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理想與熱情?你需要第二次的「抓周」!

找不到理想與熱情?你需要第二次的「抓周」!

去年寫了一篇【三個圈畫出你的領域】討論如何運用三種思考方法,幫助自己收斂生涯規畫的方向,獲得不少網友回響,一直到今年都還陸續接到讀友的email詢問一些細節。可見大家越來越認同我的觀念:一味地尋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是不切實際的,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因為「熱情」才能帶來長期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才是我們努力不懈、樂在工作的動力。如果一個人能夠努力不懈、樂在工作,就算想要默默無名、餐風露宿應該也不容易吧!

當然,所謂的「熱情」未必是從自己的興趣嗜好下手,關鍵是背後的成就動機,這篇【靠興趣吃飯,有可能嗎?】我也分享了一些個人看法。不過理論歸理論,不是所有人都想吳寶春師傅一樣,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像我就不是),這需要不少「自我觀察」的工夫。最近在讀知名的教育學者Ken Robinson的【讓天賦自由】裡面提到一些概念相當有意思,趕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讀過這本書或是在TED上聽過Ken Robinson演講的人,一定對這個故事很有印象。

吉莉安是個八歲小女孩,她有嚴重的學習問題,成績不好,作業不交也罷,還常在課堂上扭來扭去,甚至干擾其他同學上課,老師不堪其擾,因此常常寫信或打電話給吉莉安的媽媽,最後學校甚至發函要求吉莉安轉到特殊教育學校。

以現代人的觀點,吉莉安有典型的「過動兒」症狀,可能得接受一系列的治療,甚至服藥。但當時醫界還沒有「過動兒」這樣的稱呼,憂心的媽媽唯一能做的便是帶著吉莉安去看醫生。這位醫生觀察了一下這位八歲小女孩,也和她輕鬆地聊聊,接下來便做了一個影響吉莉安一生的重大決定。他跟吉莉安說,我和妳媽媽有事情聊聊,妳自己待在這個房間一下可以嗎?於是醫生把診療室的收音機打開便和媽媽離開,並且在診療室外面透過小窗戶偷偷觀察。這時獨處的吉莉安當然是坐不住的,立刻隨著收音機的音樂開始遊走,然後婆娑起舞。醫生轉頭對吉莉安的媽媽說:「妳看,妳的女兒沒有生病,她只不過是個天生的舞者,妳快帶她去舞蹈學校吧!」

這位吉莉安其實就是後來的吉莉安.林恩(Gillian Lynne),全球最知名的舞蹈家,她和音樂劇大師安德魯.洛伊.韋伯合作了「歌劇魅影」、「貓」在內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要不是當年這位明智醫生的建議(還有她父母的開明),當今藝壇便少了一塊如此炫麗的瑰寶。而更讓人覺得「好家在!」的,是一位充滿天分的小女孩差一點就被壓抑一輩子,甚至被迫接受不需要的「矯正」。有時候想想,吉莉安真是算運氣好的,這世界上有多少人的天分就這樣被制式的教育制度,還有狹隘的職業劃分給粉碎掉了!

吉莉安.林恩後來說,她到了舞蹈學校之後,簡直感覺到了天堂。她驚訝地發現,原來這世界上有那麼多跟她一樣的人。她們「這種人」並不是過動,而是必須透過身體的律動才能夠真正「思考」,從舞動的過程中他們頭腦清晰,精神專注,靈感如泉水般源源不絕,整個世界透過律動呈現出一種清晰的結構,而他們在這個結構中優游自得!

上面說的這種感覺,有人稱做「神馳狀態」,或者說進入了心流(Flow)。當我們專注在熱愛的事物,我們的感官會與外界暫時隔絕,而我們的心智會進入一種極度專注的狀態,整個世界好像凝結了,只有你的思想和你從事的對象間的關係,就像熱戀中的情侶相互的注視一般。在這樣的狀態中,除了效率大增,靈感湧現,內心的滿足感更是…怎麼說呢?就是大大的滿足啦!

