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出社會後,不再像從前求學時,有定期的考試逼著我們念書,也不再有老師追著我們繳交作業…所有的自我成長,都必須從被動學習化為主動追求,才能持續地提升自我的優勢,不被環境所淘汰...
我們過去在學校學習時,學了很多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等知識,可是卻很少思考在離開學校後,日子要怎麼過:該怎麼決定、該怎麼選擇、該怎麼平衡全面地看待我們人生。
每一位理財專家也都會承認:最好的投資永遠是投資你自己,尤其是你還年輕的時候。你的時間,你的精力,都該用在「讓自己更好」這個目標上。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覺得只要努力打拚讓事業成功,人生就會幸福快樂。但近年來無論是書中、新聞上或我們每個人身邊,越來越多實際案例推翻了這個陳年觀點,告訴我們快樂未必會伴隨成功而來。像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裡......
「忌妒」其實是個非常有趣的課題,因為我們處在群體社會中,必定常會與人互動。有互動,自然就有「比較」;而比較之後,我們如何看待與他人之間的差距,也會連帶影響我們與人相處的態度,以及後續的行動。因比較而生的感受除了「忌妒」,還有「羨慕」。這次,我們就一起來思考看看,忌妒和羨慕到底有什麼差別吧!
很多人看我現在自己創立公司,常覺得我應該一路都一帆風順,沒經歷這種因比較而產生的焦慮。但事實上,關於「比較」這件事情,我的辛酸血淚史可是非常豐富啊!以下,我就來分享我自己經歷過哪些比較焦慮,又是如何面對與處理這些焦慮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我只有一個小時可以解決一個攸關自身性命的問題,我一定會把前五十五分鐘都拿來判斷我該問的問題是什麼?」諷刺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隨時都找得到源源不絕的、現成的、速效的「答案」,卻逐漸忘了最重要的技能:「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