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工作到底適不適合我?我該離職換工作嗎?

這份工作到底適不適合我?我該離職換工作嗎?

現在正逢疫情,相信大家不管是在對於「工作」還是「找工作」都處於比較保守的狀態。但既然許多人趁著此時養精蓄銳,那也可以靜下心來思考:

現在這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萬一這份工作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又該怎麼衡量要不要離職找工作呢?

這將是這篇文章接下來的兩大重點,直接看下去~

工作是想得到什麼?為了什麼?

在真正決定要跳槽或離職之前,可以先思考:工作是為了什麼?想要得到什麼?有的人是為了錢、有人想要追求成就感或發揮空間,也有人最在乎個人生活跟工作的平衡,但無論如何,這個答案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還沒有想法,可以試試把所有因素都寫在一張紙上,然後隨機抓出兩個來比較,看哪個比較重要,再把比較重要的那個再跟第三個因素比較,以此類推,最後就可以選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那一個。

要強調的是:上面這個步驟只是找出對自己而言「最」具決定性的因素,但不代表你「只」能在乎這件事情,其他因素都不重要。

舉個實例,像我最重視的是個人成長機會,但也要求公司得給出對應的薪水和發揮的空間。此外,較輕微的因素也包含工時長短、工作氛圍還有公司的地點等,這些都是我在找工作時會綜合考量的因素。

也可以試著思考「到底哪些事情對我來說最重要?」,這樣等到手上有其他工作機會的時候,或者真的被老闆、被客戶、被同事氣到很想要離職的時候,就把這一份表拿出來看一看,或許能做出比較理智的決定,並且確認下一份工作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接下來會把這些因素分成 2 大類,一類是來自已經拿到 offer 或想去的公司提供的「拉力」,也就是吸引人到這些公司的點;另一類是來自現在公司內部的「推力」,也就是讓人想要離開公司的原因。

可能會有人問:這些因素不就是一體兩面的嗎?比如說薪水,如果薪水是推力,就代表薪水太低;如果是當拉力,就代表薪水很高,這樣為什麼需要分兩大類寫?

這是因為換工作時會參雜很多考量,有些是拉力、有些是推力,但如果只有推力,可能只會讓人想離職,不一定想要馬上找新工作;同樣地,如果只有拉力,推力不足,也不一定會讓人願意跳槽,所以分成兩類,是想要把這些拉力或推力寫得更清楚,這樣真的碰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才有個參考點和對應做法。

來自外界 / 未來公司的拉力

1. 產業

看到某些產業很有前景,可能會想因此加入,跟著起飛~但很多產業只是曇花一現,如果對於這個產業沒有長久觀察和了解,建議可先找相關產業的前輩聊聊,或者多找一些資料。

比如前陣子很夯的區塊鏈、fintech、直播和外送,現在還活著的又還有幾家呢?此外,有些產業正夯沒錯,但與自身興趣是否相符呢?如果自己是一個很需要熱情驅動的人,那更得好好評估了。

2. 發揮空間

未來公司承諾會給出主管職,或者保證會很有發揮空間,這個時候要思考的點是:是哪一種發揮空間?

公司是百廢待舉等人去復興嗎?還是已經從零到一,需要人帶領他們從一到一百?以前者而言,很需要組織管理的能力,但也得願意 get your hands dirty;以後者來說,需要的是商業頭腦,能夠看到未來的前景,這兩者需要截然不同的能力,能夠發揮的空間也是天差地遠。

3. 成長機會

很多公司(尤其是新創公司!)的面試官或老闆很愛講的是:「這邊會給人很多成長的機會,你茁壯的速度會異於常人。」

但其實成長有分兩種:一種是在受傷中成長,另一種是有人帶著你成長。

以我待過的新創公司而言,說實在,多半都是前者……畢竟新創若還沒有一定規模和資金,通常也找不太到比較資深的人,所以很多時候的確都有很大的成長機會,但同時也得花很多時間去摸索和碰撞。

更現實的是,所謂的「成長機會」,並不是「保證成長」,只是給了一個容錯的空間,(基本上)不會因為犯錯就懲罰甚至資遣員工,但員工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學到,到最後只知道這些是錯的,但不一定真的能夠找到對的方法,所以,也不要單單被這個成長機會給蒙蔽了。

4. 薪水

這應該是所有的拉力跟推力裡面最好衡量、最能量化的項目吧!要特別留意的是,有些公司不一定是給予實質加薪,而是改以用股份、分紅、業績獎金、年終或更多特休作為誘因,也因此,可能反而本薪變低,但總年薪變高。

