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

為何我們總是迴避問題核心,儘做些無關緊要的事?

在深夜的住宅區,一位警察駕著警車沿街巡邏。他發現路燈下有黑影晃動,看起來像是個醉鬼,於是警察上前盤問: 警官:這位先生,請問你在這兒幹嘛? 醉鬼:我在找鑰匙,剛剛開門時不小心掉了。 警官:你把鑰匙掉在路燈下了? 醉鬼:不是,鑰匙掉在門口旁的樹叢裡! 警官:那你為什麼在路燈下面找呢? 醉鬼:因為這裡光線比較亮啊~

學運落幕,是時候幫自己搭座舞台了!

喧騰一時的太陽花學運暫時劃下句點,大家對服貿的情緒也稍稍緩和下來,終於輪到我要來一吐為快了。這篇呢,我想直接從我的兩位小學弟最近的表現開始談起,那就是本次的學運領袖林飛帆(成大學弟)以及陳為廷(建中學弟)!不過今天談的不是政治,不是服貿,也不是M-65外套,只是純粹攀一下關係,順便談談「人生舞台」這件超級重要的事!

「半澤直樹」中上班族該看懂的三件事

寫半澤直樹的主題,為何放的不是主角的照片呢? 因為這部戲雖然很多人看了熱血沸騰,但我覺得主角恐怕沒太多我們能學之處。 半澤比較是個「療癒系」的角色 - 在一個真實的環境裡做著真實世界很難做到的事情。 觀眾看他大喊「百倍奉還」,又成功讓對手道歉下跪,是很帶給大家對現實無力感的宣洩。但要說能從主角身上學到甚麼「實際能用」的東西? 這恐怕就有點無從學起了… 畢竟在現實社會,你很難說服倒債社長的情婦,要她找出帳務與存摺並交給你。 你也恐怕很難藏起文件,避免金融審查員找到。 不太可能請朋友說服自己的老闆承認幫大和田轉貸3000萬給Lafite的

問題總在人身上,但答案得從局裡找

上週末我一個人帶著筆電到家附近的咖啡館寫點東西,小姐把我領到一個獨立的空間,那兒除了我之外,只有另一桌客人,是兩位看起來三十左右的女生。我實在想要好好工作,但這兩位女生卻聊得有點慷慨激昂,安靜的空間裡實在很難忽略她們的對話,更何況她們聊的話題是跟男生有關,我是被逼著聽的!

關於社群網路所創造的人際疏離

上週貼了一篇文章談到FB這類的社群軟體,未必真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容易在某些人心中因為看到太多別人的「生活宣傳」而產生焦慮。 事實上,延伸這議題繼續探討,我自己的體察是,這類社群網站依賴度高的人,甚至還很容易會從中產生與【真實世界的疏離感】。 「這有點危言聳聽吧?」,你或許會想。 「朋友的動態都在上面立刻看到,朋友也會在上面轉貼各類新聞與新知。 甚至地震來了、大雨來了,都有人在上面提及。 這不是讓我們更快速的知道外界狀況嗎? 怎麼會產生甚麼疏離感呢?」 沒錯,我們很多人開始仰賴這類社群網路來理解外在世界的變動,可是如果來源只是社群網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二):迎接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上一篇【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困境背後的原因】我們聊到20-40歲這兩個世代人的幸與不幸:所謂的幸運,是在前人的努力經營之下,台灣從一個貧窮的戰後殖民地逐漸走向繁榮的民主社會,我們可能是台灣(甚至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生就豐衣足食的第一個世代,我們不需要冒著生命或是傾家蕩產的風險來求取溫飽。至於不幸,也是來自同一個原因,成熟的經濟市場、完善的基礎建設、先進的教育制度都已經建立好擺在那裏,我們很自然地踏上前輩們鋪好的軌道循序前進。曾為生存吃過苦頭的父母們也孜孜念念要我們走這條平順安穩的路:努力用功、考取學校、進大公司。這一切原本沒啥不對,只不過我們的世

讓人生實質得利的最佳解:尋找自身1%的理性

藝人離婚時,家庭風波鬧得沸沸揚揚,都會占據影劇版頭條。有錢的那方不甘心把財產拱手讓人,而有氣的那方則決心力爭到底。不意外地,一旁看戲的觀眾網友也加入撻伐的行列,談話性節目更趁勢對兩性平權、名人婚姻大談特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