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想來聊聊的,是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坦白說這個主題還真的不是我擅長的,事實上我覺得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雖然這幾年我有比較刻意去突破自己的界線,不過應該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那為什麼我不擅長卻還要聊呢?原因是,其實這在職涯的輔導或是設計時,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主題,甚至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不一定是政治正確的,所以說真的在討論職涯時,我們多半還是會聚焦在個人的能力特質、專業技能、市場環境等面向。
但偏偏有一些非常優秀的朋友,技能很紮實、能力特質也很清晰,服務的市場也正在上升,在職涯發展理論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就還是長期卡在一個點上過不去,通常遇到這種情況,有很大的可能,就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講到職場的人際,許多人都會有些複雜彆扭的情緒,有的人覺得,在職場談人,就是政治、就是靠關係,是沒有實力的人在做的事,又或者覺得,這是一種拉幫結黨的行為,自己只是來上班,不是來搞派系鬥爭。
這當然是一種看待職場人際的角度,如果這樣看事情,可以激發你的鬥志,讓你奮發圖強,更加提升自己的技術,成為不可取代的稀有人才,那你想維持這樣的觀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是如果這個觀看角度除了讓你心情不好,感到不公平,每天下了班就只能通過抱怨來消除心中的怨氣,抱怨完之後也沒有產生什麼實際的解決行動的話,那就有點危險,並竟在這個相當競爭的時代中,不前進基本上就跟後退差不多。
而且實際上隨著我自己年紀漸長,看到的人事物比較多了之後,也慢慢發現,所謂的職場人際關係,並不一定真的是要社交手腕很高、一定就得阿諛奉承或是必然會傷害他人利益,更多時候許多成功人士的人際關係,都是建立在雙方皆獲得好處,或至少是合作得舒服的,因此其實並不需要把這件事上升到非常複雜的程度,覺得自己反應不夠快、或是生性害羞,就永遠無法擁有良好的職場人際關係。
我自己覺得,我們可以用大腦迴路的建立,來理解建立職場人際的開端。
1. 建立一個良好職場人際的第一步,是透過「參與」來展現對他人的好奇
相信稍為有點工作經驗的你,一定有遇過一種同事,他除了工作之外,幾乎不怎麼跟大家閒聊,不跟大家一起用餐,對其他同事發起的話題也幾乎不聞不問。這種做法雖然不會傷害到彼此的關係,只要工作往來順利,其他同事多半也不會覺得怎麼樣。可是這種做法會直接導致「存在感」下降,以長久的人際關係來說,這就是一個硬傷。
舉個例子,假如你臨時有個外地友人出差來到你所在的城市拜訪你,你作為地主,自然會想帶他去去吃點好吃的、走些有特色的地方,可是偏偏你剛好平常就不是會這樣做的人,這時你會想要跟誰求救?你的腦海中有浮現什麼人嗎?(Google不算,以前就算了,現在這種網路上「做」文章、評論的狀況這麼多,能信任的資訊真的不多)
有發現嗎?這就是我們平常會用到人際關係時的常見情境,我們多半是透過「回想」來調用我們的人際資料庫,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人的個性鮮明,或是他經常展現某一個面向的特質,他就會在你的腦神經迴路裡,跟某些事物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而這個連結,就會幫助你在腦海中快速找到對你有用的資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在某些特殊時刻想起某個人,卻又有些人經常想不起來。
2. 第二步是求助與回饋
我從小受到的教育一直都強調,要謹守本分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大方向上這一點是正確的,可是「因犯錯而造成別人的麻煩」跟「遇到問題需要找人幫忙」是不同的概念,這句話想強調的不,是指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基本的錯誤,而不是說當你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該去麻煩人家。
以前我一直不是很明白這一點,所以說我的人生發展一直有個特性,就是每一個人生階段結束後,就會跟那個階段的生活圈完全脫節,像是學校畢業就沒怎麼跟同學聯絡,工作換了就跟前同事失聯,這樣的缺點,就是很難跟其他人發展更深刻的友誼關係,自然而然也會從他人的大腦資料庫中漸漸淡出。
所以說,除了第一步的「參與」他人之外,第二個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偶爾請他人幫你一個小忙,並且在事後給對方一些回饋或好處,還記得腦神經迴路的建立嗎?我們在記憶的時候,比較容易記起來的事物,多半都是能跟其他事物產生關聯的,因此如果你能跟同事間產生較多的互助事件,對同事來說,你在他的大腦資料庫中,就不會只是一個有名字的人,而會是一個有許多共同經歷、活生生的人。
當他想起某件事,就會想起你,當他想起你,就會想起某些事,當這個迴路建構起來,就會形成一個長久的、容易提取的記憶。
因此,我覺得其實職場人際關係的建立,不是真的需要我們花很多錢,去買好吃的跟同事分享(當然你樂於這樣做也沒問題),或是必須花很多時間去討好別人,更可以做的,就是在他人的腦中建立一個良好的訊息迴路,當他人能夠輕易的想起你,且想起你時總能跟好的事物連結在一起時,當有一天他有好的機會時,也自然比較容易會第一個想起你囉!
原文轉貼自:Joseph Hung (原標題:職涯發展中,大家不明說卻很重要的「東風」)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