要進入這樣的神馳狀態,「媒介」其實非常重要。有些人靠身體動作來思考,有些人考文字來思考,而有些人則對數字特別敏感,有些人則是靠音樂。在學校裡,數理能力好,語言背誦佳的人會成為勝利者,靠其他媒介思考的人則一律判定為魯蛇(Loser),這真的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教育沙文主義,我們現在也嘗到了苦果。所有的年輕人不管本身特質如何,一股腦地追求學術金字塔,畢業之後再順著職場階梯層層往上爬,有天我們卡關了,厭倦了,抬頭一看,才發現當年不流俗不從眾的人,已經駕著自己的滑翔翼遨遊天際了。

不過既然畢業了,再抱怨教育也只是罵爽的而已,還沒找到自己天賦與熱情的人也該為自己想想了,我建議我們該為自己人生的下半場再來抓一次周!

這次抓周不用花時間去蒐集算盤、毛筆什麼的,而是該用自己的腦子好好回想,上一次是什麼樣的事情讓我們進入了「神馳」狀態,當時我們在做什麼活動?透過什麼樣的媒介?有沒有可能再多試幾次作為確定?

剛剛說像吉莉安.林恩這樣的人是幸運的,一方面遇到了貴人,一方面是她在學校出了嚴重問題,逼得大人不得不面對她的天性!但以我自己來說(我相信你也差不多),在學校成績不算優異,但也都還過得去,說好聽是各方面均衡發展,事實上就是沒什麼特色,這要發現自己的天賦還真要多費點心才行。我其實是當兵退伍的第二份工作後,才逐漸搞清楚自己的特質。我在其他文章也提過,我念的是工程,畢業退伍後擔任結構工程師,其實我做的也還不錯,參與了高鐵車站的結構設計,蓋出來的東西也都立的好好的,而且還幫公司建立了幾套自動計算的表格,獲得主管不錯的評價。不過我身邊兩位同事的表現,卻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未來。

其中一位是負責製圖的大姊,我常和她透過電話討論設計細節。複雜的工程圖在我手上,純粹就是一堆複雜的線條符號,但我發現在她眼中,這些線條能幻化為立體3D結構,她能夠遊走於其中發現可能的矛盾,工程圖對她來說就像音樂家的五線譜,外行人看到的是一堆豆芽菜,他們卻能直接感受到美妙的旋律。另一位則是我的主管,他只要隨便瞄一眼計算結果,便能感受到這些數值所代表的受力、結構尺寸間的關係,讓我自嘆不如。當時我和周遭一些朋友聊過我的沮喪,有朋友安慰我說這是「熟能生巧」,幾年之後你也會有這樣的能力!但也有位朋友告訴我,如果你無法享受你的工作,你會需要更長的適應時間,而且這段時間你是痛苦的。這位朋友說的沒錯,我從未在結構設計的過程中進入神馳狀態,反而我頭腦最清楚,靈感最豐富的時候,是發生在與人「談話」的過程。關在安靜的辦公隔間,面對電腦螢幕,我從來就無法好好思考,但只要有機會和大家一起討論、互動、甚至上台發表意見,這時的我就會耳聰目明起來,很多複雜的問題突然在我眼前豁然開朗。在大約30歲前後,我才終於知道「語言」是我最感到舒服的一種媒介,我算是透過說話才能思考的人。後來也進一步發現,「文字」也是我第二擅長的媒介,寫作是我最常進入神馳的一種活動。

只要回想自己過去神馳的經驗,多半可以找到自己擅長的「思考媒介」。如果還不行,就開始進行創作吧!喜歡看電影嗎?哪麼看完一部好片後試著寫篇影評,試著把印象最深的場景畫下來,或者,你可以用手機拍一段類似意境的影片!喜歡美食嗎?也不妨試著做一道菜,或者,用相機拍些美食照片也行,甚至自己種些青菜!在辦公室裡我們每天製造一堆試算表和投影片,但回到家請你來點真正屬於自己的創作,不要只是被動地看電視或閱讀。作品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也不需要拿給別人看,重點是透過創作來檢視自己擅長什麼樣的媒介,透過創作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思考波段,生活的快樂與充實來自於「神馳」狀態的頻率,所謂的成功只是順帶的副產品罷了!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