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旅遊途中,我在Denny’s邊吃著法國吐司邊發呆,看到餐廳裡一角放著一台夾娃娃機,裡面躺滿著海綿寶寶含其他美國小孩才認識的布娃娃,突然一種懷念感油然而生。
說真的,我還挺喜歡搭捷運的。
說到通勤大家想必都經驗豐富。我念幼稚園時是搭娃娃車,小學時走路,國中搭公車,高中改騎腳踏車,大學和研究所騎機車,當兵坐悍馬車。進入社會後,一度曾經開車上班,但最有趣的通勤方式則非捷運莫屬!想想看,各種年齡、性別、國籍、背景的人通通塞進一條大管子裡,門一開,有人離開,但有更多人擠進來,各種年齡、性別、國籍、背景的人都有。光是觀察箇中的互動與神情(偶爾還有些莫名其妙的行為),就是種非常具有哲學成分的消遣,看著看著目的地也到了!
腦科學真是門既有趣又非常有爆點的學問。
好比說,青少年(和部分成人)容易受到刺激就會產生激烈的情緒反應,會輕易說出「恁爸我不知道意義,我只知道義氣啦!」這類的話。你如果讀過腦科學,你就可以淡定地告訴他說:同學,我想你的「腦額葉皮質」可能還沒發育完成,或是小時後沒有透過適當的訓練,因此你的行為容易被情緒所主導,這不怪你,只是你腦子有問題罷了!(如果你真的這樣說,要看醫生的絕對是你!XD)
前幾天去體檢。
其中有一項檢查是無痛胃鏡。 我胃鏡以前是檢查過,但無痛的還是第一次嘗試,所以對於到底是怎麼個無痛法其實毫無概念。 躺在病床上時,都還在想說等等要如何對抗那胃鏡的管子。 沒想到當醫生把手臂上的麻醉針筒注射完畢後,我就失去意識了。 等我再有意識時,已經是從恢復室的床上醒過來時。 胃鏡的過程居然一點感覺也沒有。 雖然整個過程毫無痛苦,但老實說,這還真讓人有點悵然若失。
悵然若失?
前幾年有本很紅的書叫做「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者哈佛大學的桑德爾教授透過提問與對話的方式,探討了道德、倫理、與理性思維的種種面向,相信版上有不少朋友們讀過。整本書的思考由一個知名的「電車問題」展開了序幕:
我常在想,我們今天的世界觀、價值觀到底有多少來自我們自己的思考?又有多少是來自社會、文化、媒體強行「植入」我們腦中的「意念」?多數人都宣稱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卻有更多人期待別人可以給我們答案,告訴我該怎麼做。這問題很難,我沒有答案,我只是直覺感到,一些對現況不滿,被負面思想所苦的人,該抱怨的或許不是大環境,因為一個人眼中的世界原本就是自我意念的投射罷了!
常常有朋友會來找我問問題,無論是網聚時、版上發問、甚至平常都會碰到。
不過我發現,很多朋友雖然心裡很困擾,但其實不太知道該如何提問。 很多時候,問題聽了半天我聽不懂。 不然就是問題的廣度太大、發散到讓人不知道如何回答。 再不然,也有些問題提的不太負責任,讓我這個被問的人不禁有股衝動想反問:「到底這是你的人生還是我的人生啊?」 :P
但我也理解,大部分人可能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單純他們就沒想這麼多(我猜,一般會習慣想很多的人,可能根本也不會碰到需要來問問題的狀況)。 所以我想,或許該幫大家整理一下「如何問問題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