此外,還可以把通勤距離、工時、附近的消費水平、是否要租房或騎車的油錢等項目都算進去,這樣才能夠做出最準確的比較。

5. 地點

地點有分成兩種,第一種就先以國內為例,就先以工作人口數最多的的大台北來說吧,比如住在永和,工作地點在古亭公館,過個橋就到了,通勤時間短、費用也較低;但如果住在永和,卻要通勤到汐止,那時間和費用也會連帶提高許多。

尤其如果是很講求善用時間的人,想必這些通勤時間就是非常寶貴的,很多人都說在交通工具上可以看影片、聽音樂、想事情,但也有人覺得很容易被打擾,無法好好善用,這就是個人習慣了。

另外一種就是出國工作,海外工作的相關資料很多,這邊不贅述,大致上就是要考慮當地的稅率、消費水平、租屋等,精算之後再跟現職工作的所在地點比較。

老話一句,還是得集結多個因素,綜合考量後才知道下一份工作是不是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6. 工作氣氛與環境

工作環境小至硬體上的,比如辦公的空間有沒有隔板、每個人辦公的空間多大、平常辦公室裡有沒有嘻笑聲或聊天的聲音,大至整個公司的管理與培訓風格、組織是否扁平、能不能開放員工發言、上層願不願意聽進員工的聲音等,都是很重要的評判標準,但也是很難透過一兩次面試就得知的事情。

如果真的想要了解,平常可以多追蹤有興趣的公司或其創辦人的社群媒體,或者參與這個公司主辦的講座,當然最好的是可以透過朋友打聽,得到的答案通常會比較真實。

有些人會說:「反正工作只是要賺錢,這個應該不重要。」但畢竟一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這個公司度過,所以自己對於這間公司的整體感覺、工作時的情緒和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的,真的不要輕忽。

7. 工作時間

以台灣來說,傳統的公司通常都是硬性規定上下班時間,比如早上九點要打卡,晚個五分鐘就算是遲到,且一定要待滿某個時間(比如九小時)才能打卡下班,不然會算是早退。

相對於此的制度就是「彈性上下班」,現在蠻多公司(尤其是新創公司)會有這套玩法,但也有很多種實施方式:

(1) 完全不管員工的上下班時間,事情做完就好
(2) 不規定上下班時間,待在公司滿固定時數即可,比如上班後須待滿九小時才能下班
(3) 規定上下班區間,比如早上 09:00~09:30 都可以上班打卡

「彈性上下班」的好處的確就是字面上說的,讓工作保有彈性,比如今天傍晚臨時有事,就可以早點上班、早點下班去處理;但壞處就是因為每個人的上下班時間不太一樣,有時候要約會議或找人就不太容易,或者有可能下班後還被同事找上。

這個彈性反而造成許多人難以遵照表定的上下班時間,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個人生活,所以這一樣要看個人的習慣,有人就是想要朝九晚六,時間到了就下班,不用管公司的事情;也有人喜歡這樣的彈性制度,晚上在家繼續工作、收個信、回個訊息也無妨,這當然也是個人的取捨跟習慣。

來自現職公司的推力

上面分析了七種拉力,也點出一些在拉力之下,可能會有的盲點甚至是小陷阱。接下來要換個方式介紹,也就是如果在現職公司對於某些項目感到不滿意,可能有哪些機會能夠改善,進而化解這些推力。

1. 產業

若感受到這個產業和這家公司有些變化,好像沒辦法繼續待下去,也就是很多人說的:想要「跳船」了!此刻應先思考:是這個產業沒那麼前景看好了嗎?這是短期受挫,還是長期都不被看好呢?

比如最近的疫情重挫了旅遊業,但這就是短期性的低潮,並非代表旅遊產業瞬間成為夕陽產業,而且長期來說,許多人還是很看好旅遊產業。

又或者並不是產業本身不好,而是公司經營不理想,那換工作的方向應該不是換產業,而是換一個具有不同經營方式或商業模式的公司。

2. 發揮空間

在這間公司的發揮綁手綁腳,給的意見也沒有人聽嗎?如果是這樣,可以先確認這是針對個人,還是公司管理風格本是如此。如果是針對個人,作為當事人,更應該確認是自己得罪同事或主管,還是自己提出的意見真的不是那麼理想。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千里馬,只是還沒遇到伯樂,但最殘酷的其實是:伯樂就在身邊,只是看不上自己。

假使真的是公司管理風格改變、剝奪員工的發揮空間,仍可以跟主管溝通看看,確認自己還有多少發揮的機會,弄清楚後再下決定也不遲。

3. 成長機會

想要持續成長有三種變因。你,或者你的現職公司具備這些條件嗎?

