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會自動變成大人,大人是造就出來的!

人不會自動變成大人,大人是造就出來的!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Himalaya上收聽也可以喔!


說起來,我們從成立大人學網站到現在,也差不多經過五年的時間了。過程中難免會有些人問我:「所謂大人學,到底是什麼意思?」

畢竟大家都有聽過「大人」、有聽過「大學」,但可能會好奇這三個字組合在一起到底是有什麼特別的意涵?

其實照我與Bryan原始的概念,所謂「大人學」就是「成為大人的學問」。

你可能會疑惑:「成為大人為何需要什麼學問啊?好好吃飯、健康長大,最後不是每個人都會變成大人的嗎?」

確實,人最終總會成年。可是同樣成年,有人過得好,卻也有人過得並不好。而這好與壞的差異,其實就是大人學問的差異。

講得更白話一點。我跟Bryan無論在寫文章、開課,或者做任何延伸的產品,背後的概念都是:這些是我們自己覺得,若是十年、二十年前自己就知道該有多好的事情——無論是職場的人際溝通、管理的技巧、學習的方法、或是怎麼突破同溫層、怎麼降低人生的各類風險、怎麼投資理財、抑或是事業經營,甚至是兩性關係的互動,其實都是成年後每個人的重大課題。

但這些對我們存活、對我們發展至關重要的技能,卻鮮少有人系統性地幫我們整理。我們從小到大,打自幼稚園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每個人在學校至少待有超過15年的時間。雖然在學校中,我們有學習各式複雜的知識,可是怎麼過好人生的技巧,學校卻完全沒有著墨。

也因為從來沒有人幫我們系統性地整理,最後大部分的人也只能在各種碰撞中慢慢理解。當然,有人摸索能力強,領悟得快;可是大部分人,都難免在這個過程中受傷,或者是繞了遠路浪費大把時間。

我們人生只有一次,碰撞了半天終於搞懂雖然也很棒,可是人生的精華時段也就這麼流逝了。所以我跟Bryan才會覺得,既然學校重視的只是考試,只是填鴨知識,但大部分的我們離開學校後又還是有現實的問題得面對,所以我倆就盡量有系統地幫大家整理這些知識,讓大家離開學校後,能真正讓自己的意識也長大成人,足以對抗這殘酷的世界!

但所謂長大成人到底意味著甚麼呢?大人跟小孩的關鍵差異到底在哪裡呢?

我們認為是以下三件事:

  1. 怎麼看待世界?
  2. 怎麼理解他者?
  3. 怎麼影響別人?

 

1. 關於「怎麼看待世界」

我一直覺得,小孩跟大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平衡自己的「世界觀」。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看待世界的角度很簡單。畢竟我們初期的世界觀大都是從書本、小說或者是電影中得來。只是這類文本裡的世界觀,很容易會讓人落入二分法的陷阱。

比方說電影為了讓大部分人好容易理解,總是讓好人壞人很鮮明。主角一定是好人,跟主角對抗的都是壞人。其餘像小時候看的《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或大一點看《007》、《復仇者聯盟》之類的英雄電影,其實背後也都是同樣的世界觀:好人對抗壞人;善良對抗邪惡。好人是拚了命要拯救世界;而壞人則是盡一切的力量、甚至是毫無理由地想要毀滅世界。

於是小時候大家就慢慢習慣了,無論是看電影、看小說、看漫畫,立刻要能讓自己代入一個族群。我們認同好人,然後對抗壞人;甚至慢慢地,很多人相信自己「總是好人」,而在外界跟我們作對的必然是壞人。

可是,當我們進入社會之後,你就發現這類世界觀非常非常地危險。

比方說,某些人在職場中會覺得:這裡大家都在欺負我,他們是壞人,我是好人,我是唯一為全體著想的人,可是沒有人理解我,職場辜負我。但實際上常常並不是。甚至我這幾年有時候跟一些朋友商談,發現有時那些自覺被別人對抗的人,其實自己的一些行為,客觀而言才是組織的絆腳石。

甚至很多時候,別人與我們作對(或說是「阻礙」)這跟好人壞人全無關係。一個拒絕我們要求的主管,未必是敵對我們,有可能只是在那當下我們提出了一個不週全的觀點。但在別的議題上,他搞不好就完全支持我了。

也因此,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受過看懂局的訓練,就很容易會用簡單的二分法來分類他所處的組織,甚至一味地把自己當成是受欺侮的小可憐。

此外,好壞也未必是一種有效分類的方法。在不同的立場以及情境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壞人。真實的人生從來不是簡單的二分法,人在每個角色中,都在各種灰色地帶中擺盪。

