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加拿大兩個禮拜,如今假期已經到達最尾聲。
雖然不知情的人會認為這是如同度假的兩個禮拜。
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滿疲憊的度過了這段時間,是沉浸於哀傷與回顧的兩個禮拜。
在搬離台灣的第十五個年頭,家裡又決定要搬回台灣。
消極的影響是日後回去加拿大的機會恐怕不太多了;積極的影響在於「歸屬感」這東西又再一次的被切斷了。
海外搬遷的困難在於無法什麼都跟著搬走,大部分的傢具物件都將拋棄。
我必須在這兩個禮拜中把在此存放超過十五年,甚至一些還是當時從台灣帶來超過這年限的物件重新整理,
而篩選出少數僅能帶回的東西。
這並不是多簡單的工作,雖然很多東西平時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
但是他們其實悄悄的躲在壁櫥、抽屜、甚至屋子的各個角落中。
是每個時代不捨丟棄、或自覺不該丟棄的東西。
當然,翻出來檢視後。 其實認真來說,大部分確實都是些「毫無經濟價值」的東西。
舊玩具、舊CD、舊雜誌、老舊的講義、別人寫來的信件、甚至是便條的記事、或是某次旅行的門卡這類的東西。
一大半的東西就算放在街上免費讓人拿去,恐怕就算在街上到處拜託別人,都很難讓人願意帶回。
是這麼的毫無價值!!
但對經歷過的自己來說,倒很難簡單的割捨下。
因為多少有著所謂回憶上的價值。
其實沒有觸發點的話,這樣的事情也未必這麼鮮明,大家不過就是封藏在櫃子裡頭的一些記憶片段。
可是整理過去的雜物卻總是這樣的觸發點,而且一次觸動好多的觸發點。
每一樣沒什麼價值卻又被妥善收藏起來的東西,總是有他被賦予的所謂紀念價值。
可能是件事、可能是個人、可能是一整個年歲的寄託、甚至是當時的某種支撐點。
很多東西雖然看來再也微不足道了,但在時間經過的當時,卻扮演了某種「支撐性」的東西。
雖然講起來或許不可思議,對於非處於那樣情境的外人來看甚至覺得可笑。
但回憶起來,還真的有「因為那樣的東西存在,而才能順利度過的幾個時代。」這種錯覺
都是些小東西,但卻都象徵性地在某個過往的時代、那樣的情境下扮演過這樣重要、支撐、或是撫慰人心力量的工作。
雖然如今不需要它們人生也可以繼續下去;
但要挑出誰輕誰重,挑出哪些可以簡單割捨,卻始終還是件滿殘忍的工作。
我其實不確定成長的過程是否是個愉快的成長?
雖然就某個方面來說在衣食住行方面或許是無憂無慮的。
但我也沒過過別人的人生,所以不確定那是否就是一個完美的成長經驗。
只是現在回溯起來。
每個年歲上的重要階段,總有淡淡的灰色情緒參雜在裡面。
也可能是我生性悲觀總是記著生命中失望的部份?
但也可能那些不完整真的讓我印象深刻也說不定?
只是或許人很難完全不抱持些灰色的東西長大....
唯一的差距可能只在於灰色的部份到底放入了多少的歪斜性到我們的記憶甚至未來中
自己過去總是自豪於不後悔任何既定的決定。
但這類的沾沾自喜,如今卻覺得只是某種逃避。
回顧起來,現在比較可以客觀的說 (最少在某個階段之前的事情可以很客觀的來看了)
大體也只是「因為已經無法改變了,所以也就別去檢討了。 那樣的一種情緒吧?」
其實是能找出太多的事情,會有些悔恨的味道在裡面。
會覺得若是人生可以重來的話,會選擇不同作法的那一絲惆悵吧?
留下的東西,除了書以外,其實很大部分是為了這樣的情緒而留下的。
當時的自己並不知道這些,但是這次重頭檢視後,卻訝然的發現這樣的訊息。
當時的自己在渾然無知的狀態下埋下的時空膠囊。
讓現在的我,在這銜接過去與未來的中繼點上看清了這樣的事實。
很多東西其實是為了那無可挽回性留下的。
剩下的才是為了支撐與珍貴的回憶而留下的東西;但那些其實比重不多,相對量也很少。
而那些無可挽回性的東西,其實在三十年代再回頭看。
那些已經「真的無可挽回了」!
不管是人
不管是逝去的機會
不管是當時沒能成功的作法
不管是當時極度渴望卻無法滿足的夢想
過去了,也就過去了。
就算日後因為機緣有新的變化,過去的結果終究也不會變了。
因為那結果對後來人生的影響與改變,也不可能再有變化。
這才真能把這些東西全部清除掉。
當自己真的了解回頭也沒有用,什麼都不在那邊時。
選擇與清理也就沒有這麼難了。
只需要把那些帶有過去包袱的一切都抹殺掉,只看著前方吧?
其實又有什麼是真的難以割捨的呢?
六月四日 記於香港機場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