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心態與筆記方法

我的讀書心態與筆記方法

前幾日聊了讀書習慣安排的文章,有讀友問到關於我的讀書方法。 所以就額外加寫了這一篇。 :D

這篇其實要解答這麼幾個常見問題(又是一個FAQ的概念):
「Joe你會邊看書邊做筆記嗎?」
「做筆記很花時間,如此導致讀書效率低落該怎麼辦呢?」
「Joe你會邊看書邊折書角做紀錄嗎?」
「Joe你會在看書時畫線嗎?」
「我也看很多書,但看完書中細節常常記不得,Joe為何你能記得?」
「Joe你在寫文章或上課時,怎麼能快速找出某些書的內容並加以引用呢?」

我先回答,其實我沒有很好的記憶力、也通常無法看完書就背起來、更只有在很少的閱讀時間中會做筆記。  但當然,讀了書總是要能有用,所以我這麼多年下來也逐漸摸索出一套讀書的方法。 一方面兼顧知識取得,一方面又兼顧日後使用。 調整了這麼幾年下來,目前有這樣三個原則:

  1. 單位時間內盡量多看
  2. 有目標的閱讀才做整理
  3. 筆記要方便事後應用

單位時間內盡量多看

對我而言,閱讀的首要目的其實是要讓自己「被啟發」。 而被啟發常常不是從你熟悉的領域而來,而是從陌生的領域而來。 因為如此,你很難在閱讀之前,就確認那本書能否帶給你甚麼。 有時候一個念頭、一個想法,都是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發生的。 所以若要提高這種類似被雷打到的機率,能做的其實就是多在下雨的時候去野外晃晃 - 換言之,盡量讓自己在短的時間能多看幾本書,來讓自己產生「啊~原來也有這樣的事情」的頓悟。

所以我在大部分沒有特定目的的閱讀時(比方說無意發現某本書介紹很有趣、博客來排行榜高、書名好玩、別人推薦、或是小說等),我在閱讀過程中是不做筆記的。 因為一本書好不好,有時候要等看完才知道。 萬一是一本爛書、過程中又是摺頁又是寫筆記的,你可能多花了兩三倍的時間,但最後很可能得出筆記根本不用做的結論。 所以除非是看完覺得很不錯,值得之後重新細讀的,不然只有偶爾看到很關鍵、很拍案叫絕的內容時我才會拍照下來。

再來,因為【量】對於觸發新想法最重要,所以我盡量讓自己抽空多讀。 而安排多讀的方法,其實就是前一篇提到的,需要有整段的閱讀時間、也需要零碎的閱讀時間。 對於休閒類不用太花腦筋的書、或是每個段落篇幅很短的日本商管書,我可能就抽空在每個零碎時間看完。 比方說通勤時,或是工作累了要轉換心情時,可以看個一小段。 這種休閒的書,通常可以讀很快,善用零碎時間,有時候兩三天也就看完一本了。

至於晚上如果能空出一個時段,我則會讀稍微複雜一點的書。 但第一次讀時並不會特別要求自己做筆記,就單純把書中的概念讀懂就好。 如果沒有看到甚麼有趣的內容、或沒看到甚麼特別讓我驚豔之處,甚至會看一半就停下來放在一邊,或是跳著翻翻後面有甚麼特別之處。 畢竟時間有限,一整本細讀看完卻沒有收穫,還不如早早換下一本。

但如果這本看完一遍覺得很有意思,或是跟我想研究的某個議題相關,那我會安排第二次重讀的時間。 重讀時候就會讓自己閱讀的步調放慢,甚至會準備做筆記。 這樣就能兼顧量以及質了。

有目標的閱讀才做整理

但除了拓展眼界的任意閱讀以外,也會碰到某個時間我很明確要解決某個問題。 可能是要學個技能(如學軟體,像Lightroom)、要研究某個知識(如Growth Hack)、或要找跟特定議題相關的各家觀點(如賽局理論)。

當閱讀主題明確時,我的讀書模式就會稍微調整。 首先我會去博客來或Amazon把相關主題的書籍一次買個五六本。 當然優先挑選星等比較高,或是大家評價比較好的,一次下單全部都先買來。 買來後的第一時間,一樣先在最短的時間把這些書都看完。 快速看完當然不可能學得透徹,但最少你對這議題有個大概的了解。 也可以看到幾個作者對同一個議題的詮釋。 更能看出不同人(不同派別)的差異在哪裡。 然後我會挑出其中寫得好的一兩本,然後再花時間細讀一遍。

