是在那一個「當下」,根據我所有能得到的資訊和經驗做出的判斷。這個看法代表的是「當下」的我,如果我獲得了新的資訊、新的事實或新的經驗,我的看法就有可能會改變。而我變得能夠接受這種改變,而不是永遠堅持己見。

像是我在臉書上面發表一個想法的時候,如果底下的留言出現一則:「我不同意,因為我認為…」,我不會感到不悅,我反而會感到驚喜。因為我會試著去想,如果對方不同意的是這個「概念」的本身,而不是針對「我」的話,那麼他的想法是什麼?透過這個心境的轉換,我發現自己更喜歡讀到「不同意」的看法,而且我還會把這些反面的看法記錄下來,用於下一次的思考。

你並不代表你的意見,意見只是一個人暫時擁有的概念。而人是會改變的。想要問出更好的問題,獲得別人對你更好的提問,願意跟別人「交換概念」就是最基本的出發點。

4. 不要當意見領袖,而是當提問領袖

書中有一個章節,我覺得是寫給我看的(跟反省的),所以特別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人們都渴望「開口發表意見來讓自己加分」,因此在網路上有一種專業的身分就這樣崛起,「意見領袖」(KOL:Key Opinion Leader)。這種人會採納某一種觀點,然後登高一呼,目的是鼓勵大家都用跟他一樣的方式思考。

她繼續評論道:「感覺上這些人就像是其他人的提詞機,在大家沒有話好說的時候提供台詞。」反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大家只要放輕鬆,挑選自己喜歡的意見來用就好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難道我們已經忘了如何自主思考,不記得如何建立自己的觀點了嗎?

這段評論帶給我的省思是,我雖然樂於分享自己的意見,可是我會不會無形之中就成為了「強加思想」在別人身上的意見領袖?而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就嘗試在每一則發表意見的貼文章中,寫下一段給讀者的「問句」,當時我隱約之間注意到,我應該留給讀者更多的問題,而不是更多的意見。直到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加留意到以前自己寫過的問句,哪一些是封閉式的誘導問題,而哪一些是開放性的非誘導問題。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將一種新的專業引進傳媒世界裡:「提問領袖」。特別是那些樂於承認自己還不知道的人,更想問問題來幫助我們開發思考能力,而非只想要架構出答案的人。提問領袖不會提出主張,而是用詢問的態度來探索議題。

因此我自問,我的意見很重要嗎?或許也沒有那麼重要。反而是透過我的分享,能引起讀者自行思考、自己採取行動、自動自發去研究和解決自己的問題,會是一件更有價值的事情。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個好的提問者,但我相信雖然暫時「還不是」,但我願意試著成為。

提問可以讓事物動起來,而答案常常會讓人停止思考。

後記:提問就像投資

最強提問力》的作者將原本看似哲學的提問方式,透過一種實際可操作的指南,讓我們知道該如何在生活當中應用。這本書的呈現方式充滿了對話跟問答的形式,可以快速幫我們在腦中構建出那些對話場景,讓我們在腦海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虛擬排練。如果你想和別人進行更具深度的對話,這本書絕對能派上用場。

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我發現「提問」跟「投資」真的很像。你會獲得報酬:當你提出一個好的問題之後,你從對方口中獲得的答案,很可能是你原先意想不到的資訊、知識和洞見。你也可能有損失:可能因為問題太過犀利而損失了一段關係,或得到對方沒有營養的罐頭答案。然而,這就如同投資的「槓鈴策略」一樣。

如果你大膽的提問,換來了問題背後的深刻答案,就等於獲得無限的「上檔利益」。你可能會有驚喜的收穫,你可能會找到一個全新的觀點。然而,如果你沒問出個任何東西,你的「下檔損失」是有限的,最糟糕狀況還能怎麼樣?你可能只是單純驗證了自己心裡本來的想法。

不要害怕那些看起來跟你想法截然不同的人,或是那些你完全沒有好感的人。不要用太高的期望來限制自己進入對話當中。提問,不是為了說服別人,也不是為了夾帶自己的意見,而是承認自己一無所知,然後用一顆開放的心胸去傾聽。

能改變我們人生的不是原先自以為的答案,而是那些帶有不確定性和充滿未知數的勇於提問。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