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英語好厲害?技巧之外,你該破除的心理障礙

想要英語好厲害?技巧之外,你該破除的心理障礙

上過「大人學英語:輕鬆開口的系統化做法」和「大人學英文:怦然心動的商務社交說話術」的學員,通常都會在課程結束後寫信給我,回顧他們當初想學口語的動機和心路歷程。

其中最常被問到的就是:「老師,你也是在台灣的環境長大,為何你可以變成很會說英文的人?」

記得第一次被問時,先回了個政治正確的答案:「嗯……好問題!」,但接連被問超過十次後,覺得是時候跟大家聊聊這話題,分享喬伊個人經驗給大家參考囉:)

想要英文好厲害,先問自己想要「厲害在哪裡」 

當我們要說一個人的英文不錯時,腦袋的「評量標準」到底是什麼?因為說別人「英文好」,就像是說一個男人「是個好人」一樣難懂。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月暈效應」,泛指一個人某個外在的表現只要給人是好的印象,就會連帶覺得那個人其他層面的表現都很棒,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如何。仔細回頭想,很多我們以為「英文好」的人通常有幾個固定特徵:可以不間斷地說英文,說的時候不會緊張發抖、甚至還能看著別人眼睛有豐富肢體語言等(例如我),這種類型的人在台灣畢竟是少數,物以稀為貴,自然就會被貼上「英文好」的標籤;但其實一個人說英文的能力跟說中文是一樣的,都有範疇或是程度之分;你可以很自然地解釋產品規格,但不一定能和人聊天,又或者你可以和人聊不停,卻不一定能說服客戶買單。

所以當你覺得某人「英文好」時,可以先想想到底他是在「好什麼」。跟你想要的「好」有一樣嗎?又或者說有必要一樣嗎?如果今天你「非常清楚」自己的英文早已足夠介紹好產品規格,永遠是老闆心中的不二人選,在說英文時就會充滿自信,當然就會被歸類到「好」的那一群。但如果是不清楚自己到底(英文)要好什麼的人呢?自然容易坐這山望那山,看到會聊天的、會做簡報的、會談判的都羨慕,永遠比較不完,這類型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句子就是「我英文不夠好」。

和其他窮其一生不知為何學英文的人相比,我只是知道自己該「好什麼」而已:出國時可以用簡單句子跟當地人聊天增廣見聞,即使用字不夠道地、口音一聽就知道不是本地人、也聽不懂他們的笑點,這些都不會影響我吸收新知的動力,或是說話的自信。

工作上呢,業界的「專有名詞」和工作「常用的表達句型」早就被我整理到電腦的資料庫裡,百分之八十的情境我都能應付,開會時不是帶著空白大腦,是準備過的,至於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是彈性發揮了,但至少大多狀況都是在掌握中,而不至於影響整體表現。

知道自己「該好什麼」後,當然就可以更專注去提升,找到已經好的人去了解如何變好,付出的努力和預期的結果是同步的(只花1天學英文就只能期待有1天的成果),不亂羨慕別人而鞭打否定自己,如此一來才能心無旁騖而穩定進步。

沒有「正確答案」的英語,只有你和我說的「不一樣」的英語

很多人「不敢」開口,常是因為擔心「這樣說對嗎?」,一會擔心用字、一會擔心腔調、一會又擔心文法;但事實是,你以為 How are you? 只能配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一種答案然後就可以得分;殊不知真實世界回答百百種,有人還會直接回 How are you? 就走了,也沒停下來思考要回你心情是好還不好,這時你會說他錯了嗎?

縱然是英文為母語的人,也不會說自己的英文是「對的」,只有你說的和我說的「不一樣」罷了。

想想美國人和英國人的例子。這兩個國家的人搬到彼此的領域,都還是會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因為用字、發音、語感、腔調、生活習慣都不同,例如英國人不會見人就說 Hey buddy 或是 Yo man,而美國人也不習慣有人在自己表現好時說 well done(又不是牛排) ,又或者同樣的字 schedule 英國人會唸出類似「雪究」的音,而美國人則唸「史給究喔」,又或者英國人的廁所叫 loo,而美國口語會用 John 等,彼此常鬧出笑話的尷尬和誤會層出不窮。

重點是,沒人會因為自己說的跟對方「不一樣」就覺得自己英文「是錯的」,或是擔心受到懲罰或譏笑。

回頭想想,平常我們工作講中文,在乎的都是問題解了沒、這人言之有物嗎、或是說的點子能賺錢嗎?有多少人會去想自己寫的句子有符合中文的文法?又有多少人在乎自己講中文是否字正腔圓?怎麼換個語言(英文)後,就覺得答案只能有一種,說不一樣的就是錯?

