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意識」不是預估未來,而是避開任何壞事發生時對你造成的影響

「風險意識」不是預估未來,而是避開任何壞事發生時對你造成的影響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前陣子,我恰巧和一位朋友聊到這件事:去年疫情剛爆發時,我早早就先買了兩串衛生紙放在家裡,後來也網購了一箱到公司備用。而過幾天衛生紙送到公司後,我發現公司的行政同仁其實也預備了一箱。

這位朋友聽了很訝異,他說:「這不是歐巴桑才會做的事情嗎?大人學一向強調要理性思考,應該不會這麼愛跟風、也去搶購才對啊?」

當時我給這位朋友的回覆是,雖然這個事先準備的行動事後看來並非必要,但這行為本身其實是理性、而且非常符合風險管控概念的。

這是為什麼呢?

這次,我就詳細來說明這背後比較反直覺的理性之處。( 不過可別誤會,我談的是風險控管機制,可不是要大家趕緊去囤貨喔!)

我認為「風險意識」有兩個比較核心的面向:

1. 思考你「對於未知的對應能力」

2. 思考你「對於未知的處理成本」

這兩個思考面向會決定你最終是否能做出理性的決策。

我們先從第二點聊起:什麼是「對於未知的處理成本」?

以衛生紙會不會缺貨這件事來說,有些人對於整個供應鏈瞭若執掌,因此能有依據地判斷接下來是否會缺貨;可是如果對於某個風險,你當下很難完整地評估全貌,那你可以試著思考一下,「發生的代價」與「處理的成本」對你而言分別呈現怎樣的狀況。

比如說,如果你和我一樣,對紙類產業不熟悉,也不了解衛生紙原料的狀態,但你看到很多人在談可能缺料、缺貨,也確實有人開始搶購,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接下來真的缺貨了,會發生甚麼事?

以家庭需求而言,要是接下來衛生紙真的缺貨,你會沒有衛生紙可用;以我們公司開課而言,沒有衛生紙可能會讓來上課的同學覺得不方便,體驗也打折扣。

以上是「衛生紙缺貨」這個風險發生的代價,那麼處理的成本呢?

其實有這消息傳出來的當下,網購的價格沒有特別貴,所以處理的成本其實不高。而且,我們公司的倉庫也還有空間可以存放。就算最後衛生紙沒有缺貨,大家其實也可以慢慢用完,不會因此有太大的麻煩。

既然採取行動的成本低,而不採取行動的成本高,那理性的選擇就很清楚了。換句話說,面對這種「衝擊大,防治成本小」的風險,你其實當下就該採取預防行動。因為行動後,你幾乎不必承受任何傷害;但若不行動,萬一之後真的原物料短缺,你就可能受到影響。

但如果換作是2018年的狀況,那就不一樣了喔!不曉得你還記不記得,2018年初有媒體報導國際紙價將調漲,衛生紙大廠也計畫要漲價,於是一堆人開始搶購。但那時候,我就沒有買著備用。

因為當時搶購狀況真的很誇張,想買到衛生紙,你必須抓準店家進貨時間,一上架就去搶。真要搶購,你可能得花大把時間排隊與等待。不過,未來如果漲價,真的會漲到你我都完全負擔不起的價格嗎?我想也不太可能。而且你又能搶購幾包呢?會漲價最終還是會漲價。因此,在這種「投入成本遠高於規避掉的風險」的情況下,搶購行為就意義不大。

當你碰上可能的風險時,可以試著用上述的邏輯比較「發生的代價」與「處理的成本」,對於該採取什麼行動,大概也就會更清楚了。

不過在這個原則底下,我也要提醒另一件事情:這代價跟成本其實是會因人而異的,有時候對我划算的,未必對你也划算;對你划算,也未必對所有人都划算。

這說明可能有點抽象,我就以旅遊保險來更具體說明吧!

假設你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需要照顧一家老小,那你每次出去旅行或出差時,就該把相關保險的保障範圍與額度拉高,甚至平時的意外險也應該保高一些。

因為這類保險可能費用幾千元,但若哪天真的出了甚麼事,你的妻小可能可以獲得幾千萬的賠償。用小成本換取風險發生時的高額補償,這是划算的。

但如果你只是孤家寡人,連親戚都沒有,那就算因意外而死亡後獲賠千萬或上億,其實也無人能享受到。在這樣的狀況下,就算保險金額只要一元,其實也都不是划算的投資。

不過,旅行中的風險除了因事故而死亡,可能還有旅遊不便(如飛機延遲、行李沒拿到等),或是在海外生病或受傷的醫療費用。

我們在新聞上不是常能看到有人去旅遊,臨時受傷或不舒服送醫,結果醫療費用高達幾十萬的事件嗎?如果遇到的是這種狀況,那其實也會需要一筆錢來解決問題。換言之,就算你是孤家寡人也並非完全不需要保險,只是需要的不是意外險,而是旅遊的不便或醫療相關的保險。

這也是你在評估代價與成本時該思考的事情。

風險意識的第二個關鍵面向是:思考你「對未知的對應能力」。

很多人都會問我:「Joe,你覺得某某風險真的會發生嗎?」比方說,新冠肺炎疫情會多嚴重?電腦裡檔案毀損的機率有多高?辦公室失火的可能性多大?等等。

我對此的答案幾乎都是:「我不知道。」而且事實上,這部分的預估也根本不重要。

在我看來,你真正該關注的問題不是風險發生的機率高低,而是:哪怕機率再低,哪天意外發生了,你能順利度過嗎?

比方說,家裡失火,你能順利逃出嗎?如果不能,可能的阻礙在哪裡,你該做什麼?準備滅火器?或是讓家裡的逃生動線更好?旅行時碰上意外或急性疾病,你有足夠的醫療資源或醫藥費嗎?如果沒有,你該做什麼?到了客戶的公司做簡報時,如果電腦突然壞了,你有備案嗎?如果沒有,要不要想一下該加買甚麼設備?

換言之,我其實不會預估風險是否會發生,我只會思考它如果發生了,會有甚麼影響?以及我能預先做甚麼?

當然,有些風險的處理機制,可能最後評估成本太高,只能做個妥協。但至少你想過一輪,決定該處理甚麼、處理到甚麼程度、能接受哪些風險是無法規避的,而非只因為別人說某個風險的發生機率很低,所以索性就不處理。

此外,當你把心力花在預估風險發生的機率,你其實很容易覺得任何風險的發生機率都很低,於是心存僥倖。舉例來說,很多研究都指出,飛機失事的機率低於你中樂透頭獎的機率。但這機率有任何意義嗎?如果你是家裡主要的經濟支柱,有父母、妻小要養,無論飛機失事的風險再低,只要哪天發生了,你和你的家人就不得不面對。

但如果你並非心中有著「機率很低,這不可能發生啦」的念頭,而是平時就審慎考慮發生後的影響,你就會知道要及早買旅遊險,或做其他的規劃。

這在我看來,才是真正有責任的風險意識!

總的來說,任誰都無法預料明天、後天、以及將來的每一天會發生什麼意外,所以不必急著去猜測或追問它會不會發生,你真正必須思考的,反而是自己「對於未知的對應能力」,以及「對於未知的處理成本」。

針對這兩個議題深入思考,你其實就會具備理性的風險管控意識了!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