也因此,要具備大人的思維,關鍵在於有能力用「客觀的觀點來看自身的處境」。因為你如果能夠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職場中,或許先做出一些讓人覺得不開心的行為,所以最後對方不願意配合我們。或者若能理解對方他的立場,站在他的角度為何無法配合我。很多不愉快就能放下,而能用理性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成為大人,就是全盤地去瞭解他人,理解別人在衝突中的立場以及觀點。能夠「換位思考」,嘗試了解對方,不急著快速簡化問題,就不會太快有被害者的想法。

所以怎麼看待世界,這是第一個成為大人很重要的能力。

 

2. 關於「怎麼理解他者」

記得小時候上學,老師會教我們很多美德,比方說勤能補拙、有付出有收穫這類的概念。這類概念在學校確實是這樣,認真念書、分數就會比較好,而慢慢的大家就會被這些思維給制約了。

可是,離開學校後,你會發現在真實人生中,並不是有Input,就會有Output。

就拿追女生當例子吧。有些男生會誤以為只要靠自己單方面地一直給:送早餐、送花、送禮物,對方遲早就會有所回應。甚至努力追求到最後,當什麼都沒有得到時,還會憤怒、搖身一變成為恐怖情人。

但實際上而言,無論戀愛也好、職場也好、甚至一般人際關係也好,並不是不斷給予就有用。因為你若給的東西,並不是別人真心要的,那麼給再多,對方也不會回應。所以真實世界並非只是簡單的Input = Output。

想要獲得回應,你必須有能力「理解需求、有效溝通、成熟地談判」,達成雙方都滿意的交換,事情才會往前推動。但要交換之前,成熟的理解別人。畢竟世界上沒人必須回應我們,也沒人必須接納我們的Input。所以成熟也意味著我理解別人未必需要我,以及能從對方的眼睛來看世界,並看到我的不足。

換句話說,一個成熟的大人知道,我不是只是默默付出,就會被世界獎勵。不是默默付出,對方就會回應我的期待。而是,我得要先知道對方要什麼,給予對的東西;同樣地我也要讓對方知道,我在關係中期待什麼。我們必須適時地給予,等量地交換。

這才是大人世界的互動模式。你如果能正確理解,妥當行為,才能在人際關係中,得到一個舒服的位置。這樣人際關係才能順利與圓融!

 

3. 關於「怎麼影響別人」

當我們還是孩童,我們透過五感來與世界互動。

第一個你會學到的經驗,就是「當我想要什麼東西,哭鬧就能得到」。畢竟小孩子也沒別的技能,不管是肚子餓或是需要關注,都是哭,然後父母就會來關心。慢慢就會理解哭鬧是很有效的策略。有一部分的人,即便長大之後,面臨外在威脅時,也會拿出同樣的方式,可能是哭鬧、要脅,也可能是情緒勒索。

但我們長大後,大部分人會慢慢發現,這些招式只對父母有用。對其他外人而言,哭鬧並不是影響他們的有效策略,甚至越是哭鬧反而讓我們離目標越遠。

於是成熟也就意味著:你得學一個方法 - 一方面能理解別人的需求,滿足他的需求來交換配合,或是讓他知道唯有雙方一起合作,大家才能互利。

甚至面對無法理解的笨蛋,你還要耐著性子跟他說明、引導他理解合作才是對方都好的選項。不能動氣、不能任性、不能哭鬧,而是要讓自己維持理性與優雅地去執行。也因此,除了前段講到理解他者外,你還要能正確的出牌來影響對方。

如此,自己會得到想要的,而對方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他想要的。這其中的關鍵也就是三件事:正確看待世界 + 理解他者需求 + 影響別人的總和。

 

總結

很多人的可惜之處,在於雖然身體長大了,可是意識上還保持著小孩的思維。太快地去把別人分成好人/壞人;不顧別人的需求,只主張自己的需求;不嘗試交換與整合,而單純僅是希望別人能夠配合自己。這類沒能長大的價值觀,都會在面對社會時不斷地失望、難受,也會造成他人的困擾。

還記得之前讀過一個美國作家凱西姆維茲的一句話

「人不會自動變成大人,大人是造就出來的。」

我也是這麼覺得。成為大人,其實並不容易。你得打破過去跟父母相處習慣,打破在家裡賴以為生的技巧。而且這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一個持續、長期刻意練習的過程。這每一步都不簡單,因為每一步都是反直覺的。

也因為不簡單,所以就請大家繼續關注大人學,我們會以文章不停的提醒你,在看懂局時,該切入的重。理解在改變的道路上,你該思考的是什麼?

我心中的大人學,不只是一個上課的地方,而是一個提倡「大人學問」全概念的平台,這裡幫助每個人理解世界運作的規則,並藉由理性思考和自我經營,與世界和諧共存,進而成就自我。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