第二次細讀時就可能會做筆記。 而且既然知道自己閱讀的目的在哪,閱讀時其實是在【探詢解答】的。 所以筆記就會很好做。 如果剛好也是在準備教材或是演講所需,那自然也很明確知道書中的內容是要怎麼用;哪些名言佳句該摘錄下來;哪些架構可以參考。 所以很多人以為我們記憶力強,其實不是。 目的明確的閱讀,自然能讓你知道知識該怎麼用。

至於那些覺得普通的,那我可能翻完就想辦法捐出去。 有人或許會覺得浪費,買一堆書居然不到一個禮拜就捐掉? 但對我沒用的書,未必對別人也沒用。 因為我覺得不好,不一定是書很差;也可能是講的東西我都已經知道了,能捐出去,讓別人獲得幫助其實也是很正面的事。

至於若覺得買很多書花錢浪費的,我覺得你可以轉念一下。 其實這種讀法是一點都不浪費。 因為五六本書也不過1500元,但你能快速看過別人花時間幫你整理過的知識,而且能多看幾家之言互相印證,其實再便宜不過了。 雖然最後可能丟掉了800元的書,但這800元讓你有效率地找到方向、知道該細讀那些著作、下一步又該做甚麼,其實是非常便宜的。

筆記要方便事後應用

至於那些值得做筆記的書,我又怎麼處理呢?

首先,我其實不太折書角。 倒不是折書角不好。 而單純只是個人習慣。 因為我總覺得書折了角,書就變醜了。 而且如果一本書折了太多角,這也讓書角開花。 若每本書上半部都開花,存放會是一大問題。 而且有些書重點還真的很多,折了一堆也等於不知道重點在哪了。 事後要回頭來看時,變成還是得整本都看過一遍。

所以我做筆記通常是兩個做法。

首先,我讀書的沙發附近,會隨時放一台可手寫的平板設備(如iPad Pro或是Surface 3)如下圖。

如果書的內容是談一個複雜的概念,我可能會邊讀邊用我之後能理解的方式把這結構寫下來,或甚至畫出來(如心智圖)。 這種邊看邊整理的做法,等看完後,我就會對這知識或概念有個全貌的理解。如果我是為了要準備某個課程找資料,我也是邊看邊在我的設計筆記上加入內容或加入結構。 這與其說是文字筆記,其實更像是邊看邊思考與發想。 所以留下來的通常是結構型的圖形而非只是文字筆記。 這種讀書法能讓我從句子的閱讀轉成結構的理解。

而且數位記錄在軟體中還有幾個好處。 第一當然是保存便利、也方便日後搜尋。 畢竟我們做這些筆記是有學習目的的。 如果用的是一般紙本筆記本,寫了一堆之後你要有存放空間。 而且萬一你要找兩年前看過的某本書的筆記,你除非平常就有在整理筆記,不然很可能就找不到了。 但直接寫在數位筆記中,其實對於日後要應用會很有幫助。 再來,如果是圖形式的筆記,我通常邊畫會邊思考,甚至加入一些我額外的想法。 可是有可能後面發現結構要修改。 數位筆記其實很容易擦去重畫,也很容易把筆記的內容任意搬移、調整位置。

另外,如果這本書裏頭有很多名言佳句類的,那我其實不會一一寫下來,而是會拍照。 用手機拍照後,照片反正會同步到Dropbox。 我就等看完後再把這些照片歸類起來,一本書的重點也就有了。 日後要回顧,只要看同一個Folder的照片。 甚至如果這本書不是直排的,文字還有可能透過軟體辨識出來,甚至還可以搜尋(但可惜,因為編排目前很少碰到可以的)。 這也是我另一種做筆記的方法。

最後

雖然這是個網路的時代了,很多東西也都能簡單在Google上找到。 但我覺得看書還是有其價值。  最核心的價值就是讓你快速以【面的角度】理解某項事物。 網路搜尋通常是點,是針對一個明確問題或是找一個答案時,這才會好用。 但如果你的需求是含糊的、是大範圍的、是結構性的,找本別人已經結構化、系統化寫好的書,其實才是建立知識基礎最好的方法。

另外,Bryan之前也有寫過一篇:【如何從閱讀中獲得最多?分享我的看書習慣!】。 那篇也有他的一些讀書方法。 大家可以參考過去那邊也參考一下喔!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