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萬維綱《高手心態》選摘:到底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選擇大於努力?

民間流行的諺語有時候能反映時代精神。以前的人比較相信自我奮鬥,遇到困境首先想著提高自己,有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現在有些人更加注意「命運」、「運氣」、「歷史的行程」之類的客觀因素,有句話叫「選擇大於努力」。那從統計學角度綜合判斷,到底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選擇大於努力呢? 我要提供你一個高級的答案。

感情幸福的最好指標

你覺得,兩個人感情會否幸福的指標應該是什麼?個性是否相似或互補?家庭背景、社經地位是否接近?價值觀、外貌、性愛偏好?答案是,都不對。最近我看了一本超有趣的書,《數據、真相與人生》,大力推薦各位可以去找來讀。這是前Google資料科學家,用大數據、科學研究,歸結出各種人生問題的解答,以下是書中提到的研究。

熱心助人絕不是一股腦地付出。教你一個訣竅,聰明給予,才能彼此Happy!

從小到大的教育告訴我們「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但逐漸長大後我發現,「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樣的觀念,反而會與大人的世界有一些衝突。第一次讓我印象深刻的衝突,是在學生時代,考試前同學遇到不會的題目來找我求助,我花了時間和心思教會他,沒想到考試成績下來,他考得比我還高分。本來幫助別人應該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開心的事,但是此刻卻讓我的心情無比複雜。

【大人學書摘】心中裝滿父母的情緒,讓我們變得只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最悲哀的是,在採取「心理控制」教養方式的家庭當中,常見出現:只有父母的情緒是情緒、父母的感覺是感覺,孩子是沒有被允許能有情緒自主性的。於是,當因為一點小事,父母情緒爆發,或是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夠好,就會失去照顧與關愛」的這些事情,都是「日常」的時候,孩子就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

想讓專案順利推進,你需要一點「小心機」

有工作經驗的朋友一定知道,在團體裡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最難搞定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人。很多事情即使訂了目標、技術也可以達成、甚至預算人力都沒有問題,但最終計畫仍以失敗收場,這背後的原因正是因為人性。

心理師談情緒管理:為何陷入低潮時,你不應該「急著振作」?

很多時候,當遇到負面情緒時,我們都希望自己不要因此一蹶不振,希望能夠振作、能夠趕快好起來,否則,會感覺自己「抗壓性很低」、「很草莓」、「很情緒化」……我們對於自己的脆弱束手無策,別人也是;所以,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我們好像都應該要「趕快好起來」,才能往前進。這有用嗎?或許剛開始是有用的。你會發現自己對情緒的感覺越來越遲鈍,越來越「堅強」;但你會發現,你對其他情緒的感知也越來越無感...

從心理視角談「抱怨」:非直接對本人的抱怨、討拍有什麼用?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抱怨」,特別是「非直接對本人的抱怨」。 例如對著另外的人討論對工作的抱怨、或是對生活與關係的抱怨等,也就是所謂的「討拍」、「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