BBC有報導,全球跨國企業有一堆 CEO 都是印度人,他們能爬得那麼高,對世界發展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有誰在擔心自己不夠美腔或英腔、或是用字遣詞不夠漂亮、文法有沒有正確?到頭來變成大家要適應他們,就像課堂上的學員還要問我如何在電話/視訊會議聽懂印度腔。別忘了,強者之所以強,是因為說的「內容」有見識,不是因為他們的腔調或文法跟大家說的一樣。

去學你真正「說得到」的英文

學生時期我就注意到自己「說英文」很有「感覺」!同樣都是唸課文,我唸 '80% of success is showing up. (by Woody Ellen)’ 完之後會有一種爽感,但要我唸「紅豆生南『狗』,春來『花』幾枝」就很折磨… …

另外,我很喜歡看西洋電影,過程中很喜歡重複主角說的話(後來才知道那叫作「跟讀」),甚至跟著心情起伏,例如主角氣到說:「What the fxxk are you talking about?」 我就會跟著大吼並且張開雙手到胸前,所以說出來的英文很像「真實的」外國人。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是哪部電影或是誰演的,都會「聽到」好多「重複」的句子;例如跟工作有關的影集《無照律師》,無論是什麼身分的人走到別人的辦公室或是座位就會說 :「(knock knock) xxx, do you have a minute? (你現在有空嗎?) 」跟人吵完架道歉和好就會說 :「So, are we good?」(那我們和好了嗎?);或是看到別人穿藍色洋裝很好看就直接說 :「Blue is your color.」 這些溝通的情境外國人會遇到,我們當然也會遇到呀,那我跟著他們說就沒錯啦。

所以我沒有翻譯的思惟,腦袋不會先是一句中文,再去想英文是什麼,而是看電影中也有類似情境就直覺,說出他們在那時也會說出的話,這就是人家說的 Think in Engish.(英文的思惟)!

看電影是很棒的口語加強方式之一,但前提是要慎選電影,裡頭出現的句子或是情境必須能「投射」在你的真實世界裡,不管你有沒有開口說出那句 Do you have a minute? 至少走到老闆那你會很自然想到這句話;相較之下,選擇像是《復仇者聯盟》 或是《史瑞克》對於口語能力增進的幅度就會很有限XD

大人要會說英文,做好這三項功課就能事半功倍

1.專注「需要」而不是「想要」

很多大人被「英文」的框架綁住,忘記英文跟中文一樣都只是語言,而我們在說中文都有職業領域或功能之分,在半導體公司上班的人說不出廣告業的內容,因為術業有專攻!那英文呢?怎麼可能光一個補習課程就讓人學會所有學問?就像紐約街上的乞丐,跟華爾街的白領階級說的話會一樣嗎?想要說英文,先想清楚「要說什麼」,才能知道最後要「好什麼」。

2. 先充實腦袋

很多大人反映不知道要跟外國人說什麼,這時我就會說「那我們來聊天吧?」,結果大人眉頭一皺才發現連用中文都不知道要聊什麼。因此,平常就要「有意識」觀察自己用中文在過日子都說了些什麼,從出門上班到下班回家,就會很驚訝發現每天都有很多「高重複率」的句子和單字,接著就能「事先準備」查好對應的英文,臨場才不會因為腦袋沒庫存而驚慌。

3. 克服小劇場

這些年無論是輔導或是授課,近距離觀察到好幾千名的「大人」學習語言的心路歷程,發現他們都有個共通點:害怕別人眼光而無法自在說英文。這裡的「別人」指的不止是外國人,也包含了親朋好友所有周遭的人。我曾私下跟同學說「在台灣,只有夠反骨的人才有辦法學會說英文。因為他的焦點都在自己!」在代工起家的國家長大的人,早已習慣別人說什麼自己就說什麼,卻忘了自己也該有自己的樣子。

當你明白自己不是複製羊,說話就該有自己的味道和想法時,就比較能放膽去說話,專注在溝通,並且尊重彼此的不同。

 


想學習更多與簡報、溝通相關的知識嗎?除了大人學,你也可以到 Joy老師的網站 了解更多資訊喔!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