(1) 個人:員工本人有很多的想法,並且能夠持續自我精進
(2) 主管:有的主管很會領導下屬、和下屬討論交流,帶領下屬進步
(3) 公司:公司是否一直面對不同的變化以及挑戰?如果有,員工才有機會跟著成長,若公司停滯,員工也很難追求個人成長的機會。

4. 薪水

如果是典型的大公司,多半都有一套很明確的考核升遷和加薪規則,這個多半難以讓員工破格加薪。但如果是中小型公司,通常在薪水調幅上會有比較大的空間。

如果認為自己的表現很好,卻苦無加薪機會,一樣可以勇敢地跟主管溝通,但建議可以換個方式委婉切入!比如在考核時先問問主管對於自己近期表現的看法,以及認為有哪些好的地方、可以再進步的地方。

當然,自己也得做好準備!當主管反問時,要能真的說出自己做的不錯的點,如果能主動提出別的想法就更好了。跟主管聊過之後,也可以藉此確認到底自己哪邊做得不夠好、是否達到加薪門檻,接著雙方應該逐漸達成共識。

不過,公司不一定會願意直接加薪,但可能可以給出更多的假期、更多的管理權限、在工作上有更大的自由等,這都是變相加薪。

另外一種更常見的情況,應該就是你已經提離職了,但公司用加薪來慰留。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離職考量不是薪水,那就勇敢地走吧!因為如果接受這份薪水,但其他原本不滿意的地方都沒有改變,那留在現職公司,反而是阻止自己邁向更好的機會;但如果原本考量就是薪水,而這個加薪幅度也是滿意的,那就恭喜了!

5. 地點

有人可能因為生活型態改變,或者公司搬家搬到太遠的地方後,對於上班地點有些意見,有些公司可以接受在家工作,如果自己的職位和工作內容也適合遠距,或許可以跟公司討論看看。若否,那就結合其他指標,綜合評估這間公司呈現出來的到底是推力是拉力吧!

6. 工作氣氛與環境

我個人覺得這點是最難改變的……因為「公司氣氛 = 公司高層的管理文化 + 同事本身的個性」,這兩點單靠一個人很難改變,所以關於這點也無法聊太多,只能說就是盡其所能,如果真的受不了,也只能換個環境了。

7. 工作時間

這邊就單純講「加班」這件事情,加班分兩種,一種是自發性的,一種是被逼的。前者代表員工很盡責或是很奴,後者就比較可怕了,如果公司本身就有加班文化,老闆下班很愛奪命連環 call、主管半夜還在發信,那就真的沒辦法了。除非員工本人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堅持不加班,且公司也能夠尊重這樣的工作習慣,那就沒有問題。

但最怕的就是,明明加班很操勞,但還是捨不得離開這份工作。這時候建議搭配上面其他項目綜合評估,畢竟沒有工作是 100% 完美的,如果其他自己更重視的項目都是滿分,那在工作時間這塊做出一些犧牲和妥協,或許還是有必要的。

結語

看完上面的推力與拉力,不知道你現在感受到的以下四種的哪一種呢?

(1) 現職公司有推力 + 外界有拉力:該踏上求職路了
(2) 現職公司有推力 + 外界沒有拉力:先試圖化解這些推力吧,如果無法,那也可以考慮跳槽了!
(3) 現職公司沒有推力 + 外界有拉力:或許可以面試看看,多了解最新的招募動態與產業現況也無妨
(4) 現職公司沒有推力 + 外界也沒有拉力:恭喜!看來目前處於很好的平衡

最後強調一下:我還是認為沒有 100% 完美的公司,只有相對適合自己的公司。

我任職的第一間公關代理商,那段時間真的學到很多提案與專案管理的技巧,也培養進對應退的態度,但想起那些驚人的加班時數和被犧牲掉的週末,真的是不想再回去經歷一次了……

所以之後找工作,就誓言不要再找要加班的工作了,最後跑去新創線上學習平台,那是我第一次嘗試數位行銷的工作,進去時沒有主管或同事帶,所以花了比其他人還要多的時間摸索學習,從零到一累積專業知識,也建立一套工作流程,很有成就感、也不太需要加班了,但一樣學到很多!可惜後期因為內部組織因素,感受不到成就感,跟主管溝通後也無法改變現況,所以就離職了。

接著又踏上求職路,當時目標就是希望維持第二間在初期具備的優點:不加班、有成就感,最後找到現在這間公司,不只不太加班、有成就感,我也在這裡建立了團隊、爭取到更大的發揮空間。當然還是有很多美中不足的事情,但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的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離職與否,純粹就是看自己要的是什麼。

所以,如果很確定現在這間公司不適合自己,那就趕快想辦法解決吧!也希望這篇文章對需要的人有些幫助。

 

原文轉貼自:MH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