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轉職地圖》的作者是具有20多年國際獵頭經驗的蘇盈如(Sandy Su),她跳脫傳統框架在英國進修日文系,再前往日本從事獵頭工作,把海外旅居多年以及接觸國際人才的豐富經驗,精煉成這本專門寫給台灣工作者的職涯規劃操作手冊。
8 點跟西雅圖的客戶開會,主導會議進行的技術團隊領導者是印度人。9 點跟新加坡另一個客戶開會,資深副總是印度人。10 點跟芝加哥應徵 FAE 的工程師透過 Skype 面試,她也是印度人。這樣的場景已經是我每天工作的日常。
來自科技業主管的讀後心得,以及主管最欣賞的三種工作習慣,每天一樣上班8小時,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做得又快又好?同樣地,一樣加班2小時,為什麼有些人被主管稱讚很負責,有些人反而被嫌不知道在忙什麼?關鍵就藏在工作習慣裡。
工作型簡報,與其他簡報最大的不同,在於報告的對象通常很明確,不過,在日常工作場景中的報告對象,往往也很複雜。他們有著各自關心的重點、偏好的報告形式,甚至對於簡報的目的都可能有不同的認知。光是合乎邏輯的報告內容,還不足以讓你順利完成一場報告。
很多主管告訴我,他們在聽了部屬的簡報後,也常有那種「少了什麼」的感覺,而我在課堂安排的演練和一對一發表對此體會尤其深刻。同學們個個有備而來,精心準備每一場內容,說起話來也都有條有理,但每每在聽完簡報後,卻令人有種莫名空虛的感覺,就好像吃了很多東西,卻記不得自己究竟吃了什麼,歸根究柢,這種「欠一味」的簡報,令人無法口齒留香的關鍵,主要還是源自於.......
以前我帶的一個member,在換了工作之後來到新環境,開始擔任主管的角色,前兩天FB上敲我,跟我聊到他最近的工作狀況。他說:「即便看了一大堆書,書上交了很多人際溝通的方法,我也看了組織政治相關的書,也參與很多的演講,聽了許多的大道理,但我還是無法做好這些困難的事,有點懷疑自己不是當主管的料......」
前陣子碰到一位年輕的學員提問:他在公司擔任主管職,是幕僚的角色,老闆指派他在公司內推動一個新的管理制度,不過因為公司屬於傳統產業,大部分員工都比他年長又抗拒變革,加上他自己手上權力又不夠,該怎麼做才能順利完成老闆交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